论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
2009-08-25宋和平
宋和平
摘 要: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法律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法制化。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55-01
一、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
1.只有法制化,才能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当前,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所带来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在社会生
活、经济生活中屡禁不止,这表明现代社会单靠思想疏导和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法制。众所周知,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劝说、鼓励、说明以及舆论力量等等方式影响社会成员内心世界,规范他们的行为。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象征,是由国家暴力机器强制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不可抗拒性。一旦触犯国家法律便依法制裁,直到使用暴力予以严惩。因此,当仅靠舆论、劝说、鼓励无法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时,只有以法律为保障,才能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2.只有法制化,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现阶段我国党风、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要扭转这一局面,实现社会风气和党风的根本好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化,用法制来扶正祛邪,扬善除恶。要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手,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法制的强制作用,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依靠法制制裁和严厉打击犯罪行为;依靠法律坚决纠正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权钱交易、假冒伪劣及欺诈行为;坚持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查处新闻媒体、文艺作品中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认真解决好社会治安和公共秩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重视提倡、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动用法律同违法分子作斗争,要用法制强化对见义勇为的一类英雄模范人物的鼓励、表彰和优抚,为促进人们在危难关头弘扬正气提供制度保证。
二、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对策探讨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化发展要求,本着求实、务真的原则,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并注重增加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应把重点放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问题上。思想道德法律化不仅应表现在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和制裁上,如对见死不救的法律约束,也应表现在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建立上,如对见义勇为的法律奖励。应努力探寻这方面的规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其既卓有成效,又稳步进行。同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智力、文化建设的法律化,增加力度,加快步伐。在当前,尤其应加强和加速文化市场、教育改革、新闻出版事业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化。
2.应把各级干部和领导机关的职业道德即“政德”的法制化放在首位。当前要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伴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利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政治领域也有一些表现,失去有效制约和社会监督的权力进入经济领域“寻租”,导致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腐败是各种消极道德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产生各种消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消除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有治本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任何道德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3.应着重探讨青少年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经验和法律制定。青少年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能不能全面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现在这一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因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保证的程度和精神动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