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柳城“壮欢”,传承“壮欢”文化

2009-08-20陶燕英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3期
关键词: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陶燕英

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壮欢”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歌手青黄不接,传承人面临重大难题,这一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学将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险,急需发掘、抢救、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壮欢”;“壮欢”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23-02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现代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同样,柳城“壮欢”也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壮欢”,现已成为我们当今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

一、柳城“壮欢”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北部,属于柳州辖县,柳城县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山歌等文化活动普及全县村屯,柳城县壮族欢歌即主要分布在太平镇、冲脉、六塘镇。为了弘扬柳城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使柳城县据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太平壮欢为代表得以传承下去。2006年,柳城县“太平壮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进入了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07年11月举办了柳城县首届“壮欢”大赛,“太平壮欢”曾于2008年6月份参加自治区“广西原生态民歌展示”活动,2008年12月参加柳州市“庆

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比赛获一等奖。2009年4月审报周德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壮欢”传承人。

二、柳城“壮欢”的历史渊源

依照柳城“壮欢”里头的渊博历史歌词来分析就知其发源至少在明朝以前,祖辈相传至今,没有文字记载。

太平“壮欢”第一代传承人周国珍已故,系太平板贡村人,到外地传唱“壮欢”。周国珍后来将“壮欢”传给了儿子周桂英,周桂英得到父亲的真传,继续收徒带歌手,又将“壮欢”传给了第三代传承人周德康,为提高技艺,周德康与歌友经常到周边县融安鹿寨等地学艺,与歌手对唱交流。“文革”期间,“壮欢”被定为牛鬼蛇神,所有歌书全部被烧毁。改革开放后,“壮欢”歌又得以恢复。仅凭着家传的口传心授方式,太平“壮欢”又得以传承下去。2008年,歌师周德康被评为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歌王”称号。

如今,柳城“壮欢”的活动更加频繁,每到圩日,龙盘山上的“歌圩”更热闹非凡,许多歌手自发到那里唱“壮欢”,久而久之“壮欢歌圩”就形成了。

三、柳城“壮欢”的内容

柳城“壮欢”是民间较为独特的一种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所唱的内容

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现在,包罗万象。主要内容有:拦门歌、故事歌、劝世歌、四季歌、时政歌、情歌、数落歌。

四、柳城“壮欢”的特点

1.时代性。能在不同时代唱不同歌,根据社会发展的和各个阶段需求而唱,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壮欢内容紧跟时代,不断变换、充实时代赋予的内容。如宣传土地改革时期唱的“土改政策”宣传;法制宣传、税法宣传等等。

2.壮族文化个性。柳城是多民族居住地,其中壮族居多,不同民族的山歌有不同的特点,而在山弄里居住的壮族同胞,则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哼出的山歌,在曲调上和语句上与汉族山歌有一定的区别,具有当地民族特征,是壮族文化的个性体现。“壮欢”是柳城县特色文化之一。

3.广泛的群众性。壮族人喜欢唱山歌,喜欢听山歌,无处不在唱壮欢,凡大事、小事都唱壮欢,田间地头、坡上山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听到壮欢。壮欢歌手都出自平民百姓,有高中文化的,也有文盲的,不论文化程度高低,都能唱出精彩的壮欢来。因而太平壮欢有众多的歌手和广泛的听众。

4.口头创作的即兴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壮欢在演唱时,不用打稿,随口唱来,见什么唱什么,出口成章,开口成歌,歌手的思维反应极其敏捷,在对唱时,对方歌手刚停下,这边歌声立即响起,中间没有停留的空间。你来我往,唇抢舌战,场面激烈非凡。

五、柳城“壮欢”的价值和社会影响

柳城“壮欢”通俗易懂、生活味道浓、比喻贴切,朗朗上口,群众喜闻乐见,听唱一首壮欢,胜读一篇文章,一场歌会赛过一场报告会。这就是壮欢的魅力和杰出的价值。是研究口头文学的重要资料。这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是农民交流思想、抒发感情,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具有文学价值。壮欢是传统山歌的一种,它是用壮话传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歌,壮欢是以五个字为主,即五言四句,也有七个字,它的韵律是:第二句的第三字押第一句的后一个字,第三句的后一字押第二句的后一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押第三句的后一字,如“改革开放好,领导是关键;贫穷就思变,全面谋福祉”也有押中间第一个字的。

