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三个基本概念
2009-08-12石中英
石中英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到的三个基本概念:文化、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把文化界定为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传承和追求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语言符号、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有机体;把学校文化界定为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的学校生活中一整套的观念体系、制度安排、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以及环境特征的有机体:把学校文化建设定义为一种学校文化形成或不断重构的过程,一种整个学校从观念到制度和行为的全方位变革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加体现学校组织的教育性特征、更好地实现学校组织的社会价值、更加有效地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个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地方的学校或区县教育局都把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凸显办学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创造了许多新鲜生动的优秀经验,培育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不过,通过实地观察、资料分析、面对面交流与讨论等不同的途径,笔者也发现,尽管许多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学校文化的热情非常高涨,有的还想方设法安排相应财政投入加以支持,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不少地方和学校对于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建设学校文化、谁来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以及如何建设理想的学校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还不能说有了清晰的、准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前两个问题谈谈作者自己的看法,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批评。其他的问题有待将来进一步讨论。
一、什么是文化(culture)
要认识“学校文化”,不能不理解“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学校文化”是作为“文化”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而出现的。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研究中,人们也多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认识。如果人们对文化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那么在学校文化的理解和建设上自然也会出偏差,甚至出现把许多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都纳入到学校文化范畴中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任务和内容“泛化”的现象。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文化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来认识文化概念。
在理解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教育学界多喜欢引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的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泰勒的这个定义一方面强调了文化的“整体性”,另方面强调了文化的“习得性”。整体性特征说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等,但是它们相互之间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不是相互独立或分裂的。习得性的特征说明,文化不是自然遗传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例如,人都要长头发,不同种族的人发色和发质都不相同,这是种族生物学遗传的结果,不是特定学习的结果,算不上是文化。但是,不同种族欣赏什么样的发型则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而且是可以为其他种族所模仿和学习的,因而发型本身属于文化范畴。美国人类学家米德(M.Mead)也非常强调这种文化的习得性,她甚至直接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某一社会或社会亚群体习得的行为方式”。此外,泰勒的这个定义也暗示着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一种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和习性,而非作为个体而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习性。举例来说,假如有个人见到陌生人就朝他吐口水,这只能是个人的习惯,算不得是文化。但是假如一个部落里每一个人见到陌生人都是以吐口水的方式来表示“欢迎”,那么这就不是个人的偏好而是文化的特征与要求了。从这个方面来说,那些被称作是文化的东西,应该是一个社会群体集体的知识、态度、情感或行为的偏好,具有相当程度的内部一致性(“认同”),是理解集体行为或个体行为集体一致性的框架。
在泰勒之后,威廉姆斯(RaymondWilliams)给文化下了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定义“文化是表达或控制各种社会关系的生产结构、家庭结构及制度结构,是社会成员相互之间进行交往的独特形式。”该定义后来成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者所普遍采纳的一个定义。与泰勒的定义比较起来,该定义更加强调文化的“结构性”及“独特性”。应该说,文化的结构性是对泰勒文化整体性的一个补充说明或进一步具体化,而独特性则是对泰勒有关文化社会性的一个补充说明。如果说泰勒在阐明文化社会性时着重强调了某种文化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的一致性,那么威廉姆斯有关文化独特性则着重阐明的某种文化与其他社会里同类文化比较起来的“差异性”。在跨文化旅行时,首先为旅行者所关注的就是那些与自己所在文化系统比较起来具有“差异性”的社会特征,并将其标识为“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音乐文化、企业文化、政治文化等等)。这种文化的结构性和独特性特征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认可,以至于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的费德里科·马约尔在为国际专家小组起草的《多种文化的星球》报告撰写的前言中提出,“文化是赋予每一个社会以独特本质的那些因素的集合体。”拉兹洛(E.Laszlo)也认为,“归根结底,区别于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的不仅仅是金钱或自然资源的财富,而且并首先是它的人民的价值观念、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认为,正是文化的独特性生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无限多样的文化世界。
中国学者在文化概念上也有许多的贡献。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经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先生的定义一方面肯定文化的属人性,把文化看成是人的主体性(“心能”)外化和客观化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和确证,以区别于人的自然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以“有价值的共业”强调了文化的价值性或理想性,不同意把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东西都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之中。这种文化定义上强烈的价值偏好恐怕是英美的人类学家或文化研究者所不具备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也有定义: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所谓“文明的”乃是与“自然的”或“野蛮的”相区别,是学习或教化的结果。不难发现,胡适先生的这个
定义与梁先生的定义也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了文化定义的价值色彩或理想色彩,赋予文化概念以一种鲜明的价值特征与理想气质。
