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2009-08-21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
李 因 汪艳丽 梁 磊 洪 宇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是教育与行业需求不适应,校企人才供需错位,因此,建立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研究将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从领导专家、用人单位、校友和毕业生4类人群中抽样验证的现实出发,提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为构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旅游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7-0084-06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07年底,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校院可以自主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现有在校生77.38万人。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然而,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结构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在旅游行业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由此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基本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人才培养。因此,不断优化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培养途径,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旅游院校的重要课题。
世界旅游组织教育理事会认为,旅游教育和研究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并不断对已有的旅游服务提出质疑。旅游业正面临新的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些需求只能通过更好的培训才能得以满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了决定各个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项紧迫而事关全局的工作。
二、调查研究设计
自2008年5月以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了《旅游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设计了旅游学院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分为领导专家卷、用人单位卷、校友卷、毕业生卷),并展开调查。下面结合对4类人群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启示。
(一)调查问卷
旅游院校人才培养调查问卷的编制分3步:首先,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要素、培养途径等进行假设分析;其次,根据假设,旅游学院人才培养调查设计为4种类型问卷:领导专家卷、用人单位卷、校友卷和毕业生卷;再次,对领导或专家、用人单位管理者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及校友作有效被试。
(二)抽样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4类人群(见表1)。
针对业界专家领导的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0份。样本选自16所本科或高职院校。其中:北京市2人占5%,浙江省15人占37.5%,山东省6人占15%,陕西省1人占2.5%,湖北省1人占2.5%,贵州省1人占2.5%,广东省14人占35%;从事旅游相关管理工作或教学年限10年以上的占68.6%,5—10年的占22.9%,5年以下的占7.5%。
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1份,有效问卷54份。样本来自航空公司或游轮2人占3.7%,合资旅行社5人占9.3%,外企旅行社5人占9.3%,民办旅行社9人占16.7%,国企旅行社9人占16.7%,二星级以下饭店1人占1.9%,三星级饭店1人占1.9%,四星级饭店8人占14.8%,五星级饭店7人占13.0%;其中现任职务董事长1人占1.3%,总经理3人占3.9%,副总经理3人占3.9%,部门经理42人占46.2%,其他人员27人占29.7%。
针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2008届毕业生的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7份,其中,男生29人,女生118人;管理类学生51人,语言类学生96人。
针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校友的问卷50份,回收42份。其中,男性12人,女性28人;样本来自航空公司或游轮1人占2.9%,合资旅行社5人占14.7%,外企旅行社6人占17.6%,民办旅行社3人占8.8%,国企旅行社6人占17.6%,四星级饭店2人占5.9%,五星级饭店2人占5.9%;总经理1人占2.5%,部门经理13人占32.5%,其他26人占65.0%;从事旅游相关管理工作或教学工作的年限5—10年的11人占26.2%,5年以下的30人占71.4%。
(三)统计工具
以SPSS12.0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三、结果
(一)旅游人才培养的模式
1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教学内容
2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根据对校友和毕业生关于“请您选择或列举出您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0%、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小组活动3.5%、讲授教学6.8%和网络学堂7.8%。
3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见表3)
(二)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特征
1旅游人才观念的差异
根据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旅游院校毕业生成才重要因素作多选项频数分析,得到输出结果如下:
进一步统计,发现4类人群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除被调查者均认为影响旅游院校毕业生成才最重要的因素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吃苦的品质、高能力之外,领导专家与用人单位更加重视高尚的品德和沟通能力,而校友、毕业生则更关注丰富的工作经历与机遇等因素。
2培养目标的差异
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知识、技能、基本素质等的调查结果加以多选项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除了在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通用能力的调查,4类人群均认为旅游院校人才应具有的通用能力要素为:人际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余调查问题4类人群的态度都存在着差异。
在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通用知识的调查中,4类人群的认同点是:掌握旅游相关知识、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差异是:领导专家(51.3%)更加看重旅游人才的人文知识,用人单位(42.4%)更加看重营销策略、消费心理,校友(43.9%)更加关注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动态和基本趋势,毕业生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写作知识等因素。
在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通用技能的调查中,4类人群的认同点是:听说读写技能、英语应用技能、自动化办公技能;差异是,专家、领导(占82.5%)和用人单位(占53.9%)更加关注毕业生信息搜集分析技能,专家、领导(82.5%)和校友(75.0%)则更加看重客户行为分析技能。
在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的调查中,4类人群的认同点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差异是,领导、专家(87.2%)、用人单位(75.0%)更加注重旅游人才的工作态度,校友(82.5%)最看重的是旅游人才的心理素质,毕业生(72.4%)最看重的是文化素质。
在旅游学院人才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的调查中,4类人群的认同点是:职业道德、团队归属感、服务意识;差异是,领导专家(59.0%)认为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用人单位(69.3%)更加看重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校友(40.6%)、毕业生(49.6%)认为应该带着激情去工作。
3培养内容、方法及途径的差异
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旅游学院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方法及途径的调查结果加以多选项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4类人群的态度也都存在较大差异。
旅游院校人才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排列前3位依次为: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离、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专业知识,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然而,87.5%的领导专家与大多数调查者观点不同,认为教师缺乏旅游企业的工作经历是教育内容存在的首要问题;42.9%的用人单位和59.5%的校友则认为缺乏职业养成训练;57.1%的校友认为课程考核方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只会死记硬背。
