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报道新闻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2009-08-17赵琳红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3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翻译跨文化

赵琳红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是翻译界理论的一大突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当今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对外报道新闻翻译注重传播效果(communicationeffect),因此,对外报道新闻翻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此,本文探讨了对外报道新闻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便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传播的对外报道目的。

关键词:对外报道 翻译 跨文化 传播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彼此血肉相连,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由于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新闻注重传播效果(communication effect),因此对外报道新闻的翻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所承载和传递的文化内涵往往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外报道的新闻翻译不能只是简单地汉英对译,而是要将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做到既跨语言又跨文化地交流,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对外报道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汉英意思等同词语,文化内涵不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少意思等同的词语,由于各自承载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具有不同的关联意义,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的“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包含着一种美好的感情色彩;中国人中男性姓名中含龙字的比比皆是;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然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dragon”,却是指一种邪恶的动物,引申为凶恶的人、悍妇。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像“龙”这样的动物往往承载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第二,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②因此,在进行对外报道新闻翻译时要注意这一差异。

我们的对外报道中常提到旧中国人民穷困潦倒,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eadacowandhorseslife)。然而对西方人来说,牛马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因此,对外报道翻译只需译为“leadahardandmiserablelife”。

此外,在汉英两种语言翻译中,有些词语“貌合神离”,意思却相去甚远。比如:

爱人≠lover

英文“lover”表示情人;而汉语的“爱人”应是“husband”或“wife”,“fiance”或“fiancee”。

政治运动≠politicalcampaign

英文“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选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及竞选活动。

在翻译对外报道新闻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否则这样的对外报道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而会误导外国读者。

最后,还需指出,有些词在汉语中的常用意义为贬义,在英语中却没有贬义,而是褒义或中性词,反之亦然。③

政治词语,注意立场。语言本身是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但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更何况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的两种语言。比如,汉语中的“商人”,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和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当今社会,这个词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人们普遍看不起商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商人不但有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一些成功的商人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又如,鸦片战争(OpiumWar)对中国人和英国人来说,其内涵意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中国人民来说,那是一场耻辱的战争;而对英国人来说,那是一场胜利的战争。因此,在对外报道新闻英文翻译中,对政治词语要持谨慎态度,要注意政治立场,否则不但起不到对外宣传的积极效果,反而有时会导致政治事故。

比如,汉语的“对外开放政策”如果直译成“theopendoor policy”就犯了一个“政治”错误。中文是指中国改变了以前闭关自守的做法,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交流,并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而英文是指一个多世纪前,美国和欧洲列强对华强行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正确的英文译文应是“theopen-uppolicy”④。

又如,“和平统一”译成“peacefulunification”是欠妥的。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常说的祖国和平统一,实际上指的是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是指祖国的重新统一,而不是第一次统一。因此将“和平统一”译为“peacefulreunification”⑤既表达完美,又突出了政治观点和立场,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对外的传播效果。

处理这样的译文,不仅要兼顾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必须注意“政治立场”问题。不过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译文的政治调子都不宜太高。一个好的翻译应该在译文中淡化处理原文中一些过于“政治化”的言语和情节,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行表达,以适应国际政治环境和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⑥

翻译原则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外报道新闻翻译就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不同文化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因此,要做好对外报道新闻翻译,除了要充分了解以上这些差异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明确受众对象,做到“内外有别”。我们知道,对外报道新闻的英文译本的受众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下面我们借助拉斯威尔(HaroldD.Lasswell)的知名传播图式来说明对外报道新闻翻译目的的这一特殊性,拉斯威尔的流程图式如下⑦:

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用何渠道)→towhom?(对谁而发)→withwhateffect?(效果如何)

由此可见,对外报道新闻翻译要明确对谁(towhom)而译,因为它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传播效果。

正如我国翻译界前辈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要“为读者着想”。⑧对外报道新闻译文的受众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所处的政治环境、民族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和国内读者不同。因此,在翻译对外报道新闻时,译者要充分注意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就语言转换而言,要做到灵活变通,否则就难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原毛主席警卫陈昌奉在离开毛主席身边几年后,因为要离开延安上前线,便带妻子向毛主席辞行,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见到陈妻,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和叙述,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感到非常高兴。中国读者都明白作者是想通过这件事表现毛主席对身边同志的亲切关怀。这样的问话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礼仪。但是如将这段对话和叙述直译出来,在西方读者看来起码是可笑的,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样的问话是极其不礼貌的,是冒犯别人隐私的。因此,既要保留原文的精神,而又不犯外国读者的忌讳,原文可改译为:“ThenChairmanMaotalkedwithmywife.Hewaspleasedtoknowthatwehad a happyhomelife.”⑨(毛主席和我妻子谈了谈,他很高兴得知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翻译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