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专业语言对话

2009-08-21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术语语文课学科

阳 彬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和语文教学备受争议乃至非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语文的专业性不够明显,这表现在语文专业话语权泛化、大众化,学生语文素养专业化程度不足等方面。要让学生具备深厚的语文专业素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专业话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升语文的专业品位,让语文因子融进学生的血液中。

关键词:语文专业语语文素养专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被有的人戏称为“万金油”,语文课有时会遭学生的冷落,语文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被有的人认为是“伪知识”,语文教学甚至被耸人听闻地说成“误尽苍生”。似乎只要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可以拥有对语文的发言权,拥有评价语文课的话语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语文教学大体涉及“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试、评价”几个方面,其中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够、教学环节的专业性不强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凿性等特点,不像医学、工学那样有确凿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基础”。也有别于其他的人文学科,逻辑体系不很鲜明,知识间逻辑关联也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很明显,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在这个快节奏、用数字说话的时代,语文引起社会的议论就不足为怪了。但语文不能总处于尴尬的位置,不能总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笔者从语文的专业性方面谈谈拙见,就教于方家。

二、语文专业语的宽泛性理解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在学科中我们姑且称它为专业语,如物理学中的“振荡”、“电动势”;化学中的“饱和、降解”;生物学中的“淀粉酶”;政治学科中的“政党、国家机器”,军事学中的“火力侦察”等。随着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兴起,原专属于某一学科的术语已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呈现大众化、泛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作为综合性最强的人文学科之一,在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语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比如我们在语文活动中常说“情感饱和”、“感情细胞”,这当中就吸收了化学、生物学中的术语。尽管如此,有些术语仍为人文学科所独有,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论证方法、论证方式”、“修辞手法”等。另外。其他一些艺术学科中的术语也为语文学科所有,如美术鉴赏中的色彩、色调、线条,工笔描绘,白描手法;音乐鉴赏中的旋律、轻重缓急、回环复沓;艺术风格中的激越高亢、悲壮沉雄,细腻婉约等。我以为,语文专业语就是语文活动中师生讲的“行话”,包括语言学里纯粹的术语,文体文学常识语,修辞学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称谓语,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的称谓语,常见的描述意境、风格的术语以及涉及师生价值评判和情感取向的常用语等。

三、运用专业语对话的意义及学生语文素养专业化

专业语既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也是考试的重要命题点。高考是目前中学教学无法回避的事情,尽管其明确规定不考名词术语,但这仅仅意味着不以考查名词术语为目的。事实上它常在高考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因此,如果考生不能真正弄懂语文术语的含义,这些名词术语势必成为考生答题的障碍。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语文术语的意义并不限于应对考试,它对语文教学、甚至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1运用专业语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

思维是一种心理机制。我们思考问题时,语言总是伴随思维同步进行,语言充当了思维的物质载体。一个人的思维是否严密,关键在于他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进行判断是否严密,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而概念是最基础的思维工具,每一个概念都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后总结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语文学科中,概念就是大量的语文专业语(包括文学鉴赏中常采用的一些名词),如要表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可用“静寂”和“苍凉”;要表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可用“悲凉”、“凄清”等文学词语;要表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意境,则可能会选用“凄婉”一词。等等。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文学鉴赏术语的积累,在表达的时候,恐怕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了。福楼拜曾说“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词才能最准确地表现一个事物某个特定的状态”。语文词汇丰富,术语众多,在表达方面最有优势。学生经过长期的熏染和积累,对某个特定的场景、状态也能运用最准确的专业词语来表达了。

运用专业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体现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命题者常在“表达技巧”“写作手法”“论证结构”“表达效果”等术语上设置题眼,如科技说明文中常有这样的题干:“以下选项中对生物降解的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个题干的核心语是“概念”一词,学生要选对答案必须知道什么是“概念”,概念的语言格式是怎样的,必须明白概念的语言形式是判断句,逻辑形式是通过限定外延、扩充内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再如诗文鉴赏中常见的命题表述“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其中诗眼是什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个题目表述中包含了颔联、写作手法、诗眼、表达效果四个专业语,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术语或将其混为一谈,势必不能把握命题意图、答题指向,那就只能凭臆测拼凑答案了。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有关术语的外延、内涵界定清楚并要求学生掌握,那么他们在答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了。所以,让学生养成用专业语思考、解答问题的习惯,对丰富其语言、训练其严密的思维有显著的效果。

2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凸显某种学科的味道,但不能体现这门学科独特意味的课一定是价值不高的课。对于语文课内涵的界定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看法却得到了广泛的共识。语文课担负着传道、授业、怡情、傅彩等多项任务是不争的事实。而“怡情、傅彩”正是语文课的“味道”所在,也是语文课更像语文课的一个明显标志。我以为语文课与其他理性色彩较浓厚的人文学科课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更具审美性;所以在有限的45分钟里,教师要力求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更美妙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这势必要求老师尽量压缩讲“正确的废话”的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中用大量的时间和平淡的生活语言(当然,语文专业语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生活语言”的一部分,生活语言也能成为教学语言)与学生对话,而极少讲语文的“行话”。纯粹的生活语言毕竟不精微、缺乏文采、不够含蓄凝练。学生听惯了生活口语就很难对老师说的话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这样就会影响其听课效果。而专业语有典雅精美严密的特征,如果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能留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又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

3掌握并运用专业语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学生努力学习、运用专业语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精神。

当下学生语文专业素养严重匮乏是有目共睹的,谈吐缺乏典雅气息,举止缺乏“书卷气”。他们普遍爱读通俗甚至粗俗的读物,爱听街头间巷的粗鄙俚语,爱说浅白无物之语:写作时,或空话连篇或语言苍白乏味。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或表达己见,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滔滔不绝而不得要领,或无奈地保持沉默,让人有“茶壶里煮饺子——肚中有货倒不出来”的痛苦。在解答试卷中的表述题时也是“言无尽而意不逮”,或“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不能让阅卷老师有酣畅淋漓之感。因为专业话语的缺乏,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说了一大通,写了一大篇,但其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有效信息或情感含量却非常有限,理趣含量更是少之又少。试想,一个学生连正确、准确、简捷的表情达意都做不到,其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所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专业语是其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

学生在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固然很重要,在学习实践中秉承一种专业精神更为重要。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而“一专”是“多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必须将专业观念深植于头脑之中,进而产生专业亲近感,形成专业认同感,涌现专业优越感,积淀专业自豪感,这将是促动学生追求目标的不竭动力。也是他未来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

总之,在坚守语文专业语这块阵地时,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他有责任创设运用专业语的场景,营造运用专业语的氛围,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在语文素养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不遗余力地实践,逐渐让专业优越感固化在学生的血液中。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术语语文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超学科”来啦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