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秋
2009-08-17山野樵夫
山野樵夫
一世尽疮痍谁燮阴阳敷圣洁;几人呼疾苦好将鼎铛合神丹。
——题记
“赤脚”走来
走近他,我便想起了但丁在《神曲》中说过的一句话:“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是的,他在追求知识,他在追求美德。然而我想写的东西不是宣传他的事迹,而是追寻他人生中走过的路,揭秘他的心路历程。耳听着医院的大夫们并未全部道出的酸甜苦辣,面对着那一张张朴实无华的面孔,我这个怕写东西的作家,便有了一种冲动,可又怕自己的笔头太拙,难以把他们推崇的一个人的意志与顽强、无私与忠贞、可爱与眼泪写得逼真、完整、感人……
他是被称为“泥腿子”的庄稼汉,踩着乡村田园牧场里的沃土走来。只因他“施妙术消疾去病,掏热心救死扶伤”的医道之梦,20岁时就永远地定格在医生这个档案里。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乡医院被选调到县医院至今已近20年,恒心务医,执著追求,终因“天道酬勤”,功成名就,走出了一条平凡而又属于他自己的路。他做了大小手术近千例,均未出现一例大的差错。同事们和外界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全科医生。”他自己则摇头否认,说是“老老实实做事,夹紧尾巴做人”。想写点关于他的东西,预约了五年他都不肯答应,一直到他成了全国的先进,上上下下官方民间特别是患者都说我应该写点关于他的东西,我再次动员他,他才勉强应允,还再三嘱我:一定要据实道来,万不可高调夸张!常听人说,外地患者纷纷慕名前来找他就诊和做手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累得喘不过气来,常常夜里也睡不上个安稳觉,总是无怨无悔地出现在夜间的手术台上,履行他“白衣天使”的职责。
这里正在“争创二甲”医院,俞春,这位年轻医生虽在口腔科任主任,但作为医生,他想了解和掌握医院的所有科室治病行医的手段等状况。这会他正在危重病房里观察。他看到这里最显眼的,是生命体征监视仪的黑色荧屏上那个红色的“心”型标记,它一刻不停、醒目地闪烁着、跳动着。只要生命尚存一息,它就会一直不停地闪烁、闪烁……
这里是一个由精良的仪器装备起来的世界。各种进口仪器24小时不知疲倦地报告着生命的信息;病床左侧的呼吸监护仪、那蓝绿黑红各区工作面板上,各种参数显示着肺的能力。红色面板区,像水浪般高低起伏的黄线,随时报告着氧气的用量和压力;横贯两头的治疗带,是中央供氧和负压吸引系统。正在工作的氧气湿化瓶里,急促地翻腾着大雨点般的气泡,百分之百的纯氧经过湿化后,由呼吸机很卖力地输入到病人那极度缺氧的体内……
这个现代化的病房,虽然属县级医院,但它的绝大部分设备远涉重洋,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购进。
这些精密仪器设备,宛如医生护士的大脑、视听功能和双手,将它们延伸和加强到了每一张病床。其实,除了出色地研究实践临床应用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之外,俞春的口腔科诊断治疗医术在这家医院可说是出类拔萃。
全院各科室中俞春的科室是最忙的科室,因为他的科室只有两名医生,但进进出出的患者却很多。
俞春在他的医学知识学习笔记里记着这样一句话:“要了解ICU科,首先要了解“危重病医学”。
他看似和其他的医生一样——每天做着规定给自己的事务,但他心里伸展开了求知的翅膀。
对南丁格尔,业内人皆知。但南丁格尔与危重病医学之间的关系,却鲜为人知。好学上进的俞春,在医科大学进修时就听教授讲到了这些医学的奥秘。
150年前,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就把可望救活的重伤员安置在最靠近护士站的地方。她撰文主张:把手术后的病人安置在靠近手术室的“一间小房间”内,以便等待他们从手术后的即刻反映中恢复过来,再送回病房去。
他浏览过许多医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曾撰文介绍:“把危重病人集中在医院内专门设立的区域内或病房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建设中日益增长的趋势。ICU的诞生,激发了危重病医学(CCM)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把这一切全部归功于南丁格尔未免过分,然而,她所提出的观念能够激励人们付诸行动,付诸实践。这是她的功绩。”“危重病医学”于1970年在美国崛起。因其危重病基础理论研究、危重病人临床救治的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整个医学界所瞩目,被称为21世纪“最有意义”、“发展最快”的临床新学科。
ICU并非药物,亦非治疗,是医院内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它包括三个主体部分:人——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物——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高技术——对生命重要脏器功能进行延续长时间的有效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引领了我国ICU发展的新潮流。1984年,在当时的曾宪九教授的倡议下,正式成立了以综合性ICU为模式的“加强医学科”。1989年,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ICU专业成为其中重要的指标之一。1991年起,全国各省、市、县级医院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ICU。从此,ICU走上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快车道。
ICU是集电子计算机、机械和电子传感技术于一体,以医学工程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起来的“科技密集型”专业。它只能诞生在医学科学和总体科学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代。ICU在我国,完全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它在强手如林的专业中崛起,在对医院传统结构及功能、对医疗常规的双重挑战中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为甘肃西部这块封闭已久的地域,带来了世界医学进步的新信息。金塔县人民医院正处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
时任科室主任的俞春,每周都要上一次急诊,所以他必须了解ICU危重病医学。他是致力于这家医院达标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骨干。
1993年10月,甘肃省卫生厅组织46人的专家组来到这家医院,验收“二甲医院”创建工程。
翻开这家医院的一页,他们看到的是一幅浓缩了创业的画卷。俞春这位口腔科主任,在这幅画卷里写下了属于他的一笔。
评审组的专家,检查了医院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之后,又看完了其他资料记载,这时来到了临床诊断救治一线。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董■教授、兰医二院普外科主任王世栋教授,对本院口腔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理论考试到手术操作、病历查阅、口头提问、质量考核均名列全院前矛。一位专家向市县领导反馈时说:“俞春医师,初级职称做的是教授做的手术,他非常有潜质,这样的好医生,就是医院的未来!”
