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2009-08-20成东平
摘要:在新课改课堂上,教师通过自身激情,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激情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激情;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65-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使学生这一片干枯的、急需迸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一派燎原之势。
一、用教师自身的激情营造激情氛围
人们常说,困倦的情绪要传染人,而高昂的情绪则能感染人。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因此,教师自始至终保持饱满情绪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职业,这无须多讲。一个语文教师,要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要认识到我们汉语是世界最优秀的语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以骄傲自豪的心态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以这自豪感去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学生,全身心地爱他们。只有这种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
(二)教师激情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并恰当地将之表达出来
它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感情抑扬起伏,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清流,举手投足,总情发于衷,恰到好处。这种理解和把握也能使教师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将这种力量与智慧传递给学生而产生的无限自豪,从而体验到师生共同畅游知识海洋的愉悦。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情动而辞发。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我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我特意做了这样的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生难忘,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民爱戴他、思念他。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民忍着万分悲痛,冒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车队像一条河缓缓流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在理解了人们的这种情感的基础上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醮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为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体验、把握文中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2.设计方法,巧妙激情。刘韶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而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语言点化。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中还他个委婉。”(2)合理想象。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3)巧妙朗读。不少文学性课文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若是把这么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割裂开来进行讲析,往往教师越讲越有劲,而学生越听越无味。教师重在范读,以读带讲,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以提高他们的文学朗读水平。
(三)教师激情还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个没有上进心、消沉、颓废的教师不会有教学的激情,一个不真、不善、心灵丑恶的教师,很难被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打动而感情激荡。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激情气氛
在“激情课堂”上,没有学生丰富的激情作内应,无论教师多么有激情,课堂都将是一潭死水。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激”情艺术。
(一)教学内容的新颖生动
学语文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小到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到我们的生活内容。而我们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枯燥乏味之感,学生不喜欢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知道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学语文其实是有滋有味。所以,第一堂课里,我就举了许多例子。从小故事入手,我讲了周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回答,让学生一下子有了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不像其他的老师,滔滔不绝讲语文的重要。而是换一种轻松的上法。随后我又请学生猜字谜,譬如“竹苞”即是“个个草包”“且界亭”即是“租界”。然后,又请学生自己谈谈以前学语文的体会。有了故事和字谜的领路后,学生在第一堂课中就有了对语文的好感,我呢,又趁热打铁地加进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学生的气氛已经很高涨了,临近下课时,我说了孔夫子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此时学生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已经心知肚明了,虽然有没有兴趣,还需教师努力,但毕竟良好的开端已经为成功打下了基础。除了第一堂课吸引人外还需以后的每堂课都适当的因文而异地加一些新鲜的内容。譬如讲到古文中的“子曰”这种写法是属于虚拟写法时,就给学生讲因特网上的虚拟社区,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也很有兴趣来听语文课。譬如讲到“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这种古人说过的话,联系到今天的网络系统,在家中上班的现象,既说明问题,也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有了兴趣。但是,光是内容的新,是没用的。还需要教学语言的丰富。语文学习中教师不断地改变语言,丰富词汇,琅琅上口,能够出口成章,那么学生在羡慕的同时,也就有兴趣去学好语文了。如:在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时,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激励学生。说到诗词能够即兴背一首《浣溪沙》或《赤壁怀古》等古诗文。总的一句,教师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含金量,这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这些,还需在教法上下工夫。
(二)教法上的创新
灵活多样语文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常规上法的语文课并不感兴趣。面对这问题,教师得在教法上下苦工夫了。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的懂,但是不想老师一味地讲。这种时候,需要老师用一种创新能力,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角度来钻研教材。从而使所上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譬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正方:逆境出人才;反方:顺境出人才。学生辩得相当激烈,面红耳赤,此时老师只要做个“好事佬”就行了。在这样的教法下,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对语文课的内容也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不动脑筋地全盘接受。再比如,上枯燥的说明文单元时,文字本身学生读得懂,关键是如何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但如果单调地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肯定听得昏昏欲睡,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改变教法。如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并到网上收集大量纪念碑的图片,对纪念碑的特点一目了然。在图文结合的教学中,轻松解决,并结合文章内容。教法一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不想看的说明文此刻很有兴趣了,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和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真谛在于乐学,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激情调动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一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作者简介:成东平(1968- ),女,江苏泰兴人,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北城初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