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对心灵的诉说

2009-08-11

文艺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亲历者乐曲听众

文 绪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不是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而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等途径,从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倾听音乐,其实就是一次从创作者、演奏者到倾听者的心灵之旅。倾听不同的音乐,大略等于旅游者游览不同的景点,认识不同的人群。一段时间里,我就是这样开始了一次难忘的北欧重金属音乐之旅。

瑞典重金属音乐

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面色惨白、满脸愁容,内心的伤痛和苦楚无法被人理解和体会,泥泞和荆棘的小路早已磨砺了身上的锐气和勇气,唯有带着茫然和无奈的态度往前走,踉跄慌乱的步伐提示着这个不知姓名的小人物生活在某种巨大的阴影里,前进的意义已不再是期盼找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一丝鼓舞和希望的出口,而仅仅在于让人们看到他所受到的生活挫折和心灵上的创伤…… 这种对充满悲情色彩场景的刻画是瑞典重金属音乐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

大多数音乐段落中没有惯常的愤怒和呐喊,但是却更具有破坏性。因为一时的愤怒可以通过宣泄而得到缓解,但是完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凝重、阴郁、惨淡甚至是悲壮的心绪则是在短时间内很难化解的。对于那些具有强烈叛逆性格的青年群体来说,通过与这种音乐的互动和交流,他们找到了知音,看到了对他们自身现实的写照。这种映像从某种程度上反而鼓励了他们用更消极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他们坚信自己是整个社会的遗腹子,是真正被忽略的群体,作为一个真正不幸的群体,他们会本能地寻求和他们的处境相类似的人物或环境保持一致,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巩固和维护自己的不幸。这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对抗整个社会的青年群体以亲历者,讲述者的身份,通过重金属音乐,表达着他们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他们表达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的处境最终是要由命运来安排的,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人是非常脆弱的,多数时候得不到支持和帮助,个体的抗争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用顺从、屈服和妥协的方式才能生存下去。

而一些充满智慧的听众则从这些亲历者机械的、被动的生活困境中看到了蕴含着的虽然微弱但积极的因素,看到了改善现状的可能性。因为,瑞典重金属音乐整个基调并非完全颓废和倒退,只是所表达出的对未来的愿景都隐藏在各个独立的乐曲单元中。亲历者们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情绪中,对可能出现的转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总结,虽然也流露出希望摆脱这种困境的想法,但是冥冥之中总是受到某种神秘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和控制,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中。

在自言自语的徘徊与彷徨、清醒和冷静反复交替的过程中,亲历者们没有对如何摆脱心魔提出一个解决的措施。他们的态度始终是游移不定的,只是在整个乐曲结束之前,用一种呼告、祈求的语调给了听众们一个模糊不清的开放式的答案:无论如何人们都需要思考,是否最终要做出某种选择,采取某种行动,面对并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眼前的道路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

芬兰重金属音乐

在乐曲和节奏上,芬兰重金属音乐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在充满激情的、高调流露情感的同时,融入了某种带有史诗性抒情的旋律。具体说,就是在表述中更强调整体音域有秩序的叠加,个人情感和外部环境相互借鉴、促进和烘托,相互协调,营造出沉重恢弘,深邃内省的环境,摆脱了单纯的悲情性情怀的描述,转而把颓废和消沉的境遇作为重新崛起的重要条件,用增加打击乐鼓点的力度来说服自己,说服周围的人群反复地去思考,重新认识生活。在他们看来,生活中存在的黑暗不是一直消沉下去的借口,亲历者们从中完全可以找到开始新生活的动能,直到结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敌对状态。

“结束敌对的状态”的实质含义,从歌词和乐曲的编排上可以窥见一斑:在产生出具体化的引导生活走向正轨的操作程序之前,首先要有友好氛围的重新出炉和回暖作为前提,也就是说使自己和家庭、社会体制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透明化互动,提高彼此之间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以减少误判的几率。整个乐曲在起承转合过程中,教堂式祈祷的古典式音乐和暴戾、冲动的音乐氛围交替运用,这种乐曲编排的奥妙之处在于用极易产生矛盾性和不和谐的方式,很形象地表达出了那种正处于磨合和试探期的微妙关系。

整个音乐从开始到终了,亲历者的情绪被放置在可以控制和协调的范围内,让自己也让听众们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情绪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化,找出合适的方式来缓解而不是放纵自己。同样的情绪,其内在的含义却发生了变化,单纯地从“情感到情感”相互反复的模式被一种全面地讲述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方式所替换掉了。因为,它们不是生活的常态,一切过去之后,生活还要继续。所以,他们也可以以同样亢奋的态度,去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听众们看来,推动生活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和主要动力就在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努力去寻找光明,总结出某种规律性的能适应生活的新理念,新方式,或者是总结出生活感悟并重新融入社会环境中,也许能为那些走向叛逆道路的摇滚青年提供重要的启示。

挪威重金属音乐

挪威重金属音乐始终局限于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叙述框架里,亲历者们看不到出路和希望,只有采取对抗和不妥协方式去飞蛾扑火,以卵击石。因此绝望和灭亡构成它表达的主题。