专家们在现场手术观摩时,被俞春精湛的医术所吸引。
手术患者是造釉细胞肿瘤,急性手术。俞春带领手术组在沉寂的气氛中紧张地工作。他切开了患者的下颌骨皮肤肌肉,将里面的病灶切除下来,然后又把腿上的髂骨凿下了一块,移植在患者的下颌骨病灶处,填平了原有的骨骼。专家们知道这种手术是十分危险的,不是一般医生能做的。这种手术将人的下颌骨切下来就不容易,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能还原,因为是人不是物。再从别处切一块来安在这里就必须得天衣无缝、周围逢原。可俞春毫不紧张,胸有成竹地做完了这个手术。
待手术患者完全苏醒后,有专家问患者:“你多大年龄了,叫什么名字?”
患者说:“我叫宋吉元,今年28岁,是从外地来到这里的。”
“那你为什么不在外地医院里治呢?”专家又问。
患者说:“我走了好几家医院都没诊断清楚我得的是这种病,按他们诊断的病打针吃药好多天都没管用。病急乱求医啊,我就来到了这家医院,结果俞大夫诊断后说我得的是造釉细胞肿瘤。近几天来病魔把我折磨得要命,直到这里才把病弄清楚。”
有专家又去询问俞春:“你在这医院里一共做过多少例口腔颌面部的手术?”
俞春翻开记录本算了算说:“包括唇裂、腭裂等手术近千例。”
“你手术做得这么娴熟,曾经出现过大的差错吗?”
旁边的资深医生席多宏说:“没有,他是手术成功率最高的医生之一。”
一位专家拉住俞春的手惊讶地说:“你是个自学成才的人才,你的专业水准能达到如此程度真不容易!”
性格内向的俞春,听了此言深受鼓舞。但他只是从容地一笑,心里自有他追求更高目标和奋斗的筹码。
遥想当年,万事开头难啊。
1971年,刚满18岁的俞春,家庭贫农成分在填档案时被人写成了中农,在“文革”中倍受挫折,尚未成年就从学校出来在生产队里劳动。由于他聪明好学,平时爱看书,善于吸收医学知识,被当时的大队长常征宏看中,说他勤奋好学,经他推荐调到了村保健站。满怀期望的俞春,眼眶里盈满了泪水。他才懂得了被人看中而重用的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村上好多青年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在考学无望一筹莫展时,突然“柳暗花明”,调到了保健站取药打针,这对俞春来说,算是上苍对他的一次奢侈的安排。他跟着赤脚医生罗进文潜心务医,刻苦学习,憧憬着未来。
俞春一边抓药,一边听着医生怎么给病人看病,闲时翻翻医生的医案,晚上在灯下看看药方和医书。不久,学习就成为他仅次于吃饭的重要事情,三更灯火五更鸡,他一句一句地“啃着”《本草纲目》和《常见病诊治》。他虽年少,但深谙男儿有志,晓得人生循序渐进必经八境界:“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医疗实践的熏陶下,他所学习的医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罗医生不在时,他就学着给一般的头痛脑热患者看病开药。两年后,他考取了“赤脚医生证”,有了独立看病开处方的资格。
有了这一平台,俞春的心开始飞翔,小医生的小名气也便飘到了村里村外的千家万户。常体天地好生德,独存圣贤济世方。年轻的俞春,除在村保健站看病外,还没明没夜地出诊行医,并带着护士职业的未婚妻也帮着给人打针输液,村里人对他的服务有口皆碑。一次,东星村三队的赵某人得了肺心病,患者由东星村到四清村保健站的路途遥远,且翻越无数个沟沟坎坎,道路十分崎岖不平,他就不让患者再跑来看病,由他每天背着药箱去患者家里打针输液,有时还带着妻子帮着给他扎针。一直跑了26天,患者的肺心病才痊愈。
犁铧破土,春笋破土,希望的种子发芽。
1972年春天的一日,金塔公社卫生院的周敬能院长带领着一拨人来此检查村保健站的工作。周院长看完保健站医生的诊断治疗以及处方药品和环境卫生后问俞春:“你愿意不愿意到公社卫生院去工作?”俞春说:“只要领导能看中我,我当然愿意了。”周院长询问了俞春的一些情况,得知俞春聪明好学,热情精干,能够胜任公社医院的工作,于是就拍板决定了此事。
到了“五·一”劳动节过后,公社就下来通知,俞春调往公社卫生院。俞春打点好行装,立马前来公社卫生院报了到。
但是,他在公社卫生院干了五年后工作关系依然没有转过去,原因是县卫生局正在精减卫生系统人员,他被停薪两月。俞春无可奈何,打算原回大队保健站。
就在他出公社卫生院时,金塔公社党委书记何祝声得知此事,挡住了他。何书记当着乡卫生院院长的面说:“你们听着,没有我的允许,谁都不能把俞春赶回家去!”
