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亲民的校长
2009-08-12包万伦魏艳玲
包万伦 魏艳玲
中小学校长,无论是由行政官员调任,还是从教师中提拔起来,一旦成了一校之长后,往往会官员化:行政上发号施令,关系上远离教师,待遇上习惯于搞特殊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校长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学校团体的决胜力不仅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更取决于校长的领导能力。一个成功的校长,应是能够点燃每一个教师的热情、凝聚教师向心力的人。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充满人情味的、平和的、易于接近的上司,最能让下属产生归属感。”由此可见,校长的亲民作风不仅应是一种办事风格,更应是中小学校长必备的素养。
一、校长要亲民的缘起
一是当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公务员制度日渐规范,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逐渐被聘任制、任期制所代替,过去那种“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中小学校长也不例外。中小学校长是集“学校主人”与“教师公仆”二任于一身的人,他们今天是中小学校长,明天可能就是普通教师,这就大大缩短了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中小学校长逐渐趋向于平民化。
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迅速提高。政治文明建设的加强,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监督中小学校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民主政治取代了个人专断,中小学校长只有亲近教师、服务教师、接受教师的监督,才能为教师所拥戴,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摆正“水”与“舟”的关系,做一个亲民的校长。
三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洪流,及教师的主人翁姿态和民主意识的飓风正在涤荡着学校领导阶层的特权围栏。政府和企事业的领导机构逐渐与机关、企业、工厂、学校一样,成为为教师服务的办事机构,领导干部(包括国家公务员)逐渐与农民、工人、教师、售货员、司机一样成为一种职业,领导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中小学校长由“主宰世界”变成了“服务教师”,由“官老爷”变成了“公仆”、“勤务员”,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樊篱正在被打破,学校领导阶层与教师阶层正日益加速融合。这种校长工作的职业化、校长职能的服务化,促进着校长社会地位的平民化。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平民化形象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欣赏。
二、校长要亲民,必须树立三大心态
1、以教师的心态钻研业务
校长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官员,只在行政上做一个管理者,而首先要把自己当作教师,要求自己是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时至今日,专家学者型的校长已不再是少数,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成为校长后,往往安于现状、自以为是,或整天忙于行政管理,不再把自己当作教师,进一步钻研业务。长此以往,校长便疏于业务,掉队落伍,不可能再亲民了。成为个合格或优秀的校长,就要在扮好校长角色的同时,以普通教师的姿态刻苦钻研业务,安排自己读书、教研的时间。只有专业的校长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得其要领,游刃有余,才能在教师中树立威信。
2、以教师的心态与教师交往
在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校长在学校的权力是巨大的,容易权欲膨胀。有的喜欢把校长当作“校长”来当,拿架子、讲排场,对教师颐指气使,讲究距离,似乎高人一等,以此来显示校长的尊贵和威严。这样的校长本事再大,也会与教师隔一层,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和信服。有的喜欢用“平易近人”来形容校长亲近普通教师的风范。其实,这种带有认同和褒赞意味的评价,有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这种“平易近人”只是一种姿态,是以教职工地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即校长的这种对普通教师的亲近只是一种行为上的亲近,在骨子里或内心里却是居高临下的。
具有教师心态的校长能与普通教师打成一片,真诚和善地关心他们的冷暖,乐于与他们切磋业务,其作风是民主平等的。在商榷研讨中,校长可能会与教师争得面红耳赤,但绝不以势压人。具有教师心态的校长不会忘记自己校长的角色,但总是以一个教师的心态与教师交往,教师就会把这样的校长看作自己人。
3、以教师的心态接受评价
目前,学校存在这样的现实:评优晋级加工资,校长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比普通教师占先,把一些原属教师的荣誉利益揽为己有。当然,这些校长中有的实至名归,问题在于他们能不能以个普通教师的心态,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教师的位置,在毫无权力影响和干预的情况下与普通教师平等竞争。事实上,有些校长身不在讲台,或偶尔上讲台却也热衷于特级教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属于教师的荣誉。在权力面前,普通教师当然处于弱势地位。校长不仅要作为管理者接受评价,还要作为教师接受教育评价。如评特级教师,校长要把自己的教学成绩与普通教师放在一起考评,业务水平与普通教师同台竞技;晋级加工资,校长要把自己与普通教师放在同一标尺下比照,校长不能优先。这样的评价才是平等的、公平的,也是令人信服的。校长以教师的心态接受教育评价,获得的荣誉再高,得到的利益再多,大家也心悦诚服。反之,校长身上光环越多,越不得人心,离亲民的要求越远。
三、校长要亲民,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深挚的爱民情结
