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009-08-11孙玉玺

中国德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外交官外交印度

孙玉玺 1951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1979—198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职员。1981—1988年,分别担任外交部亚洲司科员、三秘、副处长、一秘。1988—1991年,任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政治处主任。1991—1993年,任驻柬埔寨王国全国最高委员会代表处助理代表、驻柬埔寨大使馆参赞。1993—1995年,任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兼处长。1995—1998年,任驻大韩民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98—2002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发言人。2002—2004年,任驻阿富汗特命全权大使。2005—2008年任驻印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8年2月,开始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圣马力诺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做一名外交官虽然不是我童年的梦想,但现在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个职业。自从走上外交官之路,我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分量。今天我就结合我的外交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过程以及外交工作中的一些事情。

“我读书的时侯很艰苦!”

我是1951年10月出生于哈尔滨,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生活很艰辛。我的小学是在柳树小学读的。读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旁边又新建了一所小学——地段小学,于是我们整个班就搬到了地段小学,在那里一直读到小学毕业。我记得地段小学是一座灰色的俄式建筑。小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哈尔滨三中,那是一所很不错的中学。我当时也没想到要做一名外交官,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写诗,一心想搞文学创作。刚上初中不久,就遇到“文化大革命”, 我下乡了。那是1968年,我被安排到黑河地区北安县的长水河农场干活。那儿本来是个劳改农场,再加上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条件异常艰苦。下乡后,我便和大家一起播种、收割。但干完活后,我们都会自发地到分场的小学校去补课,高中生给初中生讲,初中生给小学生讲,学习气氛很浓厚。1973年,我被推荐上大学,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我的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出了“白卷先生”,考试成绩就被取消了。当时,北京外语学院的老师到我们这里招生,给了我一份报纸,上面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学大寨的,让我用英语翻译,基本内容还是被我翻译过来了。我中学的时候,中文和历史学得比较好,因为知识全面,考试成绩又优秀,被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录取了。当时上大学学什么专业,自己没有打算,完全是学校安排。这样“阴差阳错”我就学了外语。学完之后干什么工作,也完全是国家分配。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很少想自己将来做什么,基本上都是服从国家的安排。后来,国家选择我到外交部,國家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应该说我们的集体观念还是很强的,所以直到今天还是那种情况,去阿富汗、去印度,领导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当然现在不同了,现在都填报志愿,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报过志愿,也没形成那种习惯。这就是我求学的过程。但现在我认为服从安排和填报志愿还是应该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志愿,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学习和工作。

“忍将妻女舍,为求一拼搏!”

我刚当外交官的时候,我们大使馆被别的国家称为“和尚庙”,因为70~80%从事外交事务的工作人员都是男同志,而且基本上是孤身一人。那个时候国家经费比较紧张,派出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记得我刚当外交官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总共是52块人民币。由于在国外生活,消费水平很高,国家每月再补贴给我们五十多元,用外汇补贴也就是十几美元。但在工作时不能给中国人脸上抹黑,举办或参加活动、宴会,包括开新闻发布会的会场,我们都尽可能做到最好。所以由于国家经费紧张,家属不能跟随出国。直到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这一政策才被改了过来,允许出国带家属了。后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交官的待遇也在不断地改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允许带孩子一同出国。现在的印度使馆,不仅是孩子,有些外交官的父母也都去了,全家祖孙三代都在使馆。所以过去有过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法照顾家里。我女儿今年二十多岁了,在英国留学,学习新闻传媒专业。上次从印度回来休假,我到英国去看了一趟我女儿。我在那儿跟她算了一下,我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全部加一起六年,也就是说有将近二十年我们是分开生活的。我作为大使一共干了七任,前四任和我爱人是分开的,只有最近三任才在一起。在那个年代要从事外交工作,就意味着“忠孝不能两全”,组织派我出去,经济条件不允许带家属,我服从组织,家里服从我。但是如果假期回来,我还是尽可能地多抽时间跟家人呆在一起。我还有个老母亲在佳木斯,我准备大年三十那天赶回去,这不也要“常回家看看”嘛。总之就是尽力而为,在日程安排上,在时间安排上,更大程度地服从工作,服从国家利益。所以我在去阿富汗的时候,时任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吃饭的时候跟我说:“要派你去阿富汗,你表个态吧。”当时表态的时候,我写了四句诗:“忍将妻女舍,为求一拼搏;酒醒出门去,无功不回国。”

“外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交往!”

既然作为外交官,就要从事外交工作,就要知道外交工作的内涵以及工作的方法、方式。记得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的时候,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讲人际交往。我用两个公式表达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一个是国际关系从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一切靠交流。人员一交流,下面接着产生的就是理解,相互了解之后,就会产生好感,相应地就会相互信任,这样最终的逻辑结果就是合作。这是搞国际关系、外交积极正面的路径和公式。另外一个公式是不交往。不交往就是隔绝,你有你的一套想法,我有我的一套想法,互相不交流,就会产生误解,误解再往下发展,就会产生矛盾、敌意,最后的逻辑结果就是打起来了。战争就是不交流的结果。我们说今天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对话与合作,对话就是交往,然后就是合作,所以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通过中印关系来具体谈一下国际交往的重要性。