根据上面这些著名学者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及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这一概念尽管很难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定义,但是其关键的内涵还是可以确定的。我们把它表述为:文化(culture)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传承和追求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语言符号、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有机体。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values),文化的构成要素可以是社会的观念系统、制度安排、行为方式、内心信仰乃至对自然环境或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等等,文化表现的领域涉及到政治活动、经济生产、文化娱乐、科学教育、家庭生活等所有社会生活领域。该定义接受以上分析中所提出的文化的整体性、习得性、社会性、结构性、独特性、价值性或理想性等所有特征,同时还对文化的“历史性”(传统性)有所强调。这一强调,也是符合人们日常经验中的“文化”经验的。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那些被我们的心智“自然地”认定为“文化”的东西,几乎无一不是与某个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它们本身构成了传统的一部分,有着一个或长或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那些时尚的东西、昙花一现的东西,尽管可能也具有上述各种文化定义所说的某些特征如“独特性”,但我们的内心还是不情愿将其认作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什么是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
根据上面对于文化的定义,笔者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界定为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一整套的观念体系(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制度安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等)、语言符号(标语、口头语、教学用语及一切可识别的符号)、风俗习惯(包括各种学校仪式)以及环境建设(校园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建筑物的利用方式等)的有机体。学校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学校”、“学校有什么目的和用途”等学校价值和目的问题的系统性认识。学校价值观念支配整个学校生活,是生成学校秩序的关键因素,也是反思和评价学校行为的基本依据。学校的制度安排、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和环境建设都应该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是学校价值观念的制度化、具体化、物化和客观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价值观念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不同部分之间呈现出整体性联系的纽带,同时也赋予学校文化以内涵上的独特性和外观上的可区分性。在国外的教育文献中,经常称学校奉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为“学校使命”(schoolmission)或“学校精神”(school spiritor school ethos)。
从性质上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学校这个社会组织的特点。学校不单单是学生求学的地方,也是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有专门的组织结构、权力系统、制度保障、组织成员等等。该组织具有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如家庭、企业、军队、医院等不同的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教育性”,或者说,学校是一类专司教育的社会组织。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利用人类已经积累的文化财富,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工作,来促进青少年一代的有效学习和健康发展,从而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期望的社会成员。学校文化正是学校这个社会组织在履行自身社会职责时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系统,是围绕着“育人”这个核心所产生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以及自然和建筑风格。因此,比较起其他的社会组织文化来说,学校文化的核心特征应该是鲜明和强烈的教育性,即学校工作的一切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体现明确的教育意图,都应该指向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和更加良好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学校这个社会组织就会失去它最基本的规定性,就会被异化,从而迷失它应有的价值方向。
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从内涵上说尽管肯定包含了狭义的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但是与校园文化之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在我们国家,人们经常把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个概念互换,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两个概念互换,以至于不时地用“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来代替“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这样做恐怕是有些不妥的。不管怎么样,“校园”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学校”则是一种社会组织。校园是对学校组织成员活动范围的一种统称,校园文化一般是指在校园空间范围内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等。从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多指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及其价值追求,因此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作为一种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学校文化的组织部分之一,也应该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但是不能直接地、完全地等同于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先行开展些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艺术节”、“劳动节”、“读书节”、“环境保护活动”等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这个阶段,否则就不能触及到任何的学校价值观念、教育教学和管理观念、制度重建、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反思等内容。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将学校文化建设定义为学校文化形成或不断重构的过程。对于一所新的学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形成所学校文化的系列活动;对于所原有的学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新文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意味着:(1)形成或重构学校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使得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组织的特点,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2)以新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系统地反思或检讨学校流行的各种观念、颁布的各项制度、实行的各项活动(教育、教学、管理与一般交往)、提出的各项要求、举行的各种仪式等等,肯定它们当中正确的、积极的和良好的东西,辨认它们当中不正确的、消极的和错误的东西。(3)根据新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及反思与检讨的结果,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更新教育教学和管理观念,革新学校的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