何书记东奔西跑一个多月,通过协调终于办理了俞春的转正手续,俞春才在公社卫生院注册为编制内的正式职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提起往事,俞春主任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道:“当初若是踏不上这一步,可能我今生就与医生无缘了。每走一步,真是太难了……”
他说完这番话,笑了。脸像一弯月牙儿,目光如水,静静地看着我。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口腔颌面外科学》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他被金塔公社卫生院派往兰州医学院进修的时候。一天他上口腔颌面外科学课,授课者是医学教授许樱华。许教授在漫长的医学道路上学贯中西,术精内外,杏林三春茂,橘井四时春,在医学界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口腔颌面外科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独树一帜。他讲到他开始做口腔颌面手术时心中无底,就靠一次次的练习来提高。可是这样练习标本是有限的,一个标本解剖多了也会变样。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野外遗弃的死婴捡回来,然后一次次地解剖。如此这般使他的口腔颌面部手术炉火纯青,最终达到得心应手、准确无误的境地。这样给患者做手术时既能减少疼痛,又能减少时间,还使患者的面部尽量复原。
许教授的经历给了俞春很大的启示。进修回来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也照样练习解剖手术。当时田间路旁经常有被引产遗弃的死婴,他偷着捡回来放在手术室的纸箱子里,待晚上下班后,他就锁上门自己独自练习解剖。有时死婴的腥臭味熏得他喘不过气来,虽然他戴着口罩,但还是熏得他发呕恶心,停下来呕吐,完了再接着做。一次又一次解剖开,一次又一次再缝合。人们发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办公室的灯常亮着,但不知道他是看书还是做什么,只猜到他一定是做着跟医务有关的事,这是凭俞春平时的敬业和治学精神来判断的。就这样,他练习了两年半,就开始独自给患者做手术。果然手术一次次都非常成功,于是“神医俞春”就被患者传开。这也就成了后来被选调往县医院的资本。
1975年到1983年,俞春一直在金塔乡卫生院从事内科、外科及计划生育技术工作。因他医术过硬,手术成功率在同类医生中鹤立鸡群,被选拔为计划生育手术主刀医生,巡回全县各乡镇做女性绝育手术3000余例,均未发生事故。同时开展一般外科手术,切除阑尾炎、疝气、甲状腺瘤等,兼搞了放射科等一系列外科医务工作。
巡回出诊,登门看病,是俞春养成的一惯性医务作风,有时候患者专门找他看病或做手术,俞春哪怕再忙也从不推辞。一次他给红光村一位妇女做了绝育手术,照惯例本该由护士上门换药,可是这位妇女非要俞春医生来给她换药,俞春就每天骑上自行车去给这位妇女换药。乡村的农家院落里,留下了俞春数十年辛劳的足迹。有道是,拓荒者和远程跋涉者以及逆境中生存的人们,大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春绿原野,俞春调到了金塔县人民医院从事口腔科和内外科医疗工作,他主攻口腔颌面部手术。14年来,他做了1000余例口腔颌面部手术,抢救危重病人300多例,均取得圆满成功。特别是攻克了下颌骨造釉细胞肿瘤骨移植手术、腮腺混合瘤摘除手术、上下颌骨囊肿摘除手术和唇裂、腭裂修补手术等难关。并对上下颌骨骨折内外固定手术、舌体血管瘤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鼻骨骨折复位术和口腔颌面部穿通伤修复术等也驾轻就熟。
活动、固定、全口义齿、烤瓷牙修复、牙列畸形矫治、断牙再植、人工种植牙等专业,是俞春历练了多年的过硬功夫,深受牙病患者的赞誉,给患者减除了病痛,带来了笑容。
二甲医院验收达标了,在最后的医务人员业务考核和综合评定中,全院20多个科室,俞春医生负责口腔科的得票数最高。上级组织和专家们以及全院领导和职工,对俞春这些年精益求精的医术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给予了全面的认同。医院委派他先后到第四军医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省人民医院进修深造。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解剖学》、《内科》、《外科》、《常见病》,以及放射等医学知识和技术。
由理论到实践,俞春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他精湛的技艺也逐渐地得到了同事们和医院的认可,在患者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由于他热情的服务,与患者结下了深情厚意。
1998年春节,他突然发高烧住进了县医院。在住院的20天时间里,全院100多名职工都看望了他。一天中午,他躺在床上正在吊液体,忽然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喊:“俞大夫。”他转身看见窗户上趴着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太太,被她的老伴掺扶着。“俞大夫,我得了青光眼,是个瞎子,看不见你。我就是你治好了我们老两口的牙病的那个姓龚的老太婆,听说你住院了,我们来看你来了。”
“快从门里进来!”俞春说着,把那老两口招呼进来坐下。
原来这70多岁的老两口都得过牙病,看了一年多还是没看好,最后找到俞春才看好。老两口说他们疼痛了一年多,连饭都吃不成,自从他看了以后再没复发,至今两年多了,不但不痛,吃东西不管冷热软硬都很舒服。“俞大夫啊,你是个神医,也是个大好人,我们没有忘记你。”
老两口说着把篮子里的鸡蛋放在床头桌上,说是感谢俞大夫的礼品。俞春执意拒绝,说:“你们二老年事已高,能看我来都不错了,还拿什么礼品?还是提回去你们补补身子吧!”两个老人非要他收下不可,无可奈何,俞春就收下了这份不同寻常的礼品。此后,东星村的达生金、金大村的张学栋、红光村的张秉海,还有县委副书记毛仁、裴得成,副县长李春祥等人都来医院看望过他。不久,他的病情加重,转到了省人民医院,还是有人从千里之外赶到省城去看望他,他由衷地感到了当医生的欣慰,这对他的疾病康复给予了极大鼓舞。
俞春在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妻子张淑珍凭她从事护士职业20多年的经验,悉心周到地陪护着他。也许是他从医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忙忙碌碌,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地端详过妻子,这时他才有时间有心情认真地注视着妻子,回想着妻子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20多年的往事。记得他俩当初搞对象时他还是乡医院农村户口的临时工,姑娘张淑珍是县医院里的国家职工,城市户口。那时候的城里人叫作“吃皇粮的人”,乡里人则是自种自吃,俞春就是自种自吃的。可是姑娘和他偶尔相遇相识,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张淑珍发现俞春老实本分,坦荡无私,为人忠厚,敬业刻苦,好学上进,也很重感情,身上没有一些男孩那种奢侈的生活习惯和圆滑的处世态度。于是她就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俞春,觉得这种人一辈子都能靠得住。俞春也对这位朴实无华的姑娘情有独钟,认为她虽是城里人又有正式工作,但与他这个农村人说话做事总是共鸣默契,没有当时人们所说的城里人和乡里人找对象“门不当户不对”的“城乡差别”之嫌。他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对方,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几十年来,他们互敬互尊,和睦相处,把各自的情和爱注入了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在细枝末节里体现了夫妻的理解、信任、宽容。他是医生,常常早出夜归,妻子总是给他端上热茶热饭,尽管忙,尽管累,总能感到妻子给他的温馨。这些天来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妻子给他端茶喂药,洗脚洗脸,洗衣送尿,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让他品尝到了夫妻恩爱的滋味,他打心里感谢着妻子……
他出色的业绩,成熟的组织能力引起了当地官方的注意。1999年,他被选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走出了他百炼成钢的县医院,担当了金塔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职务。
对于有仕途欲望的人来说,升官如荒漠里降雨,但对于事业型业务型的人来说,无官则可能一身轻。俞春当数后者。
在一片祝贺声中,俞春笑得很涩。其实在独自一个人时,他的愁眉并没有舒展过。人口和计划生育,其职责一是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二是主要负责实施计划生育措施;三是治疗相关对应人员的各种妇科疾病;四是但凡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的医务,他们都责无旁贷。可是,他走马上任后,宣传没有喇叭,手术没有设备,看病没有合格的医生,做其他事也没什么条件。简陋的60多平米的三间房只能供工作人员办公用,开展业务则没有一席之地。全站固定资产只有44万元,在这里几乎是“白手起家”。
俞春开始谋划他未来的事业了。他远赴省上,近跑市里,日跑县上和有关部门,夜以继日地规划着这个站的建设蓝图。同时亲赴外地参观学习,采他山之石为我玉用。其间,别人住宾馆标准间,他住旅社或招待所的普通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但是他学到的东西远比住宾馆的人多。别人是借参观学习旅游购物享乐,吃过陆地牛羊海底鲜,还尝山中走兽云中雁,晚上在灯红酒绿中大开“洋荤”。他呢,吃的是粗茶淡饭,白天参观细问多听,晚上灯下记笔记,把外面的必备条件和办站的成功经验统统记下来,带回本站实际运用。“软”的东西可以学到,拿来就能用上,解决了问题;可硬件设施学了没钱也等于白学。
经过三年多含辛茹苦的筹款后,他买下了一栋600多平米的办公和业务用房。俞春设计的计划生育手术室立马就干了起来。他对职工说:“我们要艰苦创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业务开展起来!”
