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09-08-21吴红艳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作文语文

吴红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作文都感到很头疼。甚至还有畏惧心理,职高生更是如此。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投稿、教师身先示范三个方面,论述如何使学生进入写作的兴奋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自信投稿共鸣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作文教学在接受和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努力成文;反之,学生就不能进入写作的兴奋状态,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消极作文。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消除害怕,培养自信

害怕作文,是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固有的一种心理障碍。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作文难”。为此,首先是要让学生“有话说,能成文”。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切忌贪功急进,否则就有弄巧成拙的可能。如现在许多教师着眼于炒得很红的话题作文,不联系学生实际,一直只强调话题与新意。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简单的一件事都说不清,又如何包新,如何张扬个性?到头来大多学生写出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共性的并且有一大堆毛病的文章,而这些违背老师意愿的作文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势必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所以,我们应该从基础做起,由易到难。因此,可以先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参考。

(一)朗读——背诵。朗读优秀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语库,优化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背诵是由读得顺口到读得烂熟、由闭目记诵到如流背出的过程,教师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短文段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的营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二)交谈——问答。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交谈对象,让学生根据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和心境寻找话题,训练交谈能力;问答可由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一人问一人答,一人问多人答,多人问一人综合答等形式,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看图——说话。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一幅或几幅内容连续的图画内容,用记叙性语言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因画抒怀,就画面内容抒发感受,结合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说话系统连贯、抓住重点的能力,在叙述一件事或一篇文章时做到内容衔接、语气流畅。总之,说得好就能写得好,王力先生也说:“说话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作文其实就是说话。”有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后就能让学生练习片断描写,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再就简单的记叙文逐渐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对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还可以允许他们适当模仿,待时机成熟再渐渐引导他们写出富有自己的个性文章,

要认真做好写作前的指导工作。写作前,教师可交代本次作文的目标、范围和要求,带领学生仔细观察与文题有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自身有发表的需要,做到有所为而发、有所为而写,感到不吐不快,变教师的“要我写”为自己的“我要写”。有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作文情境,精心设计提示导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出现创作冲动。另外,还要加以适当的提示,如文章的结构、立意、表现手法等。必要时还可以先读例文再让学生作文。有时候,写作前教师还要亲自“下水”,做一次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领,消除害怕心理,免得有些学生“淹死”于海岸。等他们敢“下水”,能“下水”后再让他们自己畅游于作文的海洋。

经常给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信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还是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运用。都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在批改作文时,教师不宜删改过多,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应多加鼓励,使学生有一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在作文讲评时,更要注重鼓励学生,通过品评,师生沟通和同学间的沟通,营造一种智慧撞击的氛围。

二、指导阅读。鼓励投稿

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圈子窄,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广,对于作文多数人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写不出新意。加强课外阅读可陶冶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小说迷,她看小说成痴,走路、吃饭、睡觉总是书不离手;上课不留心,总偷偷看小说。她的成绩很差,但作文却非常好,清新流畅,构思独特。后来,我有感于她的“成就”,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交流阅读心得。阅读的书籍主要是有益于写作的《读者》、《读者文摘》等。这些读物和《作文选》不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其作用是一般《作文选》无法比拟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其作文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无论是选材、构思、立意,还是词句的运用等,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课外阅读决不能是“放羊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将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其次,实行“三定”方法,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方向,及时推荐优秀篇目;“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得当。如教师可规定学生在五天时间内看完莫泊桑的《羊脂球》,然后课堂上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落或人物,相互交流意见,用作文的形式写下这次的收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又可活化他们的心智,对于提高阅读、写作效率,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美文”的赞赏和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并帮助学生投稿。一旦学生的作品变成“铅字”被登了出来,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其他同学,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一次,有个学生写了篇《那次,我真的流泪了》叫我修改,我见文章写得很好,修改后帮她投到了宜兴日报的《缤纷校园》。不久,该文被登出来了。当登有她文章的《缤纷校园》发到她手里时,她激动得掉了眼泪,全班学生也为之沸腾。想不到的是竟因此掀起了一场写作的热潮,许多学生除积极完成我所布置的作文外,还经常自发写文章叫我批改,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三、以身作则。引起共鸣

“干教育的不当教导主任,做教师的不当语文教师”。为何?工多,烦琐。语文教学工作量大,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认可的。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师所惧怕的,其“少、慢、差、费”的特点令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许多教师干脆消极对待作文教学,马虎应付教学,甚至连布置作文都感到厌烦,任意减少作文次数,一个学期只有那么三两篇作文。在作文批改方面,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希望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殷切的鼓励,但有的教师评语粗略,简单,笼统,更有甚者不看内容只看篇幅随便给一个分数就算完成任务。有的教师把作文发还的时间拖得很长,试问,学生连当时写什么,怎样写都淡忘了,更谈不上热情了。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造成学生“作文纪律”松散。写作热情低的局面。

所以,要想学生喜欢作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对待作文课,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做到指导认真,讲评认真,作文活动的组织认真。此外,还要注意作文的认真收集,免得有的学生偷懒,养成写作的惰性。在作文的批改中,有必要时可适当面批面改,面批面改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却比其它批改方式好得多,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当面指导,还可适时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动力。总之,要想学生重视作文,热爱写作,教师先要重视作文,认真对待。教师的热情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情回报,形成教与学的共鸣,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影视,创设生动,的协作情景等。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潜力。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