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动因及其作用
2009-08-04田景梅
田景梅
[内容提要]从20世纪50年代无核武器区的概念的出现到今天,世界上已建立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南太平洋、东南亚、非洲、中亚以及蒙古无核武器区。这些无核武器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和长远考虑。建立无核武器区有助于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加强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
[关键词]无核武器区核不扩散核裁军无核武器世界
中图分类号:D8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5-0076-06
近年来,世界上有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呼声又起,且在不断扩大。一些支持无核武器世界倡议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专家等纷纷提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着眼点:一是削减核武器国家的核武器;二是防止出现新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些措施反映了国际社会要求走向无核武器世界的美好愿望,并且无疑也是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良好选择。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实现无核武器世界还有另外一个途径——建立更多的无核武器区。道理很简单,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地理区域都成为无核武器区,那么世界就成了无核武器的世界。本文试图从无核武器区这个视角来探寻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途径。
无核武器区是指有关地区内的国家集团在自由行使其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条约或公约而自愿建立的并被联合国大会承认的没有核武器存在的地区。通俗和简单地讲,无核武器区就是在法律上完全没有核武器存在的地区。冷战结束后,出现了由单个国家建立无核武器区的情况,例如蒙古。建立无核武器区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条约缔约国的权利。条约第七条规定,条约的任何规定都不得影响任何国家集团为了保证其各自领土上完全没有核武器而缔结区域性条约的权利。然而,在防止核扩散方面,无核武器区条约要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严格。无核武器区作为区域性的核不扩散安排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一个重要补充。从20世纪50年代无核武器区的概念的出现到今天,世界上已建立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南太平洋、东南亚、非洲、中亚以及蒙古无核武器区。
无核武器区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实现无核武器世界:一是无核武器区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积累了诸多的经验,可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二是建立无核武器区是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学术界虽然已经开始了有关无核武器区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但是主要是对单个无核武器区的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案研究,却鲜有将无核武器区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本文试图概述无核武器区建立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无核武器区建立的动因,阐述无核武器区的作用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
建立无核武器区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6年,苏联在联大会议上提出禁止在东德、西德及其他相邻的中欧国家放置核武器的建议。1958年,波兰政府建议在中欧建立无核武器区,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建立无核武器区的方案。不管是苏联的建议还是波兰的方案,它们的目的都含有阻止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器。因此,建立中欧无核武器区的建议遭到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的反对。尽管如此,无核武器区的概念却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此后,一些国家又提出了建立其他无核武器区的建议,例如,罗马尼亚提出的巴尔干地区,苏联提出的地中海地区,芬兰提出的北欧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浸透美苏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战略利益,这些建议均死胎中。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的全球竞争和全面对抗,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务都烙上美苏战略争夺的痕迹,无核武器区也不例外。美苏双方都把无核武器区视作进行战略争夺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这使无核武器区的建立更加复杂和困难。一些无人居住的地区例如南极、外空和海床洋底等,由于不存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并且美苏两国尚未部署核武器,成为了无核武器区。一些有人居住但战略地位相对次要和尚不存在核武器的地区,例如南半球的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建立了无核武器区。这些无核武器区均是通过缔结无核武器区条约建立的,换句话说,无核武器区条约是无核武器区建立的法律依据和必要条件。1967年2月,拉美21个国家在墨西哥的特拉特洛尔科签署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条约》(又称《特拉特洛尔科条约》),条约于1969年4月生效。这宣告了拉美无核武器区的建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有人居住的无核武器区,为后来无核武器区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到2002年10月,这一地区所有33个国家都已签署和批准了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又称《拉罗汤加条约》)由该地区8个国家于1985年8月在库克群岛的拉罗汤加签署,并于1986年12月生效。这是第二个有人居住的无核武器区。根据条约的规定,该地区不仅禁止存在核武器而且还禁止存在和平目的的核爆炸装置,甚至禁止倾倒核废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质。所以说,在无核化程度上,南太平洋无核区高于拉美无核武器区。到2000年12月,南太平洋论坛的13个成员国都已签署和批准了条约。