它的音乐风格和旋律非常急促,令人窒息。从头到尾,听众们听到的都是歇斯底里的叫喊,一直到声音变得沙哑甚至到失声的边缘。从中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哀怨和仇恨。

音乐节拍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节奏感紊乱,毫无章法可言,变成了一种为了对抗而对抗,有意为之的表达和发泄。整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从烦躁不安到乱了方寸,伴随着心情的转换,乐曲也变成了大开大合式的随意、直接的表现形式,不加任何掩饰和隐藏,没有任何音乐单元之间基本的过渡性承接,不给人以喘息回味的时间。完全袒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那种痛苦的愁容跃然纸上。

短暂出现的复调不意味着说服自己保持冷静,那只是彻底爆发前片刻的停留。很自然让听众们想到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亲历者对待自身、对待生活和周围事物态度很多时候让人难以理解。他们笃信自己的情绪是决定外部环境的晴雨表,以一条道跑到黑的生活态度与外边的世界进行着较量。他们认为自己好像永远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生活在难以名状的、未知的恐怖当中,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受到折磨但又不甘心屈服。所以只能用这种诅咒式的嚎叫来自我壮胆,缓解内心的压力和恐惧。除了依靠这种方式,他们似乎很难或者说也不想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因素去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对活生生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积极因素和变化没有丝毫的认识,稍有不如意就要走向主流的边缘或反面。这样一群青年所具有的狂热心态,影响了他们与外界进行对话和协商的机会。他们把黑暗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他们为他们的执著而沾沾自喜。但是,作为听众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在自大、高傲的背后精神上深深的失落和自卑。

乐曲本身并没有直接向我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暗示出来的亲历者对摇滚乐的理解、对人性的体会、对群体利益的诉求却值得我们仔细地思索。就纯粹的音乐而言,它形成了一种被音乐界、特别是摇滚领域普遍宣扬的“黑暗音乐美学”境界,他们的热血沸腾和残酷无情,也许为了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卓尔不群,也许为了能更充分地让自己在这种音乐类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鲜明……

从人性的角度看,他们表达出来的是人在某种特定环境或状态中的容易出现的一种本能意识,它能被所有人感知,只是在很多时候不被人认同或支持。它潜藏于每个人心中,常态之下被人的理性所压制和控制。这种极端激进的情绪和性格在乐曲中被他们无限地扩大化,无限度地放大,并被推崇为对待生活最有效的法宝。

从社会群体的属性来说,他们是被忽视和不被重视的另类人。但是他们也需要有正常的发布信息的渠道,如果生活现状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改变,他们就会采取自己的方式批判周围的一切。只要有需求,他们的感情会随时流露出来,充溢在思绪中。

从以上分析看,它具有了一种能够带给听众警醒和提示的社会功能,要求听众甄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在看到情绪失控,变化无常的同时,随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并进行引导。因为有些时候,伴随这种心态所产生的怀疑、批判和焦虑本身就是一种隐形的冲破束缚、寻求开放的征兆。

瑞典、芬兰和挪威三国的重金属音乐,都表现出对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对个体处境不公的抱怨,都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述出来,试图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群,以博得他们的同情和理解,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出希望改变现状的心理,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对现实的态度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瑞典重金属音乐把现实生活的改变看成是停留在幻想当中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他们对待生活缺乏积极性,在谴责社会的同时,给了自己一个逃避责任的空间。他们认为,改善现状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只能寄托在同情、理解、支持他们的人身上。

芬兰重金属音乐则侧重于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扭转被动的局面,打破僵局。中心点放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上。这种可能性就在于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妥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道路。它的节奏虽然紧张、急促,但是自始至终保持一丝冷静和理性思考的气息。它的表达方式使听众们看到了亲历者的处事哲学是泾渭分明的,情绪情感的脉络是很清晰明了的;情绪处于高涨的势态时,完全展露自己的情绪。事情过后,忘记曾经的不快,重拾阳光,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黑暗是暂时的,光明是永恒的。所以,当我们聆听曲调中的情绪时,会普遍地感觉到亲历者的感性表达,具有一种松散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复调多次出现急促的节奏,非但不会让人感觉到心情压抑,而是某种摆脱负担后的快感和愉悦。其叙事意图就是在感性充分得以发挥的同时,预留了日后得以进行回旋的余地。因此,它表达出的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更为清晰和明确,也更具有操作性。

而挪威重金属音乐的整个音乐构架都是围绕“痛苦、愤怒、毁灭”这样的关键词来完成音乐进程的。它采用悬崖式的对策应对一切情况,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对可能出现的两种后果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是以极端的方式引起家庭、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理解,获得援助和支持,重获新生。二是如果没有人理会他们,他们就会一意孤行,不负责任地自暴自弃,进而走向完全的毁灭。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是他们内心思考的选项之一,只是表述是如此的隐晦和微弱,以至于听众们必须仔细地去揣摩他们流露出来的如游丝般纤细的暗示,才能体会出他们在表面强硬的背后,需要温暖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猜你喜欢

亲历者乐曲听众
初心如磐
注定的美好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听众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别再问我“为什么”
悲伤的乐曲
表达心情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