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学习社区
2009-08-17张燕燕
摘要:首先介绍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指出虚拟学习社区与MOODLE平台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网络课程的搭建过程也处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精神,并充分运用MOODLE平台的优点,把MOODLE的互动功能发挥到位。最后比较方案实施前后的效果,得出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构建;Moodle平台;虚拟学习社区
除了面对面的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虚拟一个学习社区,把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后,在网上提交作业、师生之间进行更深入的联系,通过网上提供的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学习社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最佳场所,能够很好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虚拟学习社区里,学习内容会定期开放,教师准备好教学视频,当你想听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当你完成内容后,教师会认真批改,并且附上人性化的评语,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又受到鼓励。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虚拟学习社区是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协作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利用论坛、小组讨论区、即时消息等交流工具,可以迅速交换意见,或快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其他学习者的讨论作出回复,同意或不同意,从而形成热烈的交互气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成效,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的。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在虚拟学习社区里,为了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一般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文档、数据库、多媒体课件、资料库、网络图书馆等。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虚拟学习依托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无限的资源带到学习者的桌面,并形成教师——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之间交流协作的良性互动,使学习者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此外,意义构建的关键是“联系”和“思考”。虚拟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情境设定,能促使学习者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MOODLE平台
虚拟学习社区给我们生活带来如此美好的变化,为了得到实现,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在这里我们选择了Moodle。Moodle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这一点与虚拟社区的理论基础是共通的。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Moodle 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Moodle平台支持学习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平台,其拥有的讨论区、Wiki、Blog等丰富的交流工具,又可以作为学习者相互交流和共同写作的课外学习平台,因此利用Moodle平台开展的虚拟学习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种趋势。
在MOODLE平台上设计课程
(一)moodle平台提供的功能
本文的分析内容来自虚拟学习社区的一门课程《使用引导层设计动画》。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原则:根据对任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评价需求等相关性研究设计了这一门课程。在这一门课程里,学生与教师可以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二)搭建平台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来展示搭建《使用引导层设计动画》的详细步骤:
1.登录网址:http://school.2embed.com,注册新账号。然后提出“申请课程”。管理员收到申请后会发邮件通知你课程已获批准,那么就可以建立课程了。
2.主题目录。在主题目录添加了论坛模块来放置最新通知;论坛上附有教师的照片。通过论坛,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引导讨论的话题或思路。添加“聊天”活动用于师生交流,了解在教学安排上的不足之处;聊天室允许流畅的、同步的文本交互;在聊天窗口中可以包括图片;支持URL地址,表情符号,包含HTML、图像等格式。所有的内容都会记入后续的讨论中,而且这些对学生都是公开的。添加“心得报告”活动,让学生每次学习完毕后记录学习心得。师生名录模块可以查看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学习记录。
3.准备工作:(1)小组分工合作。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形成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在学期初已经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每一小组都具备绘画高手、脚本编写员和程序编写员等。“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进行。(2)撰写脚本。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后,由脚本编写员综合意见拟定小组的脚本内容。MOODEL平台提供分组功能,在Wiki模块中设置分隔小组,保证仅限小组成员能够在Wiki修改自己的FLASH脚本。(3)搜集资料,并在MOODEL平台提交素材。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素材,并登记“资料搜索清单”,提高工作效率。
4.“实施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主题,添加“链接到文件或站点”资源,提供学习任务录像链接,以方便学生随时翻看录像;然后添加学习任务、作业提交功能。教师可以为作业设定题目、内容描述、总成绩、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是否允许迟交等选项,还需要为作业设定一个合适的提交形式。提交形式有三种:提交单个文件、在线文本以及离线活动。如果作业的内容是编辑一个文档,就可以选择提交单个文件;如果作业的内容是简答题、论述题,则可以选择在线文本;离线活动不需要学生提交任何文件。这次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提交一个作品,学生可选择压缩后提交,因此我们选择“提交单个文件”。教师在学生提交完毕后,对作品进行评分和点评,学生可登录平台查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
5.“作品展示”。添加“插入标签”资源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并加入链接,点击可打开学生作品,仔细欣赏。学生完成的作品能被展示也是对学生的肯定,促使了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并添加“投票”活动,让学生选出最漂亮的作品。在分工合作完成之后我们进行投票,让学生选出他们心中最漂亮的作品。MOODEL平台可立即查看投票结果,通过投票结果的反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6.“互动评价”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与传统评价相比更公平公正。作业详细评价方式如下:(1)老师公布作业评价的标准,然后每人提交一份作业,只允许一次提交,不允许重交。(2)根据老师公布的作业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然后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3)学生作业的最后得分分为两部分:同学对自己评价的得分+教师对自己作业评价的得分。(4)评分策略采用“累积的评分策略”。
7.“小结”主题,添加“测验”活动,添加“判断题”工作任务。系统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立即反馈。 让学生在回答判断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
8.“拓展”主题,添加“插入标签”资源,添加“地球绕着太阳转”工作任务。讨论引导线是否封闭的问题。
9.网上学习调查问卷。网上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可以综合为6个部分:实用性、深思、互动性、教师的支持、同学的支持、解释的清晰度。通过调查问卷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构建基于MOODLE平台虚拟社区,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任务设计中,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准备教学素材和安排教学任务,以实现搭建支架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实现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在我校实现了构建虚拟社区的教学方法以后,通过MOODLE平台,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评价方式的改变,由以往的“一言堂”到现在的互动评价,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目的。
总结
在实施了基于虚拟社区的Moodle平台的教学后,我们也利用了Moodle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是否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咨询,共发出问卷50份,有效问卷47份。MOODLE平台提供了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导出的功能,通过SPSS软件我们统计了“学习者对MOODLE平台的满意度”(详细见表2)。学生普遍认同了此教学方法,但有些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提出学校开放机房的时间不足,使他们没法更好的应用此平台来进行学习。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虚拟学习社区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协作学习,并且参与到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主动学习的倾向和明显的协作与互动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协作知识建构者;他们同时也掌握了网络学习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能,强化了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职业学校的教师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设计和制作出优秀的作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薇,赵呈领.虚拟学习社区中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陈向东,方群,唐辉云.Blog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研究—以“东行记”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3]宋毓震.基于Web2_0的虚拟学习社区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
[4]卢志国,马国栋,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8,(8).
[5]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6]张雪云,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6).
[7]张伟远.网上学习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测评量表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作者简介:
张燕燕(1978—),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