手术室装修他没搞过,施工单位更不知怎么装修才叫合乎标准。俞春就白天晚上都跟着装修人员指指点点,就像是给儿子办婚事一样,哪样不周到都不放过。离计划开展业务的日子不远了,俞春将自己精心构思几天的“施工设计草图”交给了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将图正反颠倒看了半天,抬起头疑惑地问:“你这画的是什么?”俞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不是写着吗,手术室及病房的构造图啊?”施工人员咧着大嘴乐了:“这也叫图纸?”俞春说:“我在省内几家计生服务站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施工人员疑惑了,“问题是……”俞春打断了那人的话:“说老实话,我也是蛤蟆跳井——不懂。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工程设计、土木建筑、电路安装,就靠脑子里记忆的那点零散印象,拼凑出了这幅草图。这么着吧,我边给你们讲,你们边施工,实在不明白了,我还有几家计生服务站的照片,再对照着干,怎么样?”那人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点头同意。
俞春在砖瓦泥水锯末涂料铺天盖地的施工现场,灰头土脸忙了一个多月。
施工人员看到俞春这位领导干部细致入微、兢兢业业,公仆意识这么强,便没多问,就按俞春的要求办了。后来,站上的职工总算明白了俞春站长,为了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不惜麻烦重新改装了室内电路的用意,施工人员也庆幸他们当时打破了常规,给了手术室和医务室足够负荷量的配电装置,不然的话……
精明能干的俞春,也有傻得可爱的时候。他怕人家在用料上多算钱,便事事都精打细算,惹得包工程的人员哈哈大笑,说他是“老抠门”。
不久,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起来了。像刮来一阵风,吹皱了一池涟漪,把县上的领导引来观看,也把乡下的适龄妇女和病人吸引来了。俞春想:投入这么多资金,费了老鼻子劲,我们这个站将来到底前景如何?以后我们还得通过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业务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加大创收力度,靠资本积累再进行设施改造和设备更新,最终打造成一流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和外地先进计生服务站相比,他们在人的技术和设备急需更新的双重挑战中迅速发展。
按俞春的理想,他要建立一个以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为龙头,基层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为依托,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为补充的计生服务网络。
“用热情的服务给患者输送温暖,用高超的医术给患者解除病痛,以文明的医德打造单位的形象。”这就是俞春心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奋斗目标。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苦练硬功,他们的装备逐步适应了现代化要求,他们的医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的信誉也在逐步上升。结扎、放环、引产、人流、药流、皮下埋植、妇女病普查普治、男科、内科口腔、放射、B超、心电图、检验、理疗等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上面有关部门检查,他们从1999年到2008年,共做各项手术上万例,被上级命名为“规范化计划生育服务站”。金塔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被传为“育龄妇女的知心站,内外患者的放心站,有问必答的咨询站,群众知情的联络站”。
于是,学习成了俞春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是最没资格上学的孩子,但又是求知欲望比较强的孩子。深夜里,他的卧室里的灯总是亮着。一次,他经过请求,老师同意作为一个特殊学生参加了初二的期末考试,结果他在85名学生中,语文考了56名,这让中学老师发现了他身上蕴藏的不寻常能量。他说:“我的过去,只是想以自身的经历,证明只要认认真真学习,将来定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诚哉斯言。
俞春的梦,还是从他发誓长大后要改变他家祖祖辈辈过穷日子的面貌时做起的。
俞春说:“吃尽千般苦,方为人上人。我的一家就是一本生活教科书。我四哥俞全是历尽磨难走过来的人,最终参与了我国重大科研工程。四哥的人生,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他的身上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有奋发向上的志趣,有厚德载物的人品,更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胆识。”
他忘不了老实巴交的父亲,平生不识字,但教给了他这样一些东西:勤能补拙,学可医愚,心诚功就,水滴石穿。多少年来,正是这几句朴实的话语点亮了他心中的航灯。旧时代,父亲靠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挣点米面来养家糊口,由于他吃苦卖力,是地主善用的长工,是长工中最受人拥戴的长工。解放后父亲参加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劳动,打场犁地、外出修路挖渠、修水库服工役、参加“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竞赛,身先士卒,样样争先,不知多少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过生产队、大队乃至公社的表彰奖励。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凭仁、义、礼、智、信做人,自是父亲播下的美名。冬去春来三十余载,父亲的一言一行都雕刻在俞春的记忆里,俞春受到了父亲教他如何做人的熏陶,有些话虽然是平时一句两句地说过的,但他现在还历历在目。小时候俞春看见邻居家因说闲话闹起了纠纷收不了场,便请爱讲公道的父亲去给评个理儿,父亲劝息了双方的争执,然后给他们讲道理说:“遇事处事要心宽义厚,勿为寸分利与人争抢;区区小事起风波,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还教诲家人:“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事非?需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戒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闭事非之口。为富不仁者不可交他,口是心非者不可用他,说谎行骗者不可沾他,言而无信者不可托他,不识高低者不可理他。不取不义之财,勿贪过量之酒。”父亲的尊严,是靠他的言行写出来的,村里人公认,庄户上谁家有事,有他就能摆平,谁家与他打交道,总不会有什么事非。村里人娶亲盖房,父亲也总是带着家人去帮忙,从来不知道和人讲价钱。父亲过了60多岁以后,村里谁家过丧事都来请他去给帮忙操办。一次村里有一家人要迁坟,当打开墓穴时一股腥臭扑鼻而来,原来是刚埋不久的死骨腐烂发臭,请来捡尸骨的人突然不下坑捡尸,主人家再三加高了报酬那人还是不肯下坑拾骨。父亲看着主人着急就说:“活人是人养的,死人是活人埋的,再臭的死人也得活人埋啊!”说着他就跳下坑去,一块一块地把死人骨头捡起来装在木箱里。完了主人跪下来要给他磕头道谢,被他婉言谢绝,还没要主人给他的丰厚报酬。
1982年冬天,父亲93岁高寿去世,全村男女老少200多人都前来吊唁,数不清的挽联抒发着对父亲这位“村中好人”的缅怀;那纸帛香烛青烟缭绕,寄托着对这位老人的哀思。就在他生前病入膏肓中,副县长吴成德还亲自上门看望了这位村里人传诵的“好人”。母亲趴在父亲的灵柩前哭得肝肠寸断,令人心碎。大雪成了上苍的孝衣,母亲抱着父亲的遗像,在亲邻的掺扶下蓬头垢面、脚步踉跄地挽留着父亲的魂灵,阻拦着出殡。俞春虽然现已年近花甲,但至今还是忘不了这一幕。