2.具有音乐学价值。柳城壮欢旋律优美,每队歌手三人,男女对唱均采用二声部唱法,分高音部和低音部,即合声。音声很美,有研究及提升价值。

3.社会影响。“壮欢”是历年当地党委政府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服务中心工作。这一民间口头文化还能更好地为柳城的政治、经济建设服务。“搭壮欢文化台,唱柳城经济戏”,用壮欢的艺术魅力来宣传柳城,提高柳城知名度。为柳城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对促进柳城乃至整个柳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产生重要作用,对建设“文化柳州”和“文化柳城”不可或缺。

六、柳城“壮欢”的保护工作及面临问题

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柳城县近年来积极响应号召,在保护县非物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一定卓有成效的工作,柳城县党委政府已将柳城太平壮欢列入柳城“壮欢”民俗文化品牌加以打造。

(一)“太平壮欢”已被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1.举办“三月三”壮欢民族歌会3次;

2.举办镇级“壮欢”大赛一次;

3.已举办县级第一届、第二届“壮欢”比赛;

4.申报市级“十佳民间艺人”周德康为“壮欢”传承人之一;

5.对歌圩现场进行清洁管理和保护;

6.集体创作情景剧“甜蜜喜盈门”参加柳州市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比赛获一等奖。

(二)柳城“壮欢”所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壮欢”尽管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为传承壮欢文化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受现代化如:网吧、卡拉OK、KTV、现代流行歌曲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的冲击,这一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学艺术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险,急需加以挖掘、抢救、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是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因经费不到位,无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像今年全县要求新增普查100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费就需3.4万元,按照5年保护“壮欢”规划,还需经费15万元,每年至少要投入3万元,而现在每年投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还不到5000元。由于资金缺乏,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欢”保护处境困难。

另外,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的地方法规没有出台,没有法律依据,无法让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要经费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面临传承危机。尽管有了政府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欢”也难免受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冲击,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目前“壮欢”也面临渐渐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逐步走向消亡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很多壮族父母不愿再教孩子讲壮话,怕影响读书和出远门夹有壮话被人取笑,所以更谈不上年轻人去唱“壮欢”了,现在最年轻的歌手都有65岁,最老的已是85高龄的老人,歌手青黄不接,传承人面临重大难题,如不加紧保护和传承,它不久必将消亡。从某种意义上,它的消亡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一旦消亡和流失,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因此加强柳城“壮欢”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七、柳城“壮欢”今后的保护措施及发展规划

(一)保护措施

1.由县人民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专家以及有相当经验的歌师开展柳城壮欢文化的研究活动,对当地“壮欢”的唱腔、调式进行指导、研讨,并创新改革。

2.确定专职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壮欢”文化遗产和组织开展活动。

3.有计划地举办“壮欢歌手培训班”,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开展活动和培训年轻壮欢学员,提高学员素质。

4.组织有一定实力的“壮欢”歌手传、帮、带出一批新门徒,世代传承。

(二)发展规划

1.收集各地民间歌手传唱的优秀“壮欢”作品,整理分类成册,对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归档管理,并移交县档案局保存。

2.对现有的歌手进行跟踪调查,对有一定才能的壮欢人才给予关怀和保护。

3.收集流传于民间的歌本,收集历年来“壮欢”传承活动的资料及照片,对“壮欢”进行录音,配以电视制作,出版一册“壮欢”资料专集,扩大“壮欢”的对外宣传。

4.每年均组织壮欢歌圩擂台赛。

5.每两年举办一次“壮欢”大赛。

6.打造“壮欢”文艺舞台形象,展示柳城“壮欢”。

柳城“壮欢”经过了几年的保护工作,传承人周德康也获得了柳州市第二届、第三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愿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壮欢”能够代代相传。打造成柳城“壮欢”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县级微信公众号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初探
依托柳城宋元古窑提升柳州文化软实力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
几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龙州的种植表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