教育途径存在主要问题排序依次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或到企业参观机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很快能适应工作、明确办学定位,向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前向学生介绍行业的发展现状,接受的毕业生爱岗敬业、强化学生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其中,校友、毕业生则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或到企业参观机会,而领导、专家与用人单位的观点比较统一,认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很快能适应工作更为重要。
用人单位、校友、毕业生多数认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佳途径为加大学生实践性课程的开设,而89.5%的领导、专家则认为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按培养计划轮岗实习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佳途径。以上的异同,在笔者对各类人群的调查访谈中也得到验证。
四、分析与对策
(一)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4类人群的旅游人才观以及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方面的认知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以旅游人才观为例:企业(用人单位)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希望接受的是能从事一线的工作人员。旅游行业很少直接招聘管理者,新进的员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大专生都一律从基层做起。如带有半军事化色彩的宾馆行业,它强调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如对学生是否出自名校并不看重;而毕业生如果看不到发展的可能性,就不愿待下去,因此更加看重其机遇和发展性,这一点也可以从校友和毕业生对“你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的选择排序中也可以窥见一斑:自己能力技术不够、专业不对口、工资福利待遇太低、个人无发展空间、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不好、与上级难以沟通、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家庭问题的困扰等;领导与专家更加重视理念,更加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与决定人才有发展潜力的一些能力,如沟通能力等。在培养内容的选择、培养方法、培养途径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倾向,不同群体对旅游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基本素质有许多共同点,可看做交叉因素,然而,又有一些各自的侧重点,如企业重视旅游人才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经验的积累;专家注重旅游人才品德及潜在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看重旅游人才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等。
社会成员对某一事物认识产生差异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对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视角”,才能“立体”地反映出事物的“全面”,否则各执一端会有片面性。差异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存在的特点。从差异人手才能找到促使整个事物“和谐”发展的思路。用人单位以企业经营为核心,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尺度;毕业生以自我发展为核心,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尺度;校友(实际上是毕业几年之内的毕业生)是毕业生的延续,加入了在企业从业的经验;专家和领导以业态整体发展为核心,比较理性,比较突出理念。这几个群体对人才的理解,结合起来构成了从现实到理想、从实际到理念的整体性。同时提示我们要从企业需求和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两方面,从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时间尺度,从旅游行业中人才生存发展的条件的空间尺度来综合思考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旅游人才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旅游教育中各种悖论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旅游专业人才认识上的偏差,其中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至少是部分旅游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期望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策略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应当按照旅游行业和产业中高级人才标准,按照既符合旅游业态当前的现实需求又符合旅游业发展的“适当超前”的需求,而不是按照一般“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标准。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人才中的“管理加技术”型,既不是单纯的管理型也不是“技能型”,但有一定的适应和拓展空间,上可以发展到管理,下可以指导技能;具有创新的能力、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是“专才”的基础和“通才”的潜力。因此,正确确立旅游人才观至关重要。
2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旅游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内容,就一般大学而言,要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是两种精神相融合体现在同一过程中的教育。
国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以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他们普遍建立了以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保证
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在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自2004年起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学院“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系统观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教育为中心,以面向全行业的科研、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合作为基础、纽带和保证的办学模式;各种资源互促互进;这一办学模式要在全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全过程的实践、全员性的参与,要有制度化保障。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引起了旅游学术界和企业界极大的关注,获得北京市2008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3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从高等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给予科学的定位。中高级旅游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由多方面组成,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中高级旅游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由多方面组成,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者列举了本科旅游院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以“能力”列出了三大类十八种能力,并初步细化为几十个具体的能力或知识。这些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对于一个优秀的旅游业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都不得不是需要的。但问题是,这些素质和能力要在学校里完全培养是做不到的。理想的目标要从现实的情况出发,在大学中只能为达到这些素质和能力打好基础。这就提示我们,高等旅游本科教育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要防止“眼高手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行业产生了新的需求:高级服务及高级服务人才。我们应该重新测算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大致分开(不排除有交叉)普通劳动力(简单劳动)、中职层次、高职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层次的人才数量比例需求,并进行动态的预测。其中本科层面的人才,要培养新的“高级服务型”人才,这样就能够避免本科生在就业中与高职、中职或简单劳动力在同一起点上去“打拼”,而且一上来就处于技能、思想、心理的劣势,造成本科生不如高职生,高职生不如职高生的假象。我们的毕业生要能“从企业最基层做起”,但并不是从那里“发展起”。
