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洋芋洋滋味
2009-08-22魈鸣
魈 鸣
如果有人以为土家族所住蛮荒偏僻,所食粗糙无味,毫无精细可言,那真是大错而特错了。其实,土家人在吃食上,是极富创造力的。不光利用自生自产的苞谷大米,混合制作出了松、软、香的“金包银”,还有既制作方便,又极富营养,用黄豆磨成的“懒豆腐”,更有那吃起来异常醇香又易于保存的“熏腊肉”等等。就连那些在外人看来难于下咽的红苕和洋芋,在土家人灵巧的手里,也一样可以制成精致的美味。
土家人大多生活在高山和半高山,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总是很少。平地里种了苞谷和小麦之后,大量的坡地便只能用来耕种适宜生长的红苕和洋芋了。因此,红苕和洋芋的产量就显得特别地高。在土家人的眼里,大米是外来的稀罕之物,苞谷小麦那是细粮,黄豆、绿豆、芝麻、花生之类则是杂粮,而大量的红苕和洋芋,也就成了粗到不能再粗的粗粮了。于是,便有了土家人特有的有关红苕洋芋“粗粮细做”的另类吃法。
“薯条”和“薯片”,这是为舶来品取的名字。其实,在土家族的食谱中,早就有将红苕或洋芋制作成“薯条”“薯片”的吃法。只不过大家的叫法没有这般文雅,老家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这种食品,质朴地称之为“苕泡子”或“洋芋泡子”。他们先是将那些红苕或洋芋洗净去皮,煮熟后,再用刀将它们细心地切成薄片或长条,然后摊在簸箕里,拿到太阳底下去曝晒,待水汽完全晒干即可收藏。当然,讲究一些的人家,也会将煮熟的红苕或洋芋捣成软软的泥,然后撒上芝麻,用擀筒将其擀成一张张薄得透明的片,待晒至半干,再用剪刀改小,晒干。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倒入锅里,用沙或盐一通爆炒,滤去了沙、盐,立马就成了又脆又香的美味。这样制作出来的“苕泡子”“洋芋泡子”,虽不及“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薯片”酥脆,可我觉得它们要比那些舶来的“薯条”“薯片”显得更有滋味,更有嚼头。“苕泡子”“洋芋泡子”,是山里土家孩子们最常见、也最喜爱的“零食”。这样炒上一锅,总是能让人吃上好几天。
小时候,我还吃过一种用“苕粉”或“洋芋粉”制作的“土虾片”。大人们在锅里把“苕粉”或“洋芋粉”煮成“粉糊糊”后,便用瓷盆装了直接端到太阳底下去曝晒。待晒得半干,再用刀来切成小薄片。几个晴天过后,那小块的粉片就变成了干溜溜的“土虾片”。要吃的时候,往油锅里一丢,就会炸得又黄又膨又脆,和买来的虾片一个样。买来的虾片放在嘴里,常常是还没有尝出味来就一下化了,“土虾片”则不然,虽然它永远都炸不到同真虾片一样的膨,可放在嘴里,却比真虾片要有嚼头得多。
从土家人对于红苕洋芋的另类吃法来看,将原本好吃的东西做得好吃,顶多只能叫厨师;而将原本不好吃的东西做得好吃,那便是真正的大师了。而真正的大师,往往在民间。
家常“虾片”
用料:土豆、食用油、水。
做法:1.将土豆去皮洗净,磨浆。
2.将土豆浆倒入细布口袋,在盛水的木盆中,反复捣鼓冲洗。
3.木盆静置一晚,倒出清水,下层沉淀即为土豆粉。
4.土豆粉加适量水煮开,成为糊状,盛出曝晒。
5.土豆粉半干时,将其切成薄片继续曝晒,直至晒干。
6.油锅烧开,倒入干土豆粉片,待其色泽金黄,体积膨胀时捞出。晾凉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