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习作中的创作意识

2009-08-21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习作美术意识

喻 珺

摘要: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无论美术习作还是美术创作都涉及创作意识问题。当前高校美术教学割裂了习作和创作的有机联系,习作样式机械化、程式化。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对立统一性,指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在习作中创作意识。

关键词:美术习作美术创作对立统一性创作意识

引言

任何一件独立的美术作品都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它们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因此,无论是美术习作或是创作,它们都是一种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中都存在着艺术修辞元素。换句话说,两者有着对立统一的因素,任何割裂地对习作和创作作出严格的区分和机械的规定性,都是不科学和非本质的。

1高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艺术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尤其是课堂教学作业所承载的目的和作用形成了一定共识,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大量技术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习作功能的内在规定性。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习作概念的定性思维,往往对习作的各构成元素流于一种机械的规定性,使其与创作的界限硬性地区分开来。在学生中亦存在着“习作就是习作”的看法,对作品的活动过程过于随便,以至于绘画学习的过程和操作过程流于一种无意识的漫流,有些学生甚至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使学生艺术潜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美术教学的科学合理建构原则

就高校的绘画教学而言,摆在教师面前的是建立全面研究实物基础上的描绘实物的方法和规律的严整系统。故应把要求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研究实物的原则拿来作为教学的基础。

美术首先是在全面研究实物的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研究世界的特征方法。按照契斯恰柯夫的说法,绘画就是“艺术中最刚强、坚实、稳固和崇高的东西”。这一方法不仅使人们认识各种自然中的形态成为可能。而且人们可以创造性地掌握这些自然形态,也就是把它们变成艺术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在深刻地研究了自然界的规律后,创造性地对待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然后把这些素材加以概括、典型化,并使其变成艺术作品。

由此可见,对待美术教学有两种观点:从学习认识的观点来看,绘画就是研究描绘对象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从创作的观点来看,绘画则是实现创作意图的手段,在这种场合研究描绘对象乃是创造艺术形态的基础。

3美术习作和美术创作的对立统一性

矛盾事物的双方都是对立统一的,艺术亦是如此。在美术习作和美术创作的特点中有相互对立的因素和统一的因素。这里又涉及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3.1美术习作和创作的概念区分

美术习作是为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而进行的技能训练;而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是创作主体对于他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简单地说,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审美创造。

例如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几乎是说不通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艺术家所获得的思想上的和专业上修养的结果;而进行美术习作的教学是则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美术习作和美术创作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

3.2艺术造型元素和艺术修辞元素的统一性

其实无论是创作还是习作都是一种创造活动。其过程都必须经历两个重要阶段:构思活动阶段和传达活动阶段。构思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而传达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创作主体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审美意象。习作和创作都是创作主体个体意识的反映,同时作品对物质媒介材料的依托和操作性都是不可否认的。

在语言表达交流活动中,文字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手段,必须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成词语或句子。才具有传达信息的表现力。同理,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也需要有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法。因此,不论是创作还是习作,其作品形式都由两个元素所共同构成,即艺术造型元素和艺术修辞元素。艺术造型元素是美术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绘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色调、线条、形体、空间、点线面构成等各元素,它们不仅对熟练的艺术家的创作有意义,而且对其技巧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例如伦勃朗利用色调在揭露自己作品中主角的心理状态时表现得非常有力而且深刻;荷尔拜因巧妙地掌握了线条,使得他的人物肖像的性伤口描写得非常准确和生动。

但当我们观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一些遗留的伟大作品,如达芬奇、拉斐尔为其油画创作,米开朗基罗为《创世纪》天顶壁画所作的一些习作和手稿时便会发现,这些小手稿、小习作,在作为大师们创作前的练习准备的同时,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同时也是一件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是什么让它们具有这样的属性7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作品中透露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另一个元素——艺术修辞元素。艺术修辞元素涉及构图、视觉对比、视觉均衡、视觉变化等艺术规律的诸多方面。对于任何一个美术工作者来说,没有一个明确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就无法立足于美术创作领域。因此,艺术修辞元素是作品存在的命脉和灵魂。创作主体运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自己的艺术情感、形象和境界。在习作中,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但他自身对作品的形式美等“美”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它们会从作品中的诸如节奏、构成、秩序等形式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故习作中也体现着一定的艺术修辞元素,融入了作者一定的创作意识。而在美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会不断起作用,不断从生活中的个别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最后创造出一个充分体现着一般的个别,而这个个别,已完全不是原来实际生活中那个个别现象的再现,而是一个典型化了的个别,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表象的复归,这就是审美意象,然后运用各种艺术造型元素和物质媒介,创造出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作品。艺术家总是根据他运用的创作方法和追求的艺术风格,在习作中探索与之适应的表现技巧,而在习作中形成的样式风格也影响到他的创作体裁和题材的选择。创作和习作总是基本上同步地表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显示出他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个性。

从这层意思上来讲,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习作中艺术造型元素体现着共性的东西,是矛盾双方统一的因素;而艺术修辞元素体现着个性的关系,是矛盾双方对立的因素。

4创作意识引导下的习作训练

一个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包括在观念中产生艺术形象的活动,和运用媒介材料将其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的制作活动两个方面。它是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统一,一方面需要巧妙、独到的创造性想像,另一方面需要对特定物质材料性能和规律的熟练掌握和创造性的运用。因而,习作的训练成为获得创作表现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并且要在长期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坚持艰苦的训练和探索。

学生的创作意识是可以激发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习作分为练习性的、草稿性的、试验性的几种。练习性的习作专为训练基本技巧而作,多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写生作品。草稿性的习作指为最后完成作品所作的准备性作品,习称为草图。试验性的习作则指艺术家为探索新的表现技巧而作的作品。

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与创作任务紧密联系的练习课题的意义。在美术传达中,认识对象的意义决定了它在美术教育系统中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写生工作不应该像“无意识”的过程一样漫流,而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它。从这个问题上来考虑,在习作中融入艺术修辞元素,运用这些创作因素,加强学生习作中的创作意识就显得相当有必要。如在进行主题性、情节性美术教学时,可以经过“习作一创作”的过程:而在许多非主题性样式中,如肖像、风景、静物,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习作与创作,则不存在严格的区分,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一方面,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即兴性,是一次完成的,但有的也同样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富有个性的感受和情感。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个体驾驭物质材料的高度技巧和个人风格,本身就具有独立的美感。此外,也有许多完整作品的创作并不一定经过严格的“习作一创作”过程,而可以直接制作出最后的作品。

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习作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积累观察的“印象”,而是在分析对象本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来选择这些“印象”,形成“条件反射”,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性的思索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造型元素对素材加以概括,典型化,使美术习作作品具有一定的创作意味。

5结语

在美术习作中融入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意识”和正确性,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的表现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生个人的艺术潜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解放,这对高校教师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63.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117-118.

[3]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2:78.

[4]裴玲.谈美术欣赏中的视觉艺术与视觉语言[J]美与时代.2004.08.

[5]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56.

猜你喜欢

习作美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