其次,要注重大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相融合。高等旅游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产业需求是办学的依据、动力和前提,也是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办学功能之所在…。高等旅游教育要兼顾大学的普遍性和旅游专业的特殊性。既要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又要适合和适应旅游业的需要。从思想文化和学生气质的培养上讲,就是“大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相融合。”要考虑学生培养的“双重性”,不是“非此即彼”,不但要考虑学生的“生存”能力,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能力。如果没有比较厚实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没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没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就发展没有后劲;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上手慢、入门难,不适应目前旅游业密集型、服务型和准入门槛低的行业特点。
再次,要加强高等旅游教育中的实践性教育,增加和优化实习、实训课程。许多旅游从业者所需要的素质不是书本教育可以培养的,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工作者(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辅导下,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初步形成。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本科生实习、实训课程的时间,丰富其内容,加强其组织,强调其教学性质;加大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改进本科生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的过渡,将其置于与理论课、思想政治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习实训实践课程中,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也要了解行业特点,培养一定的职业精神、社交能力、吃苦品质等,这样,才可以把“人手”和“后劲”结合起来。如同课堂教学改革一样,实践教学也应是综合性的、灵活、多样、创新的形式。
最后,旅游科学的研究要对高等旅游教育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当前,旅游科学的研究要更加“多样化”、“广泛化”,特别要注意把关注点从旅游产业的经济要素扩展到旅游行业的人文要素、社会要素,要把更多的视角引向关注人和社会,要更加注意吸引多种学科的学者来研究旅游现象,要更多地从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两个方面来研究,除研究经济现象外,更多地研究人的行为、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用创新来支撑高等旅游教育,进一步丰富旅游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和内涵。总之,要从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4更新教学模式
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旅游人才需求的增加和人才标准的提高,如何根据旅游市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如何改革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一所旅游高校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旅游高等院校应该是“百花竞艳,多元化发展”。马勇、舒伯阳提出应该采用教学、实习、科研“三位一体”的优化教学模式,提倡大旅游教育层次的互动开发。赵鹏等提出“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实现高等旅游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董观志提出高等旅游教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目前,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是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而不是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理论型、基础型知识偏多,实践型、应用型知识偏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如语言方面,可以增加语种的数量和深度;专业课程可及时增加新兴的热点知识,如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旅游保险、世贸国际规则等课程;同时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软件分析)的应用教学。每种专业方向都应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的课程。例如,要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酒店就业计划,餐馆、宾馆与机构餐饮设备,酒店设施管理,宾馆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销售服务,酒店与旅游可行性研究与企业开发等课程,而不是每一种专业方向都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酒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鉴于旅游专业强调实践的特殊性,可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例如,可以集中理论教学于前两年,延长实习时间,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有的学校推出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方式(先进行理论学习,中间到旅游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然后返回学校进行知识的回炉和提高)就很值得借鉴;上海某高校端出“实习大餐”,专门为尚未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兼职、实习的机会也有助于缩小供需双方的差距。在教学改革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国内率先试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一种以旅游业现实问题为任务导向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与考核的方法。每门课程一般由3—4位教师为课程的教学团队,学生活动以学
生分小组组成团队的方式进行。每个学期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模块,每门课程用1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教学活动,在此期间不再安排其他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充分地通过教师讲授、实际调研、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最后向全班汇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课程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实际调查研究及收集资料的时间分配的大致比例为6:4。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汇报后的问卷统计的平均值、教师个人的课堂评价、课程论文,它们的比例分别为4:2:4。这样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与别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相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却被企业早早聘为管理者。
总之,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加快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创建新型高等旅游教育模式的步伐,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
2008—09—15(3),
[2]黄文,中国旅游迅猛发展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EB,
OL],www.china,com,2008—12—09,
[3]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EB/OL],http://www.
cm,com/html/2008—06/2008—06—02—21—17—8—142,hual
[4]张骞,据调查旅游专业毕业生四成“跳过槽”[N],新闻晚报。
2005—06—21,
[5]赵鹏,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感言[J],旅游学刊,2008,(2):
5—6,
[6]何建伟,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J],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1
[7]赵鹏,汤利华,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
式的理念与实践[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c],北京:旅游教育
出版社。2009,27—32,
[8]马勇,舒伯阳,“三位一体”旅游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旅游学
刊,1997,(S1):42—44,
[9]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
学刊,2008,(5):13—17,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