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应“非群勿扰”
2009-08-19许永凤戚芸
许永凤 戚 芸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中一种偏离群众性的错误倾向,对群众文化的群众性予以重新解读,并从文化主体的群众性、文化内容的群众性、文化形式的群众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性文化主体文化内容文化形式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以群众为文化主体、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带有群众性特点的文化,与以专业人员为文化主体、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带有专业性特点的专业文化相对应。
“群众”一词,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礼书》中最早出现:“宰割万物,使役群众。”原指大众。这一内涵一直沿用至今,如“群众观点”“群众运动”等等的“群众”,指的都是大众——广大的人民群众。
然而近年来,在各种群众文化的大赛、评奖等活动中,出现了以所谓“出人才、出精品”“多元交叉、群专互补”之名,混淆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本质区别的错误倾向。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重新予以解读,以确保群众文化“非群勿扰”。
一、文化主体的群众性
群众文化的主体,指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众所周知,群众文化的主体,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广泛性等特点。从年龄上看,从少儿到青年,再到壮年、老年,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从职业上看,无论是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学生,还是专家、教授、医生、公务员……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从文化程度上看,无论是硕士、博士,还是文盲、半文盲,也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主阵地,群众文化的主体是整个文化的主力军。
与专业文化的主体相比,群众文化的主体是未从事过专业文化工作的人。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群众文化大赛中的参赛、参评人员,有的是改行的专业文化人员,有的是离退休的专业文化人员。这些“原专业文化人员”平时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当然会对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与文化水准、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增进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双向交流等,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让这些“原专业文化人员”参赛、参评,一则会混淆群众文化的本质,二则对于其他非专业文化人员显失公平、公允,从某种程度上,大有“以假乱真”“冒名顶替”之嫌。因此建议在群众文化大赛、评奖中,严格进行人员资格审查,以确保群众文化主体群众性的真实性、纯洁性、可靠性、公信度。
二、文化内容的群众性
从文化内容的视角考量,群众文化的内容具有普及性、浅显性、通俗性等群众性特点。
其一是普及性。群众文化是普及文化,与提高性的专业文化相比,二者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当然,群众文化本身也有一个从普及到提高的过程,但其主导方面还是普及。
从群众文化的主要构成上看,这种普及性就更为明显:从少儿文化到妇女文化、老年文化,从饮食文化到旅游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从校园文化到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从广场文化到晨练文化,从娱乐文化到休闲文化、健身文化,从历史文化到民族文化、科技咨询,无不充分显示出群众文化的普及性特点。
其二是浅显性。群众文化以浅显易读、易学易会、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为特点,与专业文化的深邃高深、蕴藉隽永形成鲜明对照。
其三是通俗性。群众文化属于“俗文化”范畴,与专业文化的“雅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其内容多系家长里短,平民百姓所关注的焦点、热点、亮点、动情点的题材和主题。
现在的问题是,个别群众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辅导者,以“精品意识”取代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片面追求高、精、尖和新、奇特,使群众文化脱离“俗文化”轨道,而走向“雅文化”的误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揠苗助长。笔者想,针对这一现象,或许重温中国戏曲的历史规律会有一定的反思价值,即:“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群众文化是必须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必须永远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倘若将目光盯在领导和专家身上,以参赛、评奖为惟一目标,那就远离了群众文化的神髓和生命。
三、文化形式的群众性
形式与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既受内容的影响和制约,但反转过来又有助于内容的表现。
同样,群众文化形式的群众性,也表现在多样性、小型性、群体性等特点上。
1、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因参与的人员多、面广,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群众文化的形式便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点:既有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又有舞蹈(包括迪斯科、大秧歌、街舞、交际舞,民族舞等),还有曲艺(包括相声、二人转、大鼓、快板书、山东快书等),更有戏曲(京剧、评剧、皮影戏、木偶戏),以及杂技、魔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小品、小话剧等,更为多见。
与此同时,还有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绘画(包括图画、油画等)、摄影、书法等。
此外,一些非艺术类的文化形式,如各类球赛(篮球、排球、乒乓球)、滑冰(速滑、花样)、游泳、棋牌等。
凡此种种,都充分显示出群众文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2、小型性。群众文化不宜搞大型文化形式,例如大型话剧、大型戏曲、交响乐等,即便搞大合唱,也只是选唱其中部分歌曲,而不宜唱全部歌曲。之所以如此,是适应群众文化活动业余、分散、灵活、机动的特点。
3、群体性。群众文化形式以群体参与为特点,例如大秧歌、迪斯科、健身操、合唱、集体舞等,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彰显群众文化群众性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