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简述
2009-08-04蒋湘平
摘 要:本文概括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体”范畴研究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中还存在争议的问题,旨在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理清脉络。
关键词:现代汉语 “体”范畴 “体”系统
在戴维·克里斯特尔的《现代语言学词典》中,“体”的定义是:“对动词作语法描写的一个范畴(其他范畴有时间和语气),主要指语法所标记的由动词表示的时间活动的长短或类型……”“体”范畴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对“体”范畴的研究早已开始,但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本文首先概括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过程,然后综述了“体”范畴研究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旨在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理清脉络。
一、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脉络
如果从对现代汉语的个别“体”标记“了”“着”“过”的研究算起,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了。①经过八十年的探索,语法学家一方面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着力于描写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体”范畴,做了很多基础性的总结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吸取国外“体”范畴研究的成果,对现代汉语中的“体”范畴研究进行理论观照,使得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研究不断深化,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阶段,并且从各个方面逐步向揭示现代汉语“体”范畴系统的面貌接近,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不少学者通过介绍“体”范畴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的方法来描写“体”系统研究的发展情况。如万波的《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述评》、左思民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1997)、陈前瑞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体貌系统》(2003)等。但是,对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发展进行阶段性梳理的文章并不多见,总结比较全面的文章有金昌吉、张小萌的《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1998)。金昌吉、张小萌指出:“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为初探阶段。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开始以借鉴西方的语言理论为主要特点,其间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为发展和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充分重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不仅在语言事实的发掘上有所突破,而且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独到的建树。”然而这篇文章没有区分“时”和“体”这两个概念,也没有体现出1998年以后“体”系统研究的新发展。
结合“体”范畴研究在1998年以后的新发展,总的来看,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初探时期,许多语法学家(如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和张秀)已经注意到了“体”这一范畴,并且有的学者已经开始了构拟现代汉语“体”系统的尝试。如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把“体”称为“情貌”,他说:“在语言里,对于动作的表现,不着重过去、现在或将来,而又和时间性有关系者,叫做情貌。”在新版中,他又说道:“凡时间的表示,着重在远近、长短及阶段者,叫做情貌。”王力归纳出七种“体”类型,即普通貌、进行貌、成貌、近过去貌、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在文章中,王力对这七种情貌的表达手段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的来说,早期汉语“体”框架的建构带有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对“体”本质的认识和对“体”系统内部的观察都谈不上深入。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体”范畴研究的发展阶段,“体”范畴研究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在这一阶段,学者们逐步梳理清楚了“时”与“体”的关系,从整个时间范畴的角度进行“体”范畴的研究,并且对组成现代汉语中“体”系统中的各种“体”类别做了更细致、更全面的总体描写。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章有王松茂的《汉语时体范畴文论》、陈平的《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和石毓智的《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等。其中陈平的研究区分了各种与时间相关的概念,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研究格局,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体”范畴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龚千炎(1995)认为,陈平的《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是建立现代汉语时间范畴理论框架的奠基之作。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体”范畴研究发展的新时期和全面深入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体”范畴的专著(如龚千炎的《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戴耀晶的《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和博士论文(如左思民《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陈前瑞的《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研究》),“体”范畴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且成为学术界近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时期的讨论涉及到“体”的本质、“体”的内部构成、“体”系统的内部结构等基础性、理论性的话题,并且在对“体”的这种新认识的指导下,很多文章运用了新的方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体”类别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描写,也发现了不少更有解释力的规律。
二、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趋势
