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心迹
2009-08-19余曼
余 曼
摘要:艺术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情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在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感表达方式。艺术作为精神产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艺术家把强烈的情感渗透到创作过程里、物化到作品中去。版画创作也正是情感物化的过程,是艺术家呈现心迹的过程。版画与其它艺术种类不同,其媒材的不确定性、技术的繁复性、表达的偶然性,都是它自身独具的特征。
关键词:版画情感
由于版画的语言特征在于“印痕”的确认,因此展示与呈现痕迹的技术过程始终伴随着版画家们的创作历程,艺术家在创作中更热衷于技术、技巧的探索,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主体观念的明确性,淡忘了对生活现状的感受和体悟,作品中缺失了情感与精神含量,这与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相违背。
技术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情感的表达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因此,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既要重视版画语言的锤炼,更要注重生活的感触和深层情感的表达。只有技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版画作品。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版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展开分析。
一、情感的自然流淌是版画创作的灵魂
情感是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艺术创作中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情感的支配,都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情感轨迹。任何伪善、虚假、平淡的情感只会造成艺术品的苍白无力、难以感人。
艺术作品要表现的不仅是形式语言,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在创作中,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心灵的感受来组建画面,让自己的情感与心境借助于恰当的技术与媒材流淌出来。因此,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白,是其心灵轨迹的写照。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艺术家笔下所描述的一切,无不与其内心感受息息相关。技术在这里充当了实现画家精神理念和作品艺术价值的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新技法、新媒材,只有承载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才会传达出深刻的精神内涵,艺术作品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艺术作品作为情感表达的物化形态,其内容不是纯客观再现和逼真摹写对象,而是经过艺术概括,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是一种心灵的物态化。因此许多优秀的作品中深深感动着我们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技巧,更是作品中传达出的真挚情感、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思考和态度、时代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艺术品只有以情动人才能达到“悦智悦神”的境界。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只有倾注了感情的艺术方有创造性、感染力。
二、情感的源泉是艺术家对生活深刻的感悟
社会生活的变化催生艺术的蓬勃发展或衰落,生活给予艺术家取之不尽的情感源泉。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使观者产生共鸣和共同的诉求。中国新兴版画的兴起便是最好的例证。
新兴版画的兴起是客观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上世纪30年代,在外忧内乱不断的情况下,木刻成为一种立竿见影的斗争武器,画家们拿起刀和木版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对动荡与不安的悲愤、对自由与平等渴望。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作品显示出咆满的精神内涵,它揭露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激发人民大众的抗敌情绪。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产生。胡一川的《饥民》《囚》,陈铁耕的《母与子》,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上世纪40年代是新兴木刻由歇化向民族化转变的时期,这既是艺术大众化的要求,又是艺术本身的进步和发展。艺术刻门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去接触真实的人与社会,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生活情节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力群的《丰衣足食图》,古元的《运草》《冬学》。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发展进^新兴木刻的成熟期。在和平年代里,艺术家摆脱了社会重负后,情感态度与审美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于是版画作品出现了审美欢愉情调和优雅化趋势,这是向画家主体内心的一种回归,是画家审美意识增强、版画走向自立的表现。它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敏锐地反映了新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成功地捕捉了时代精神在人们内心的折射。如彦涵的《老羊倌》、古元的《刘志丹和赤卫军》、李桦的《征服黄河》、晁楣的《北方九月》等。在新兴木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艺术家带着激昂的情感投入到版画创作当中,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在许多优秀作品种都显示出他们的深沉情感。
生活引导艺术家去思考,情感激发艺术家去创作,这种情感一旦被人们所理解,产生启迪和鼓舞,艺术作品中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情感贯穿于版画创作的全过程
版画作品是版画家情感历程的物化结晶,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没有生气和神韵的。版画创作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是艺术家用版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丰富情感的过程。情感在整个创造活动中,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使整个创造活动都染上情感色彩。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其中凝聚着强烈的情感,在于创作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与之相应的情感。
在创作活动中,情感的表达不是单一、简单的还原过程,伴随着创作的展开,艺术家一边通过物质媒材来表达情感,同时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艺术家又深刻地体验了所表达的情感,于是情感表达与技术合二为一了。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在她的版画创作中就始终伴随着难以遏止的情感。她在创作一组战争题材的作品时,最初选择铜版画来表达,但当她发现铜版所呈现的语言特征无法与她心中的情感共鸣时,她痛苦不堪,于是重新寻找新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强烈愿望,诱发她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开拓和求索,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情感不断的深化,最终使情感得以宣泄。这既是她情感表达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对技术的追求,对媒介物发挥极致的选择与应用,是以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需要为目的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脱离了原始的状态,由最初对生活在饥饿、贫困中的人民的同情,到内心涌动的愈加强烈的反抗和奋争精神,再到最终与艺术形式融汇表达出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博爱。在这个实现目的过程中,情感不断的强化、熔铸和升华,艺术家随着创作过程的展开,不断地加深着对情感的理解。因此,艺术创作过程,是发现与融汇的过程,是深化艺术家对自己情感理解的过程。情感的本质是运动的,情感之美孕育于它的动态之中,时而舒缓、轻柔,时而猛烈、冲动,而情感的表达也在这多姿多彩又矛盾重重的运动中不断的发展,最终产生“心会神通”“物我俱化”的力量。
情感是艺术家萌动的情思,是自我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审美关照,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沉思冥想。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情感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是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原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苏珊朗格在她的著作《情感与形式》中说过,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呈现心迹,是版画创作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6版。
[2]丹纳,艺术与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版。
[3]孙美兰,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版。
[4]何立主编,经历综合,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1版。
[5]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版。
[6]齐风阁主编,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