中小学校长要心系教师,关爱教师,体恤教师的疾苦,倾听教师的呼声。中小学校长须从“官官相护”的领导圈子里走出来,彻底摒弃“权力寻租”意识,真正视教师交给的权力为服务教师的工具,真心诚意地为教师办实事;须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稳定,办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是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生活水平,让教师工作舒心、生活温馨服务的。果真如此,教师便会欣慰地说“我们的学校能得到发展,是因为有校长的策划和支持,我们的生活能安定和谐,是因为有校长的管理和协调。校长所做的每项决策,都是从教师的利益出发的,都与我们的健康、快乐、幸福、美满息息相关。”
2、要坚持“身”人教师
中小学校长要为教师服务,就必须了解教师、熟悉教师。因此,必须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从文山会海中挣脱出来,从觥筹交错的迎来送往中分出身来,冲破领导圈子的束缚,到教师中间去。要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操场中,对教师嘘寒问暖,与教师促膝谈心,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困难。要放下架子、和蔼可亲,让教师心里话敢同他讲、愿同他讲,有困难、委屈也愿向他倾诉。教师把他当亲人,他在教师中也有许许多多知心朋友。
3、要成为“最不像领导的校长”
中小学校长工作时高瞻远瞩、果断决策、英明指挥,其英武睿智、豪放大气,可调动千军万马,可谱写历史新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校长。然而,工作之余,在教师中,他们是好
同志、好朋友;在老人面前,他们是好儿女;在家里,他们是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妈妈)。他们可穿上休闲服,和师生一起打打羽毛球、下象棋、侃大山、喝啤酒。他们还常常逛市场、下厨房、领着孩子逛公园、陪老人散步。他们不在领导圈子里泡着不能自拔,也不在教师面前端架子装腔作势。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又不像一个校长。
4、要对教职工一视同仁
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使教师产生被轻视的感觉。厚此薄彼,常会在无形中让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并可人为地制造矛盾,让教师产生“既然你重要,那么你一个人干好了”的想法,从而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掣肘。平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教师的优点和能力,尤其是他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才能,并给予足够的认识和关注,在适合的条件和场合里当众强调。比如“王刚,你的口才表达能力很强,这次学校的新年联欢活动你来主持。”而王刚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籍管理员,校长却能发现他的特长,这让王刚很感动:“上司如此看中我,我就更应该干好工作。”校长的尊重和看重,能满足教师被需要的心理,缩短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愿望。
5、要当教师的庇护人
有位新来的校长,不久便以严厉苛刻出了名,一时间,在他手下做事成了学校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然而,不久人们对他的认识却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些人甚至强调,给这样的校长干事才是做教师的幸事。原来该校长虽对教师要求严格,但对上却能庇护教师,每当学校里工作出了错或被责难时,该校长总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有出头露脸的机会则让给教师,强调是集体的功劳。有功不自贪,有过不推诿,让教师产生了信赖感,自然就有了向心力,教师干劲大,学校业绩也自然突出。水涨船高,该校长也是同级中提升最快的。
6、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领导行为的透明度,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师对工作开展的干扰行为。本来人们对滥用权力已心存戒备,再加上不公开,更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因此,自己有意识地把工作置于教师的监督之下,会有效地把决策后可能产生的掣肘因素消化在监督过程中,满足了教师对权利、民主的期待,减少了教师不知情而造成的人为阻碍,既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密切了上下级关系。
7、要做教师的朋友
曾有婚姻专家给意欲离婚的男女提出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除了孩子和经济利益之外,两人之间是否还有什么联系?”如果思考后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说明婚姻已没有吸引力了。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学校的上下级关系,如果除了工作之外,教师对校长再无任何情感上的眷恋,那么对这份工作,他又怎会付出全部的热忱和关注?
有的中小学校长也许认为,和教师疏远些会有助于威信的建立,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许多人都强调,那种每一分钟都把眼睛盯在工作上,除工作接触外对教师不苟言笑的校长,常会使教师感觉到压力和疲惫,并由此产生一种疏远感。既然自己在校长那里不过是一个劳动力商品,那么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至于责任,那是校长自己的事。因此,工作之外,不妨多与教师共同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并借机对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做一些了解,倾听教师的烦恼,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联络上下级感情的方式。
校长要亲民,概括地说,就是中小学校长既是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人性中共有的美德和修养,又具有众望所归的高素质;他们担负着学校领导工作,又在思想、情感、立场、观念、言语、行为上融入到了教师之中:他们把为教师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又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普通的人。总之,亲民作风不是故作姿态,不是虚伪的谦和与玩手段,而是与教师自然、真挚的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