中印两国能考证的交流史大概有两千多年。我们中华文明在古代与印度文明交流是最多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受外来文明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度文明。当然,我们有相互作用,他们那里也受中国文明的影响。我们中华文明在古代主要有三大思想源泉,儒教、佛教、道教。孔夫子的儒学以及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更大一些。佛教就是来自印度。最早去印度取经的不是唐僧玄奘,而是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之后两千多年的佛教交流一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唐僧当时去取经的时候,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六七百年了。当时国内佛教分为几大流派,对佛教的解释众说纷纭,唐僧是为了统一思想,寻找一个正解,才到佛教诞生地去求取真经的。唐僧取经总共17年,去的路两年,回来的路一年,在印度呆了14年。唐僧回来之后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书中写到,他途经138国,并把这一路的风土人情、方方面面都很中肯地记录下来。在印度,到大学里学历史,很重要的课本就是《大唐西域记》。所以唐僧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而且唐僧到了印度弘扬中华文化,宣扬唐太宗的文功武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僧应该算作中国第一任驻印度大使。

在近代两国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的时候,中印两国通过对话与合作的方式,互相同情,互相支持。比如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印度就是我们抗战的大后方。当时有条滇缅公路,从昆明经缅甸到达印度,当时缅甸也属于印度。滇缅公路起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终点是云南昆明。许多国际援助的物资都是通过这条公路运往中国。同时,印度还派出医疗队来支援中国。当时的医疗队有5名医生,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一个“华”字,其中有一个叫柯棣华。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从马上摔下来,胳膊受伤了,周总理的手术就是柯棣华做的。柯棣华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支援中国。本来这5名医生是被派到重庆的,但他们知道抗战最艰苦的地方是八路军根据地,他们坚决要求去延安,后来又从延安去了大别山,又到了冀中平原,最后到了河北。柯棣华跟中国的一个女护士结婚了,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因带病工作,最终牺牲。所以在我们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中印两国也是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的,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在解放之后,印度是最早承认我们的国家之一,关系来往也比较密切。在上个世纪50年代,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最初跟印度的外交活动非常多,合作也非常多,但最后不幸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边界问题发生了边界战争,影响了中印关系。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访问印度的时候说,中印友好交流史上,99.98%都是友好交流,只有0.02%有过一段不愉快的记忆。所以从中印两国的交往史上可以看出,交流是解决国际关系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做外交官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外交工作固然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外交官自身的道德修为也非常重要。我认为外交官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素质。第一个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热爱祖国,爱自己居住的国家。因为外交工作一直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外交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代表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所以说爱祖国、爱国家是第一重要的。外交官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就是要有全面的知识,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起来。首先是外语,外语是工具,是国际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常说要加强对话与合作,对话就需要语言。其次,要广泛接触各种文化、各种背景下的社会知识以及历史知识,这是交际的重要内容,也是国与国之间达成共识以及相互认同的重要方面。在交际过程中,人家跟你谈,你什么都谈不出来,这就无法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综合上述两个素质,第一要立场坚定,第二业务要勤、要精。外交官需要具备的第三个素质就是遵守纪律。因为外交不是个人的事情,都是事关国家和政府的大事,没有纪律约束是不行的。所以在我们外交部刚成立的时候,第一任外交部长是周恩来总理兼任的,他提出外事队伍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搞外交不守纪律早晚要出问题。我觉得这几点可能是最主要的。

另外,外交人员还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表面上看,外交官参加宴会,出席各种场合,都是西装革履,参加活动都是风度翩翩,那些都是在电视上,其实外交活动也是很苦的。我有一次出访,三天只有9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有活动非常集中。三天一共有十七八场会见,还有三场谈判,签署了三个协定,然后还有参观访问项目,等到最后一场总统会见的时候,我做记录,那时候都已经困得抬不起头了,眼睛都睁不开了,清凉油、风油精都不管用了,没办法在膝盖上放俩图钉,坐在那写,一困往下一压,扎一下就清醒了。另外,我在出任驻阿富汗大使的时候,我感觉又下乡了。国外并不都像西方国家那样高楼大厦,还有第三世界,那里简直就是一片焦土。阿富汗有些地方让人感觉似乎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山上寸草不生。另外,遭遇恐怖袭击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恐怖分子打总统府,我们跟总统府只有一墙之隔,结果火箭弹打偏了,本来是要打卡尔扎伊的办公室的,结果从我办公室上面飞过去了,就落在我的院墙外头十几米的地方,院子里落了很多弹片。炮弹、火箭弹经常“路过”我们使馆,即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该做也得做下去。我们在阿富汗承包了很多工程,帮助他们搞建设。其中有一次,我们十几个工人遭到恐怖袭击,我半夜接到电话,第一件事情,就是联系看有没有飞机飞过去。同时做两手准备,飞机飞不过去,坐汽车也得过去。阿富汗地下埋的地雷平均一个阿富汗人三颗,从战后开始排,按现在的排雷速度,100年排不完。所以一路上,地雷啊,恐怖袭击啊,都会出现。总之,当外交官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需要锻炼各种能力,需要处变不惊,需要临危不惧,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和素质。

编后语

由中国德育杂志社和北京十一学校共同主办的明德讲堂,始终秉承“汇聚四海名家,演绎道德生活,享受道德人生”的栏目宗旨,采用“讲故事、对话、评论”的方式,让广大听众及读者感受道德的力量,再现道德生活的现实场景。

本期我们邀请了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圣马力诺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玉玺先生做客明德讲堂,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外交经验,就“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谁辛苦为谁甜”这一话题,讲述了一个外交官的成长历程,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责任编辑/杨建伟

猜你喜欢

外交官外交印度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如果可以去印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最高警察
争做世博外交官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印度数字
争做世博外交官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