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2009-08-21赵建华
赵建华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要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要素;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身心特征是理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1实践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实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和“能力”组成的“实践能力”,中外学者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展开了研究。本文从现有文献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概念,反映出实践能力的不同研究视角与层次。
在[美]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突破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局限,对人的实践智力给予了价值上的判断。庞国斌教授对实践能力所做的解释,指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刘磊和傅维利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说明了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靠心理和生理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以上学者所给出的实践能力概念,为本文开展讨论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身心特征
大学生是从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青年人,每一个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智力发展已具备了接受专业性的实践活动的条件,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1)大学生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脑生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虽然在二十岁左右基本成熟,但是大脑额叶和颢叶部位中同高级智力活动有关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认识大脑皮层的变化规律,对大学生实践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比较薄弱有其生理结构上的原因。他们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实践训练,大脑皮层细胞活动量迅速增加,神经元联系扩大,脑回沟的深化,为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2)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我意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新事物、新知识,他们往往不满现成的死板的知识,而是喜欢探求新的事物。他们的人生观已基本形成,自我意识有较高的发展,他们渴望独立。一方面他们容易吸收和掌握实践对象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对与实践对象相联系的种种事物和现象缺少准确分析的能力,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也容易经常变化,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实践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事和能量。这个概念具有如下特性:
(1)培养的计划性。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掌握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能力。相较于中、小学,大学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作为一种培养能力的载体,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加强大的组织计划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置有效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统合于课程和实践活动组织之中;按照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选取学生既能感到困难、又能通过努力来学会的实践活动内容;通过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性动机和职业性动机。培养的计划性要体现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关怀。
(2)主体的能动性。培养的计划性体现的是学校为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的基础与条件,主体的能动性则表现为大学生主动运用这些条件并结合相关资源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识别实践能力价值的同时,运用各种途径去争取实践机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逐步提高达到熟练,以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大学生不是被动的参加实践活动,而应实践活动置于自我监控实践动机,自我选择实践态度,自我调整行为方式,主动提升自己的实力。
(3)发展的渐进性。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大学生通过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作用于待解决的问题,其实践能力就会发生外在或潜在变化。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连续性的生成过程。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是潜在进行的,它不像知识可以突击获得。而实践能力增长比较缓慢,需要不断地实践、再实践。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潜在变化的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学校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上述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各有侧重,却共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变化。
(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显现的。例如,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能量表现为实验能力;毕业设计能力。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实践能力表现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反映出大学生面向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
1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要素的结构分析
根据完成一个实践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我们认为,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素质。(1)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实践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是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强化。按由低到高的水平,可分为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2)理解力。从质的方面讲,理解力是指思考问题的思路,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从量的方面看,理解力是指懂得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对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3)策划力。策划力是在具体实践情境中提出实践方案的能力,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实践策划是以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为中心,根据具体实践情境中的知识和信息,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策划力强才能减少实施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提高实践成功的机会。(4)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把实践方案付诸实现的能力,是一种储存在大脑执行过程中的一种技能。执行是将实践方案在做出主观的综合性归纳基础上,转变为行动计划,通过选用相应的“工具”,安排合理的“工序”来完成任务的过程。执行力是实践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当实践方案已经确定后,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5)表达力。表达力是大学生
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能清晰交流、陈述的能力。表达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表达是实践总结和智力提升的过程,是达成多方面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评定实践效果的有效依据。
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表达力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体实践能力的变化。实践兴趣是推动迈开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激活和维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源泉。理解力、策划力是大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思维力,执行力、表达力更多体现为行动力。如果大学生具有上述实践能力要素,就会作为内部能量保留下来,成为他们顺利完成各种实践任务、实现自身素质提高所必备的内部条件和内在的可能性。这一内部能量在不同实践情境中的运用,就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表现形式。
2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表现形式的结构分析
一般性说来,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多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专业角度划分大学生的外显实践能力,有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类型。例如。美国各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达到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提出的11种能力要求,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实践能力: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于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任何外显实践能力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某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会促进另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理解力、策划力、表达力等内部构成要素是寓于外显实践能力之中的,外显实践能力的提升会促进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为其他外显实践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某一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产生限制其他外显实践能力增强的效应。不同领域外显实践能力中的内部构成要素之一——执行力是不相同的,执行力中熟练技能的养成需要实践和相关环境,一种技能的形成可能对另一种技能构成障碍。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由于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对知识转化为财富有显著影响,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改变或加强这些因素去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1大学生主体因素
大学生主体因素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动机与态度。实践动机是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发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实践动机,会使大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参加实践活动,进发积极性和坚强意志,克服困难,去冲破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阻力,达到既定的目标。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使人产生较强的实践能动性,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自觉。(2)广义知识。知识是构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资格和条件。广义上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形态,既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按照一定程序或步骤行事的实践知识,还包括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沟通技巧、合作性等社会知识等。知识越多,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刻,完成实践活动的效率越高。(3)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是大学生对自身实践活动默会的结果。“一般而言,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等,直接影响知觉系统对问题情景中信息的选择和对觉察到的信息的解释”。实践经验越丰富,与新的实践活动关联度就越大,则对新的实践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以往的实践给大学生带来的体验越大,在脑海里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则对新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深。
2学校组织因素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高校对于实践教育的态度和对大学生实践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体现在大学生不断参加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关系遵循实践能力发展机理。当“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主体水平形成疆界,并且这个疆界恰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获得有效提升”。这些有效实践活动的设置,依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的认识水平;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决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的责任心。只有学校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才会投入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才会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
3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人。如果说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小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就是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环境。一方面,小环境是受大环境影响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直接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社会的经济环境表现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物质环境,而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往往通过师生的外在感受影响其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自身也是不会主动发生变化的,但它是引起……主体内部动机变化的源泉”。总之,现实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