上世纪的1978年清明节前夕,两位陌生的年轻男女来到家乡扫完祖宗的坟墓,便到俞春家看望俞春的母亲。一家人莫名其妙,认不出他俩是谁。经他们自我介绍,才知道是20年前本村马氏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他们对俞春的母亲讲起了这样一件事:1960年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使半个中国的农民绝收,饥饿像魔鬼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马氏老人得了癌症,经医治无效奄奄一息时,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想……喝口……面糊糊——”就这么一点临咽气前的心愿,马家却因断了口粮拿不出半两面做糊糊,全家人东奔西跑借了十几家都没借到。俞春的母亲听到后就在自家的面柜和面缸里用鸡毛掸子扫了不到半两面,然后急忙熬成面糊糊给马氏老人送去。老人喝下面糊糊,紧缩的眉宇渐渐地舒展开来,不一会就咽了气。一碗面糊糊了却了马家一家人对临终老人的一个心愿。马家刚懂事的小儿和姑娘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次年马家兄妹因不忍饥饿便跟着亲属流落到台湾。时光将他俩带到了大陆的改革开放年代,长大成家的马氏兄妹便不忘滴水之恩,经多次申请过关,才从台湾出境来到新疆,然后又辗转来到甘肃金塔县他们的故乡,报这20年前的“滴水之恩”。马家兄妹见了俞春的母亲感激滴零,拿出1000元人民币和礼物感谢了这位善良的母亲。
母亲也和父亲一样贤惠仁慈,宽厚待人。除了为自家人清贫的日子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外,处处善待别人,行善积德。张家人病了去看望照料,李家人生孩子她又给送鸡蛋催奶,赵家人盖房她去给帮忙做饭,王家人出嫁姑娘她去给做嫁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伟大写在了针头线脑上,融进了柴米油盐酱醋中,刻在了白发和满脸的皱纹里。
家庭是俞春的教科书,他揣着“这本书”在社会生活里蹒跚学步,他犹如沙漠里的驼队,在人生的大漠里艰辛地跋涉。他默默地在书中与专家对话,在平凡的手术台上编织着攀登的蓝图。
励志成诚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说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俞春的“学”,就缘于“志”。他深知“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1975年8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习班上,迎来了一位西北边缘地区的学子。他中等身材,脸有点黝黑,一看就知道是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来的。他就是西北边缘地区来的俞春。
首次来到正规的学习班上,俞春接触的同学大都是医学专业科班出身,他们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就比他容易得多。可是俞春不服输,硬凭着顽强的毅力啃着书本,消化着教授的讲课。星期天别人上街休闲放松,他还是在校园里的树阴下钻研着一道道难题。他在这里学习了中医学理论、西医的临床应用、放射医疗设备的运用等知识。懂得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论。在试验室里,他常比别的学生坚持的时间长,总是看着教授怎样分析化验病理,哪怕是微妙的细节都记在本子里,然后再对应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心得和体会。
学习班结业后,他就辗转来到甘肃省人民医院进修。在这里,俞春走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最为正规的一步,也看到了医学界的名家高手在医学领域里的新成就。这使他大开眼界,博览群英,从中西医诊断、治疗、护理、用药,到常规医疗设备的使用,都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此后不久,随着县人民医院医疗资质的不断升级,俞春学到的医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初露锋芒。两年后,医院要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并再度提升医疗水平,根据这一需要,院方又选派俞春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在这里他着重学习和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研制成功的正畸手术仪器和综合治疗仪的临床应用技术。这时的他,已经能够驾内科、外科的诊断治疗,以及最新先进设备的临床使用。加上他在乡医院工作时,跟上下乡支边的北京医疗队的副主任医师王永芳和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金松林、外科主任李徐生大夫的学习,对妇科、儿科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开始由结扎、皮下埋植等四项手术,发展到能做阑尾炎、疝气、甲状腺瘤切除等手术。
博学深思增智慧,更新除旧见精神。他在医学上是个永远不满足的人。从五官科到口腔科,又成了他涉猎钻研的新目标,且在这些领域里崭露头角,博得了院方的赏识。1997年,他又被县人民医院选送到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口腔专业,这又是一个在医学领域里攀登的新起点。俞春志存高远,探索不止,在干中学,学中干,一路不停地行进。
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栗震亚,在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任主任期间,俞春成了他的学生。那是在一次医学实践课上,让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做一次牙齿矫正手术,要求首先诊断清楚标本上的牙齿属于什么病,怎样拔除病牙,换上新牙,新牙换上达到什么标准。操作要严格按照医学规范进行,并将诊断情况和矫正牙齿的状况逐一说明。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只有两名学生按教授的要求完成,其中一名就是俞春。栗教授看了俞春的答卷非常满意,并让他口述了标本上牙齿的排列和牙齿拥挤的程度。俞春口述完后,教室里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少用掌声鼓励学生的栗教授,这时却是带头鼓了掌。从此俞春和栗教授联系渐多。俞春自然跟着栗教授吃着“偏食”,栗教授说俞春是他的得意门生,经过培养,他将来一定会有建树。
在栗教授的推荐下俞春又赴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回来之后,俞春和栗教授一直保持着联系,直至现在栗教授当了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也成了甘肃省口腔专业的最高权威,他俩还相互往来,演绎着他们的师生情。栗震亚带领他做了多次人工种植牙的手术。看到俞春娴熟的技术,他对俞春说:“我带过好多学生,像你这样钻研上进的学生还为数不多,你可是我的得意门生啊!”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道:“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俞春懂得,用知识打造自己的本领走出人生不贫乏的路,就是人由背景中的低谷向上爬攀而获得新生的目标。
医德为原本,知识积累成。高等学府的培养,名人贤达的指点,医务实践中的历练,成就了俞春医务生涯中的辉煌。1997年,酒泉地委和地区行署给金塔县卫生系统分配了一名“专业技术能手”称号的指标,要求在金塔县卫生系统符合参评条件的450多名医护工作者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产生,结果俞春以最高的票数当选,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奖励。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俞春没有辜负上级委任他为金塔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站长职务的信任,他把它当成了自己播种医术辐射才华实现理想的平台。他先后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外地培养了13名口腔科医生,使他们拥有了能独当一面的一技之长,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口腔科医疗服务。
