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接受图式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价值

2009-08-17张亚丽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王 嘉 张亚丽

摘要:接受图式是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是主体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精神器官。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信息的过滤网,也是内化信息的整合器,同时又是接受信息的解释工具。通过对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接受图式要素的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接受图式;接受效果

中图分类号:D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36—04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在进行信息接受时所必需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它贯穿于接受活动的全过程,影响着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获取以及内化整合等。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经过主体接受图式的过滤和筛选、同化或顺应、理解和解释才能最终被主体接受。本文拟对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方法借鉴。

一、接受图式的内涵

“图式”一词是由英语Schema翻译而来的,意为“图解”、“略要”,也有人译为“格局”。最早使用“图式”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图式是联系感性对象和知性的中介,这一中介“表象必须是纯粹的,即毫无经验性的内容,而同时它还要一方面必须是知性的,另一方面却必须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在康德先验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图式是“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作用”。他认为图式是主体对已有信息进行整理、改造、重构的结果,同时它又会影响主体对新材料的反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图式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个人通过它在智力上去适应和组织环境。作为结构,图式是与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手段相对应的智力手段。”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鲁梅哈特提出了新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理论是关于人的知识是怎么表征,以及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应用的一种理论。可以说,图式是一个具有认知加工处理功能的庞大的档案系统,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它把主体的需要意识、价值观念、知识经验等分类储存在大脑中,在碰到外来刺激的时候,主体就会试图把刺激归入到其现有的图式中。

接受图式是在“图式”概念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接受图式常被用来表征主体认识外界事物及自身的方式,是其在进行信息接受时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是主体已具有的经验知识、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最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接受图式是指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主体先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多种心理、意识要素参与的,能加工和整合信息,形成主体的观念和认识的微型机能系统。它不仅是一种认知结构,是“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也是主体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器官”。接受图式一经主体获得,就以信息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成为主体新一轮接受活动的背景系统,这种背景系统又会随着接受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对主体的接受过程及接受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图式是由多种要素参与的,制约着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方式、效率和深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主体的需要意识、观念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素质等。其中,需要意识是接受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动力;观念体系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导向;知识结构是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原材料;思维方式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加工工具。以上四个方面是接受图式理性方面的要素。而心理素质作为接受图式的非理性要素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起着强化和调节作用。接受图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一般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它是一个“不可分解的非实体性系统”。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图式作为接受主体进行信息接受时先存的一种组织结构,它不同于接受标准。接受标准是接受主体用来“衡量接受对象的一种尺度”。接受图式与接受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接受图式与接受标准存在着相通之处:二者相对于接受活动都具有一种先验性,是从一定的接受经验、接受活动中产生的,并且进一步影响后来的接受活动,都反映了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接受主体需要的观念化的产物和结果。另一方面,接受图式又不等同于接受标准。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把握接受客体的“精神器官”,接受标准则是接受主体衡量接受客体的尺度。可以说,接受标准是接受图式具体的外在表现,接受图式是接受标准的内在抽象。在某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接受图式选择具体的接受标准,从而把握接受客体。

二、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以自身的接受图式为基础和依据,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获取、内化整合、外化践行等多阶段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图式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始终,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只有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完成。

(一)接受图式是主体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滤网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它总是要指向一定对象,也就是接受客体。然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客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刺激变量系统,各种刺激变量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往往表现出某种杂乱性、无序性和不规则性”。哪些接受客体以及客体的哪些方面能同主体结成现实的反映关系,客体的哪些刺激或信息能为主体所感知,既取决于客体的特征属性,更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因素,即与主体的接受图式密切相关。

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信息获取过程中起着过滤网作用。接受图式作为一种先存的意识状态和“精神器官”,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的获取,决定着主体反映客体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接受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输入并加工客体信息、实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如果客体信息与主体接受图式中的需要意识和背景知识等相适应,那么主体的接受图式便会被激活,从而形成关于客体的反映。反之,那些与接受图式不相适应的信息则不会为主体所接受,不会形成反映。因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只有进入主体接受图式的辐射范围内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成为接受客体,而其它的事物和现象则往往无法成为接受客体。也就是说,接受主体在获取客体信息时要受到自身接受图式的筛选,对那些合乎接受图式的思

想政治教育信息就容易选择接受下来,而那些不符合接受图式的信息就被当作无意义的“垃圾”而丢弃,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而不觉”。