纵观三个阶段的发展,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体现出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体”的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研究的理论性加强。从早期开始,语法学界就一直在争论汉语中有无“体”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学者们对“体”范畴的理论属性的看法。然而,专门对“体”范畴的本质进行思考研究的应该从左思民的讨论算起。左思民提出了很多与“体”有关的理论性的问题,如“体”的本质属性、“体”范畴的定位、“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现代汉语中“体”范畴及其表达方式的特点等等,并且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是到目前为止对“体”概念讨论比较深入的一家。在他之后,不少学者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
(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承认谓词性成分内在的时间性在“体”范畴研究中的地位。在初探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只注意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体”现象,到了发展阶段,谓词性成分内部的时间特征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戴耀晶、龚千炎在自己的研究中都列举出了动词(或称为谓词性结构)按照逻辑意义中的时间特征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各种次类,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动词所内含的“体”意义的研究也是语言中“体”范畴研究的一部分。而进入深入阶段后,谓词性成分内在语义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在时间上的特征才在“体”范畴研究中得到了独立的研究地位。这一时期,陈前瑞、尚新和孙英杰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动词的情状特征在“体”范畴研究中的地位。陈前瑞把动词情状意义作为他所构建的整个“体貌”系统的第一层,称之为“情状体”;尚新接受了Oslen对“体”系统的分类,把对动词或谓词性成分根据“体”意义进行的分类称为“词汇体”;孙英杰则做了更细的处理,动词和动词短语分别是他构拟的“体”系统中的最基础的两层。
(三)更加注重“体”系统内部各个类别之间的配合和制约,系统性观念加强。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在自己构拟的“体”系统内对各个具体的“体”类别进行描写,并未注意到“体”系统内部的层次和各个“体”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到了发展时期,学者们(如陈平,1988)已经意识到了“体”系统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复杂体系,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然而,此阶段学者们并没有做更多具体的工作,对于“体”系统的思考也欠深入。目前,学者们(如龚千炎,1995;陈前瑞,2003)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考察了“体”系统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体”系统的层次性,这些方面都体现出系统性观念对“体”范畴研究的深远影响。如陈前瑞认为汉语的体貌系统是一个由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视点体和核心视点体组成的四层级体系,并详细论述了四层级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关系。
(四)从语用学、语言类型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体”系统。早期对“体”类别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它们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描写上,随着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观察“体”系统的角度也多了起来。史铁强(2000)从语用方面讨论“体”范畴的作用,尚新(2004)从语言类型学出发,指出现代汉语是“体”突显性语言,还有的学者(如孙英杰,2006)从语义学出发,提出了从动词到句子的层层嵌套的“体”运算公式。各种方法和理论被介绍到“体”范畴研究中来,这无疑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体”系统的全貌。
三、结语
从以上综述可知,八十多年来,学者对“体”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体”系统的探讨也日益深入,“体”范畴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整个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总体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这体现在学者们在很多有关“体”范畴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有些争论甚至体现出学者们对某些基本语言理论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一些分歧或者说尚未统一的问题包括:
(A)“体”还未统一;
(B)体”范畴的定义;
(C)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体”范畴;
(D)“体”范畴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在现代汉语中,它与“时”范畴是否是混合在一起的;
(E)现代汉语“体”系统的内部构成。
(A)可能会影响到“体”范畴研究的深入开展,(B)是一个本体论的议题,它涉及对“体”范畴内含的理解。(C)、(D)、(E)涉及到如何看待现代汉语“体”范畴的问题,也是一些基础性的论题。由上可见,在“体”范畴系统的研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各种“体”现象的语言事实,在忠于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从能够为语言事实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出发,逐步概括出“体”的构成系统和表达手段,以期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汉语中“体”范畴的系统。
注 释:
①左思民在《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兼论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P9)中认为,《马氏文通》中提到了表示时的词语和表示体的词语,只不过马建忠把两者混为一谈了,如马氏指出“句读之述往事者,‘矣字助之。”我们认为,马氏只是总结了一些副词和语气助词表示的意义,并没有上升到“体”标志的高度,故不能算作“体”研究的源头。
参考文献:
[1]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2]陈前瑞.现代汉语体貌系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3]戴耀晶.现代汉语短时体的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1993,(2).
[4]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4).
[5]史铁强.动词时体范畴的谋篇[J].外语学刊,2000,(4).
[6]万波.现代汉语体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7]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6.
[8]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98,(6).
[9]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蒋湘平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