父传医功,儿承父业。俞晓云,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学的是口腔科专业,回到家乡后本来可以考公务员做行政工作,但看到父亲俞春30年追求医道锲而不舍,学不止步,术精内外,济世助人,他就继承父亲的品格和医德,改弦更张,随父学医,不到两年就出道成师,取得了医师证资格。现在他开办了口腔专业门诊,各种口腔病一由他治即能成愈。俞晓云靠自己的学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妻子焦燕华在中学任教,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工作也干得很出色。俞春一家三代三人从医,一人从教,除刚过三岁的孙子外,都是靠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创下了自己干事创业的一片天地。如今俞春父子两个各开一口腔门诊,都是门前热闹马车稠,生意很是兴旺。家中人各有爱好,尤其是俞春,业余时间练书法,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修身养性。
苦乐年华
本该不念仕途只求业精的俞春,被推荐当了领导,他只有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投身于时代变革的潮流。面对旧体制,他的改革利器是:靠法律管理人,靠制度约束人。“施仁”养情,“用法”律人;仁治辅以法治,软硬兼施,相得益彰。
他组织大家系统学习、掌握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参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了各项操作规程,先后制定了《会诊、转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全面质量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依法开展技术服务和诊疗活动;注重职工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始终要求县乡技术人员做到持证上岗,技能过硬;将管理服务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册,同时规范了各种技术资料的书写和档案保管。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更新补充各种医疗文书、表册十万余份(套)。将育龄群众的权益保护和生殖健康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三级质量管理模式,严格规范了每一个职工的诊疗行为,使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他身体力行,亲自讲课培训乡镇服务所技术人员。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重点进行节育技术、生殖保健、医疗文书填写等方面的指导。加大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先后选派业务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同时邀请省上专家讲解不孕不育知识,力求使每个服务人员都能成为让育龄群众满意放心的技术人员。作为一名站长,他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在那儿发号施令,而是整日在病房里与患者分享苦乐。除常年免费为育龄群众提供一次性口杯、开水外,冬天还将热水瓶放在前来就诊的育龄群众病床上,并在观察病房、人流室、手术室、放射室等科室架设空调,使他们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得到诊断治疗。一走进手术室,连续做几个小时手术更是家常便饭,夜半三更,俞春的妻子常常被俞春从梦中惊醒。妻子看见俞春拖着疲倦的身子从手术室回到家中和衣而睡,心中不免隐隐作痛。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创新,也是俞春干事的主题。他十分注重服务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把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的“三关爱”理念渗透其中,把提供优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下乡检查指导时,仍不忘去计划生育困难户、双女户家中看一看,在农民的炕头上与他们嘘寒问暖,给他们带去生活生产中的必需品,将温暖送至千家万户。对自己业务知识生疏的领域总是虚心讨教,集个人才智与集体智慧于一体,汇集集体产生的智慧能量,推动全县计划生育科技与服务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春雨润物细无声,俞春的倾心付出,感染着人们。全县的产后、术后随访率、节育措施落实年均达到95%以上。以妇女病普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架起了他与群众的连心桥,让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潜移默化。育龄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对于一个地处偏远的边陲小县城来说,几千年来形成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婚育观念根深蒂固,改变传统婚育观念和规范生育行为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他在搞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动员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解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需求,编写并免费下发了生殖健康处方,让育龄人群了解生殖保健相关知识。他带领县乡服务人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变以前“群众找服务”为“主动服务群众”,从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入手,为群众提供各种计划生育的快捷和便利。他每年都带领县乡技术服务人员入户随访、检查术后环孕反应,治疗妇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从2003年到2006年,俞春带领全站医务人员为育龄夫妇做计划生育基本手术10000余例,其中输卵管结扎4000多例,其他手术8000多例。同时下乡开展环孕情服务22460人次,为双女户、独生子女户免费诊访1390次,为育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10390份,查访各种疾病1360例;进行优生监测4167例,发现胎儿畸形32例;治疗男女不孕症132例,输卵管造影65例,现有17名妇女已喜得子女。
他像涓涓溪流,把党和国家的温暖、计划生育国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优质服务活动,输入了群众的心田,于无声处改变了群众的传统婚育观念,群众亲切地把他称作“贴心人”。俞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既是领导又是医生的双重身份。他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连周边县市的群众也慕名前来就诊。他的故事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那是1997年夏季的一天,金塔县东沟村的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忽然因危重病情转进了他的科室。姑娘叫段银河,只见她嘴唇发紫,口干舌燥,呼吸极度困难。俞春经过详细诊断,确诊是“重度扁桃腺肿大”,他立即带领七名医护人员把姑娘推进了手术室。紧张的手术开始了,手术室里除了医疗器械的当啷声就是死一般的沉寂。在一小时的手术中,不料发生了意外情况,患者的心率加快,舌体后坠,呼吸困难,经过抢救脱离危险,俞春才发现自己的内衣被汗水湿透。术后姑娘安排了特护,鼻子嘴里都插着管子,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就和护士在病房里整整看护了三天三夜,待姑娘完全苏醒后拔掉了鼻子和嘴里的管子开始说话时,他才把提到喉咙上的心放下来,回了自己的家。
2003年一个冬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梦中的他惊醒,原来是远离县城100多公里的芨芨乡下夹村育龄妇女李爱玲结扎术后腹痛。此时他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与医护人员一道,带着B超和药品,冒着严寒,亲自为术后的李爱玲体检,仔细进行B超检查和补液,经检查确诊后,及时转诊治疗。出院时他亲自将李爱玲用车送回家,并带头捐款1000余元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李爱玲感动地说:“谢谢俞站长,谢谢党和政府培养了你这样的好医生,你真像是我们的亲人!”
