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2009-08-04汤燕张琳琳王云艳
汤 燕 张琳琳 王云艳
摘 要:我们把运动和状态这两种现象合称为“运动事件”。运动和状态这一语义范畴包含各种语义成分,如动作以及动作的原因、方式和结果等。不同的语言在表达这些语义成分时,采用的词汇化模式不尽相同;然而,同一语言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词汇化模式也可能是有差异的。本文尝试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以表达“位移”义的部分动词为例,对比分析了古今汉语在词汇化模式上的差异。
关键词:词汇化模式 古今汉语 位移动词 差异
一、引言
语言是通过外在的表达形式来表示特定的语义范畴的。对同一语义范畴,不同的语言往往采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词汇化模式反映的就是这种语言中概念要素的组合方式,对词汇化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该语言或民族的概念化方式,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或语言的词汇化模式有助于揭示不同语言或民族概念化方式的差异。
对于不同语言间词汇化模式的异同,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跨语言间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的学者中最有影响的当属Talmy,他是第一个从类型学角度对运动事件进行系统描写和分类的学者。他根据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把世界上的语言主要分为两类:动词框架化语言和卫星框架化语言。这一语言类型学的划分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不同语言间的词汇化模式固然是有差异的,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词汇化模式也可能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像汉语这样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语言。然而,现在国内研究词汇化模式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不同语言间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上,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不同时期的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却少有涉足。为此,我们尝试着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来对比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期有所发现。
二、语义成分和表达形式
比较任何语义范畴的词汇化模式,首先要做两件事:(一)分析该语义范畴,看它包含了哪些语义成分;(二)考察有哪些形式来表达这个语义范畴。就汉语语义范畴词汇化模式进行古今比较而言,语义范畴是其基础,表达形式是其焦点。因为古今汉语能够进行比较,语义范畴相同是比较的前提;相同语义范畴的表达形式古今存在着哪些差异,则是关注的焦点。
对于运动事件,语言通常使用哪些形式来表达相关的语义成分呢?一类显然是动词本身,即核心动词;另一类是动词的辅助成分。运动事件中的语义特征有的是通过动词本身来表达的,有的是用动词以外的辅助成分来表达的。动词的辅助成分包括副词和介词,以及汉语中的趋向动词等。通常情况下,动词是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它主要表达动作(或状态)这一核心意义,有时还兼表示一两个其它要素和特征。但是动作以外的意义,很多是由辅助成分来表达的。动词兼职表现运动事件的原因、方式或路径等,集两个甚至多个语义成分于一身,这种现象叫做“包容”或“合并”。例如,动词的意义可包容动作和路径两个成分,反过来说,这两个语义成分的合并是由动词一身来表达的。至此,我们有了两个集合,一个是语义成分的集合,另一个是表达形式的集合。词汇化过程就是这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像过程。不同的民族语言有不尽相同的映像方式,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映像方式。形式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在语言间是有差异的,在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有差异的。
三、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作为同一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之间的词汇化模式是否具有差异性呢?限于篇幅,我们仅以古今汉语“位移”范畴中的语义成分和表达形式之间的映像方式为考察对象,就古汉语中表“位移”义的部分动词同现代汉语中对应的语义成分做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其中古汉语动词的释义皆采用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注释)。
对比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是表达“动作+方向”,古汉语只用一个核心动词“往”;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是“去,到……去”,采用核心动词加表“方向”的介词的形式来表达。同是表达“动作+方向”,古汉语只用一个核心动词“出”;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是“出去、出来”,是由核心动词“出”加趋向补语“去、来”组成动趋式来表达的。同是表达“动作+结果+方向”,古汉语用的是一个核心动词“即”;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是“走近、靠近、走向”,采用的是核心动词加结果补语“近”构成动结式或加介词“向”构成动宾词组来表达。同是表达“动作+方向+结果”,古汉语用的是一个核心动词“就”;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是“走近、靠近”,采用的是核心动词加结果补语的动结式来表达。同是表达“动作+方向”,古汉语用的是一个核心动词“赴”;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是“奔向、投向”,采用的是核心动词加介词宾语的动宾词组来表达。接下来的几个例子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加以分析。
四、结语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就古代汉语中表“位移”义的部分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和现代汉语做了一个小范围的粗略比较。通过对比发现,在表达相同语义成分的前提下,古代汉语位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和现代汉语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古代汉语往往采用综合的方式,把“方向”“结果”“方式”等语义成分连同“动作”意义一起,整合到一个核心动词中,因此,其位移动词除表示“动作”这一核心意义外,还兼表“方向、方式、结果、目的”等意义。相比之下,现代汉语采用的则是分析的方式,其位移动词往往专表“动作”的核心意义,“方向、方式、结果、目的”等外围意义往往由状语、补语(包括趋向补语)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化模式是有系统差异的,如果按照以Talmy为首的语言类型学家制定的根据动词的不同词汇化模式作为划分语言的标准,将会得出,古代汉语属于动词框架化语言,现代汉语属于卫星框架化语言的结论。为什么同一种语言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其中的诱因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差异及其对汉语结构的影响”[项目编号:校研人文2009024]的资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孟琮.动词用法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3,(8).
[5]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
[6]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1).
[7]李雪.简论“词汇化”[J].教学交流,2008,(8).
[8]娄宝翠.路径和体在运动事件中的词汇化模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4,(8).
[9]黄锦章.移动动词和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
(汤燕 张琳琳 王云艳 贵阳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