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牛”的意义引申

2009-08-04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牛皮本义牛市

田 甜 王 苹

摘 要:牛本是一种动物,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牛”,大多数情况下用的都是它的新义,即“不一般,超乎寻常”。“牛”字的新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词义内部发展的线索。本文重点探讨了“牛”字意义引申的路线,并分析了“牛”义引申的内在联系性。对这种旧词产生的新义是应该写入词典进行规范,还是应该看成网络流行语而任其自生自灭,值得引起词汇研究者的注意。

关键词:“牛” 牛皮 牛市

近年来,“牛”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但词义发生了引申,而且使用范围也扩大了。“牛”作为具体事物的名称能获得人们如此的青睐,实属罕见。

因为“牛”是表示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具体事物的名词,所以产生的时代很早,甲骨文中就有此字。本义是草食反刍动物,头上有角,趾端有蹄,尾端有长毛。由于牛的性子比较固执,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比喻义,用作形容词,指人的脾气固执,如:~性|~脾气。近年来,“牛”的使用频率一路飙升。意义扩大化,已不局限于本义和比喻义;范畴扩大化,也不限于指牛或者人,还可以用来指其他事物。如:

(1)嘿,你还真牛!

(2)蒙牛真“牛”。

(3)蒙牛又“牛”了 一回。(“蒙牛”是一种奶制品的品牌)

(4)2008,中国一定“牛”!

显然,这里的“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胡花尼(2008)认为“牛”的高频使用源于网络会话平台的激发,在网络语境下,“牛”是对人、事的夸赞之辞。网络语言“牛”的感情色彩意义为褒义,这体现了人民对词语新义发展的选择性。虽然牛的形象是即勤劳又倔强固执的,但人民只选择了它积极的一面。“牛”为什么能从牲畜的本义发展为该新义呢?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由于网络语言爆发的影响,还有其内部自身发展的规律。因为网络时代,动物名词的使用频率并没有升高,也没有发展出新的义项。即使少数词的意义有所发展,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做了些简单的一次性直接引申。如“熊”,由本义“一种动物”引申为“具有该动物形象特征的人”,形容人蠢笨可以说:“瞧你那熊样!”带有戏谑色彩。

首先,“牛”的意义引申有相应的历史背景。“牛”是勤劳的典范,一直为人类服务在农业前线,任劳任怨,因此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我国有一些民族就非常崇拜牛,并且有专门的敬牛日。有的民族还把牛当作图腾崇拜,至今不食牛肉,可见牛的地位之高。牛凭借它的勤劳获得了高于其他牲畜的地位,所以它有表示“高出一筹、超乎寻常”的历史背景的支撑。“牛”被引进经济领域,情感附加义也为积极的一面。如“牛市”与“熊市”相对,被用作股票市场上对股票行情看涨的专门术语。可见,人们已经认同了“牛”的引申义。

再者,“牛”的意义引申也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牛”的意义开始引申发展时与“吹牛皮”有关。过去黄河上游一带的人常用牛皮、羊皮制成渡河用的筏子,使用时得用嘴把皮筏吹鼓起来才行。吹皮筏时必须用力,如果力气不足,皮筏是不会鼓的。于是,当有人只讲空话而不做实事时,人们就会说:“你有本事去河边吹吹牛皮看。”由此,人们把那种爱说空话、大话的行为叫“吹牛皮”。后来,由于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吹牛皮”多简称为“吹牛”,后又逐渐用“吹”或者“牛”一个字来表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说话越来越精简,一个字能说明白的一般不用两个字。如:“你接着吹吧。”“你就别再牛了,还是去干点正事吧。”吹牛就是夸虚,说大话,夸海口。“吹牛”含有超出现实、超乎寻常的意义成分,带有戏剧性的色彩,缩略语“牛”自然也带有此义。另外,网络语言和日常交际中关于“牛逼”的说法,一般认为是不雅之语,但是探求其原貌,则可知“牛逼”就是“牛皮”的语音讹变,是由方言发音的音变引起的。至今山西地区b母和p母字还有混淆互用的现象,如“盆、葡、偿、婆、扒”中的声母,普通话读为[p‘],山西方言则读为[p],因而“牛皮”就有读为“牛逼”的现实可能。“牛逼”一开始并不是脏话,只是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牛皮吹的鼓鼓的,说明有本事,所以,会吹牛皮是一种艺术。今天我们还会听到“牛X(读做chā)”,这是沿袭“牛逼”的说法,为避脏字而用X符号代替。这也是现代汉语语词更新的一种表现。

“牛”用来指人,还有“牛人”的说法。“牛人”本为官名,周设此官,掌养国家之牛。现在指具有超群本领的人。

综上所述,“牛”带有“超越现实、超出一般”义。基于人民对牛的崇拜,“牛”义中含有褒扬色彩。“牛”的意义引申路线为:一种脾气犟的牲畜→固执→具有牛一样犟脾气的人→稳定、沉稳→超出一般。

由“一种牲畜”到“具有牛一样犟脾气的人”(相似性引申),这是人们对“牛”的意义发展的第一次选择。人们选择了“牛”倔强的习性,抛弃了它勤劳的特点。“牛”被引进经济领域(特别在股市中)组成词语“牛市”,用来指代股票走势良好的状态,这是人们对它意义发展的第二次选择。“牛”给人以稳重的感觉,用在股票市场,可以说明股票走势稳定,向良好的形势发展,在这里人们抛弃了“牛”愚蠢的弱点,把这个意义加到了“熊”的身上。“牛”进入人们日常会话,表示褒扬某种超乎一般的行为或者某个实力超群的人,这种用法沿袭的是股市用语中的“牛”。

“牛”成为流行语,组成的词语不管是“牛市”“牛人”还是“牛皮”,都有一个核心义,即“超乎寻常”。这一义项各大词典均未收录,略落后于语言现实。“牛”热的直接动因是网络语言,其因不得而知,但是既然“热”起来了,就肯定有它符合事理、满足言语交际需要的一面。

作为一个流行词语,“牛”可以独立表意,也可以组成词语“牛市”“牛皮(指吹牛皮)”“牛人”,但其能产性并不强,至今只发现这三例;其次,“牛”使用的范围并不广泛,不具有全民性,它属于青年词汇(中老年人一般很少使用)、男性词汇(男性言语交际中使用该词的频率远远大于女性)中的一员;再者,“牛”的稳固性还有待考察和历史沉淀,“表示超乎寻常”的新义能存活多久或者说流行多久,目前尚不可知。至于能否进入词典,进入什么性质的词典,也需要词汇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士琦.实用释义组词词典[Z].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胡尼花.网络词语牛初探[J].科教文汇,2008,(1).

[3]江汇.“牛市”与“熊市”的由来[J].老同志之友,2007,(7).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田甜 王苹 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牛皮本义牛市
基金明星化加剧
牛市操作“五不宜”
利剑能否终止美股十年牛市
牛皮的用途
韩嚼牙
为什么说大话叫吹牛?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你跳我跳大家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