常体天地好生德,独存圣贤济世方。俞春把上任时固定资产不足20万元,手术室及人流室设施简陋、空间狭小、业务用房仅有60余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变成了业务用房面积达到了600余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大楼。他还购置了大量先进实用的医疗设备,建成了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智能化管理工作站。现在这个站拥有先进大中型B超诊断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尿十项分析仪、心电工作站、彩色电子数码阴道镜、双屏自动乳腺诊断仪、全自动精子分析仪、200mAX光机、六参数心电监护仪、全自动麻醉呼吸机、输卵管通液仪、微波治疗仪和口腔综合治疗机、牙科X光机、隐形义齿治疗机及流动服务车等30余台医疗设备,康复病床15张,设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妇科、内科、口腔五个临床科室和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乳腺诊断治疗室、阴道镜检查室、理疗室等七个功能科室,成为集宣传教育、优生优育、技术咨询、生殖保健为一体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为了不断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2005年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全县有四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列入国债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投资84万元,已有三个建成高标准楼房。六年来为乡镇计生服务所补贴设备购置资金20余万元,架设固定电话12台。为了改善本站的办公条件,他不但购置了大量的设施设备,而且还为手术室、门诊部、药具站、人流室、检验室和口腔科架设了热水器,方便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以乡镇服务所为依托,以村级服务室为补充的标准化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80%的乡镇服务所被命名为规范化服务所。2006年争创到了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服务站自身造血功能,俞春带领一班人在搞好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更新、充实技术设备,拓宽服务领域。2001年投资30万元,购置84平方米业务用房,开设了口腔专科,拓宽了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同时与卫生部门协调,增加了内科项目,又在繁华地段开设了一处药具管理站及综合门诊。既发挥了站内人员的技术专长,开源节流,弥补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的不足,又为服务站拓展了业务空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耕耘在沼泽的原野,收获在灿阳下的秋天。一串串荣誉,便是俞春人生试题的答卷。金塔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服务站、市级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005年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门诊。这个站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3年业务收入56万元,2004年60万元,2005年达到70万元,2006到2007两年120万元。他本人因工作实绩,2003年被国家人口与计生委评为计划生育科技先进工作者,被省人口与计生委评为优秀技术服务人员。面对荣誉,他坦然不骄,总是一次次将硕果作为继续前进的加速器,将困难作为煅炼韧性和意志的磨刀石,不断地进取向上,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探究、攀登。
俞春在即将离任的时候,对前景看好的服务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使服务站如虎添翼,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同类行业的骄傲和专业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来这里的计划生育工作者,都无一例外地被领到这里参观。比这里办站早的人员参观后说:“这里的条件和设备我们那里达不到;这里的人才技术力量和医疗技术水平我们望尘莫及。”
2006年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学术研讨会”上,从来排不上名次的金塔县,在如此规模的会议上,被首次提名介绍经验。省上有关领导特意向全体与会人员介绍了俞春和他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博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和与会代表的极大的兴趣。一位省上的领导大声说:“在金塔这样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有这样毫不逊色的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确是了不起啊!”于是经酒泉市有关领导研究,在金塔县召开了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现场会。
大家在亲眼目睹和了解了这个站的情况后,极力寻找着这个站与别处的站有何不同。
代表们囫囵吞枣地翻看完这里所有的材料后发现,这个站其实是除计划生育之外,综合了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口腔专科、放射科的生殖保健中心。
敬业求知,学艺步新。为了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使大家开阔眼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站上投入大量经费,选派六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国家人口与计生委组织的“生殖健康新技术应用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派本站的药具站长参加了国家人口与计生委举办的“药具站长研讨班”,在全县推广使用了新型的避孕药具;又派了两名经验丰富的男医生参加了国家计生委在天津举办的“男科培训班”,率先在本站开设了男科业务;俞春站长带领一名医生参加了国家计生委在上海举办的“计生技术研讨班”,取经借宝,研讨业务,对他更好地管理这个站有了新的启示;选派一名检验人员参加了国家人口与计生委“三千人才工程培训班”;本站副站长和一名放射医生还参加了甘肃省影像中心举办的“影像诊断学新技术的应用培训班”和全市放射专业培训班;两名女医生赴甘肃省生殖保健院学习,提高了为育龄妇女服务的技术;选派两名口腔科医生先后到甘肃省人民医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进修学习;另有两名护士到市医院进修,提高了本站的护理质量。全站职工分期分批到深圳、珠海、广州、香港、澳门参观、考察,感受和学习发达地区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
不知有多少病人因这里的医生的妙手回春而得到幸福,这幸福来自于这个被称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医院”。
俞春站长说:“我们这里的医生和护士都是主力军。”
工作一丝不苟、满脸慈祥的俞春,是精明能干之人,他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总归是这支主力军的“头儿”。强将手下岂有弱兵?20位性格脾气各异、高矮胖瘦不同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一换上雪白的职业装各就各位时,宛如圣洁的生命守护神。
一滴水珠映照着太阳的光辉。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正在上班的医生和护士各自忙碌着。二号康复室三床的一位弱智妇女的不全流产引起的大出血异常复杂,如同危重病人一样清宫手术做得也非常难,做完手术生命体征一直不稳定,这是他们做妇科手术以来最难的一例。当班的医生和护士边手脚利索地忙着手里的工作,边不时掉头看看患者床前上方的监护仪。两名护士一左一右在床两侧及时地给患者输氧补液。李素玲、陈立忠医生和护士长张金花紧盯着监护器上的反应。少顷,陈立忠医师说道:“心率、血压又掉下来了!液体里再加两支……”他话音刚落,手疾眼快的护士就已分别在加药……处理得很及时!不一会患者就又恢复了原样。患者想要翻身,俞春站长制止道:“不能翻身!”他对护士和医生叮嘱道,“你们一定要盯住她,这种病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她翻身、不能动!”