(二)接受图式是主体加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整合器

经过接受图式选择获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往往是零散杂乱的,需要主体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即用内部图式信息处理外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总是以已有的接受图式为标准和模式,对选择输入的教育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经过一系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将这一客体的信息纳入到原有的接受图式之中,从而获得关于客体的本质性认识,并在对接受客体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主体自身的思想意识之中,构成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

接受主体主要是通过接受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功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化整合。所谓同化是指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中去,使原有的图式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过程。所谓顺应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图式再不能同化新的信息,而必须经过调整建立新的图式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原有图式是契合的,接受主体就会把外来的信息吸纳到自己已有的接受图式中去,进行同化性建构,如图1所示。在这里,图式A并不突破和否定图式A,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提升和发展,是图式A的丰富和完善。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原有的接受图式相互矛盾,即用原来的图式不能合理地解释教育信息时,接受主体就会作出轻重权衡,调整原有的接受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新的客体,进行顺应性建构,如图2所示。在这里,图式B是对原有接受图式A的否定和超越,与图式A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图式B又极大依赖于图式A,图式A是作为一种被扬弃的环节积淀在图式B中。

(三)接受图式是主体最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解释工具

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最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解释工具。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从有选择地确定客体信息开始,再经过加工处理、规范整合,最终形成了关于客体信息的综合反映,即作为反映结果的观念性认识,这种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信息的一种理解或说明,它的最终形成也是在主体接受图式的制约之下进行的。接受主体之所以会选择和确定某一教育信息作为客体对象,以具体的方式去加工和整理客体信息,往往都与主体对客体事物的预先理解有关。没有这种预先的理解,客体就无从确定,信息就无法整理,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也就无法上升为观念性地认识、成其为主体头脑中的理性具体。

接受图式决定着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材料的理解和解释。离开了接受图式这一解释工具,主体就只能和动物一样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无法对其进行能动的选择加工,无法理解和把握教育信息。主体由于因接受图式的不同,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也是有区别的。传播学者们曾经做过实验,让两组学生阅读同一份介绍苏联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分别回忆材料的内容,结果发现,反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学生记住的是苏联体制的弊端,而赞同苏联体制的学生记住的是苏联体制的优越性。显然,这是因为两组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材料内容做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记忆所致。也就是说,接受主体由于其接受图式的不同,对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也就存在着差异。

三、接受图式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价值

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进行。通过研究主体的接受图式,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借鉴。

(一)关注接受主体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需要”作为接受图式的最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地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但不同的接受主体,由于年龄、认知能力、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需要的内容、数量、结构上,也体现在他们当前的主导性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上。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接受主体需要的不同、需要的强烈程度去设法适应和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及时扭转其错误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需要观。以不同阶段的青年为例,青年期可以划分为青年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根据青年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青年初期是人生的探索、准备阶段,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地学习观,培养其对学习的进取心。青年中期是人生的抉择、定位阶段,需要教育者引导青年正确地认识自我,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后期是人生的成熟、升华阶段,教育者则应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二)提升接受主体的心理素质,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由具有复杂多样心理结构的人来进行的。作为接受主体,其心理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制约着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态度、质量以及接受方式的选择和接受行为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接受主体的心理状态,提升接受主体的心理素质,以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重视对接受主体的心理健康的导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自卑、焦虑、孤独、寂寞、空虚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人们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培育接受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接受主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个体人格健全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行为规范的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为接受主体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不可忽视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优化接受主体的整体心理氛围,营造愉悦性、理智性的心理环境,使之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共鸣效应。

(三)优化接受主体的思维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思维方式是通过一定的步骤所实现的思维加工过程的结构形式。它是主体选择、整合客体信息,形成理解的基本程序,也是主体思维加工系统中的思维反映形式。从经验来看,主体的思想问题并不都是世界观问题和阶级立场问题,而往往与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接受主体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处于良性状态,就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相反,接受主体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易于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不良后果。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增强接受主体的知识素养。知识本身是有其内在逻辑力量的,它能引导接受主体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把握现实的接受客体,形成关于接受客体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其次,注重接受主体的实践体悟。实践体悟是接受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验接受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只有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接触到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与自己的利益相连接,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才能深化自身的思维方式,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提供现实基础。

责任编辑:金华宝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