按照俞春制定的责任制,本站医生护士,不管有多忙多累,对前来做计生手术或治疗妇科、男科疾病的人,都要关爱有加,细致入微地服务。一次,他们一天做了12例绝育和妇科病手术,紧张地忙碌了十个小时。虽然他们的工作是八小时制,但考虑到有些人是从偏远的乡下赶来,今天若做不上就得回去,下次再坐班车来,于是他们往往就超越时间。这天手术多,全站的医生和护士就忙了一天,屁股都沾不到凳子上。笔者翻开了这一天的记录看到:放射检查两次,X光透视五次,手术室做手术12次;康复室观察护理有15个床位;术后医生复查16次,护士为手术者量体温、血压21次;打针输液13次,吸氧一次,监测两个床位,其他三次。护士轮番到位十次;呼吸脉搏诊断分析八次……
问起这一天的“故事”,俞春看着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这些心爱的医生护士,半晌才打趣地说:“有时,他们为照顾这些做计生手术和患妇科、男科病的人们,都累成了病人啊!”
这就是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医生把这种精神融入每一天、每一时,把眼泪、苦恼咽进肚里、带回家里,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职责和重任。
“没有精彩的细部,就很难有卓越的整体。”俞春领导的计生服务站的全体人员,平时互助、团结、友爱,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但工作起来却严肃而冷静,威严而庄重。全因为,这里是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阵地和窗口,是落实和操作节育措施的终端,事关大局。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决定了这里的医务性质,没有什么专科之别。这里的医生,大部分都是俞春带出来的“全能人才”;这里的护士,随时会担当某个甚至多个专科护士的角色。
能做到“很棒”二字的医生和护士,在这个站确非一个两个,它应当是对在俞春带领下历经十年精心打造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整体的客观、贴切的评价。
可以这么说,凡是医疗技术操作项目,在这里作为医生身份的俞春站长都懂,绝非仅是计划生育手术。而书上没有写进去的最新医疗技术操作,这里的医生都尝试过;凡是护理教科书上写进去的100多项生活护理,在这里护士都懂;凡是应由护工做的生活护理,在这里护士都可以做。而在这个站,医生护士工作以计划生育服务为中心,但作为医生应该学懂的东西都必须学懂,这就是俞春的希望值。
于是,这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程序不像医院那样固定,正常情况下医生、护士岗位固定、工作范围明确,但在特殊情况下医护穿插兼用,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心,合是聚力的中坚,分是特长的彰显。
笔者了解到了这里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有关情况后,也就同时理解了外界人们所说的“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很棒”这句话的确切涵义。它是对一种精神的最直白的概括,是对热爱自己职业的表达方式,是对惟有这里才具有的综合的医疗专长和护理技能的自豪感的流露。这些,都缘于职业的一种崇高境界。
俞春对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要求严厉,即使有天大的委屈,也绝不允许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我问一位医生:“你们能做到吗?”医生回答我:“能做到,因为医疗事故无小事,稍有马虎就是事!”
我又问一位护士:“这里是计划生育康复中心,一般来说都是给健康人做手术,那么护士就没有医院的护士伺候病人那么难了吧?”她摇了摇头回答说:“不像医院的护士伺候病人那么难,并不意味着就没事干。我们只有几个护士,有时多人做过手术住在这里观察,我们就白天晚上几个护士轮流上班。遇到术后发生异常的人,我们就三个人换着照顾。其实站上对我们护士的要求跟医院一样严格。”
我转身又问这个站的刘光才医生:“你们什么时候最高兴?”刘医生脱口而出:“看到病人好了的时候。”另一位医生殷宗禄紧接着说:“看到锦旗的时候。”众医生和护士都笑着点头称是。
2007年11月,俞春将一封辞职报告递到了县委组织部。组织部便找他谈话说:“别人当官到了退休时还得组织做通思想工作才能下来,你才55岁怎么就要求退下来?你这个领导当得政绩显赫,德高望重啊!”俞春从容地说:“我们的事业要靠年轻人来干,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大胆泼辣的进取精神,能使我们的事业蓬勃向上。而我呢,尽管说我也在尽力干,但难免有思维老化、固步自封的缺陷,不太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所以我自告奋勇地退出领导岗位,这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他的“主动让贤”感动了县上,于是就批准了俞春的辞职。文件下来一宣布,单位上的全体干部职工惊愕了,纷纷围过来问俞春——
“站长,你怎么不问问我们就辞职啊?”
“站长,你干累了吗?如果累了你就坐着指挥我们干也行,你为什么要辞职?”
“站长你生我们的气了吗?如果你觉得我们不听你的话,我们会改正的,你不要辞职啊!”
………
一位医生低着头走过来拉住了俞春的手说:“站长,我惟一的愿望就是你再当两年站长!你当了这么多年领导,购买了600多平米的楼房,却连一辆小车都没坐过。”
俞春的眼眶湿润了。这位医生是曾经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病人大出血被俞春严肃处分过的。俞春望着全站的医生护士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脸,身心都在颤动。不知是在挽留,还是在为他送行,十年来与他们同甘共苦、忧乐共享的手足情,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成为他心中永远也剪不断的情结。
俞春已经离开站长岗位一年多了,但新任站长照例向他请示汇报工作。俞春多次让她不要这样做,可新任站长李素玲说:“我只有这样做了,心里才踏实。”
2009年的3月25日晚上,现任站长李素玲从兰州打来电话说:“俞站长,报告你个好消息,你几年来争取的计生服务站改革试点设备补助款,今天终于配成设备发往金塔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了,这下你放心了吧!”
俞春的眼睛湿润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权且把它拿来当作这篇文章的结尾: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
责任编辑 张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