冷战结束后,美俄关系的改善、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国际安全环境的好转给无核武器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无核武器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有的无核武器区条约得到了区域内更多国家的签署和批准,也获得了区域外的但与无核武器区条约附加议定书有关的更多国家包括核武器国家的支持。一些新的无核武器区,例如东南亚、非洲、蒙古和中亚得以建立。这些地区或者由于在冷战时期处于美苏战略争夺的敏感地区,或者由于区域内有国家秘密发展核武器,或者由于区域内有国家曾有过核武器,都是较难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地区。1995年12月,东南亚10国在泰国首都曼谷签署了《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又称《曼谷条约》)。1997年3月,条约在第八个国家交存批准书后生效。到2001年6月,该地区所有10个国家都已签署和批准了条约。《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又称《佩林达巴条约》)由非洲47个国家于1996年4月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到2009年3月,非洲大陆51个国家签署但只有26个国家批准了条约。批准条约的国家没有达到条约生效所要求的28个,条约尚未生效。它是迄今唯一没有生效的无核武器区条约。蒙古总统在1992年9月第47届联大会议上宣布,蒙古将成为无核武器区。2000年2月3日,蒙古议会通过了“蒙古无核武器地位法”,这项法律在当天生效。蒙古无核武器区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由单个国家建立的无核武器区。这改变了以前仅由一群国家或一个地理区域建立无核武器区的模式。2006年9月,所有中亚五国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签署了《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2009年3月21日,条约在获得五国批准后生效。中亚无核武器区的建立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它是北半球第一个无核武器区,是第一个
在曾经存在核武器的地区建立的无核武器区,也是第一个要求缔约国在条约生效后18个月内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保障监督协定附加议定书并使之生效和全面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各项条款的无核武器区。
现在,在世界版图上还剩下南亚、东北亚、中东、北美和欧洲等地区没有建立无核武器区。众所周知,这些地区要么部署了核武器国家的核武器,要么出现了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要么牵涉核武器国家的重要安全利益。因而,建立新的无核武器区将是困难的,且需要时间。
二
这些无核武器区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和长远考虑。
首先,避免遭受核国家的核攻击,从而维护国家安全。拉美无核武器区的建立主要源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众所周知,这场危机是有史以来最可能导致美苏爆发核战争的危机,险些使这一地区遭到核战争的蹂躏。在危机发生后不久,一些拉美国家开始探寻避免被动地卷入美苏核冲突和避免遭到核武器国家的核攻击以确保其安全的方法和途径。在1962年第十七届联大会议上,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智利提交了关于建立拉丁美洲无核武器区的提案,它们试图通过建立无核武器区获得核武器国家不对这一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保证。于是,拉美国家第一个把核武器国家承诺不对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内容纳入到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中。东南亚无核武器区的建立是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开始后,美苏核大国在欧洲对峙的同时加紧了在东南亚的战略争夺,给这一地区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在此情况下,东南亚国家试图通过相互合作来确保各自的安全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71年11月,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长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发表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目的是想通过该地区的中立化来防止美苏等大国在该地区的角逐和争夺以及对该地区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以确保地区和国家的安全。1984年7月,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的建议。蒙古成为单个国家无核武器区。其他无核武器区的建立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即都希望借助无核武器区来保护自己,免受核武器国家的核攻击。因此,所有的无核武器区条约都附加了要求核武器国家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议定书。
其次,阻止核国家进行核试验,从而消除由核试验造成的危害。南太平洋无核区的建立主要出于这个原因。南太平洋地区曾是美英法三国核武器的一个主要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在1963年前美国总共进行了106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其中的24次大气层核试验是在隶属澳大利亚的圣诞岛进行的。在1952-1957年间,英国在澳大利亚领土上的马拉灵加、伊谬河流域和蒙特贝洛群岛进行了12次大气层核试验,在圣诞岛进行了6次大气层核试验,在马尔登岛进行了3次大气层核试验。在1963年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后,美国和英国在南太平洋停止了一切核试验。然而,这一地区并未由此而幸免。同年,由于法国没有签署这项条约,它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穆鲁罗瓦环礁又建立了核试验场,并在1966-1996年间进行了193次核试验。由此可见,南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连续不断地饱受美英法核试验之害。为摆脱这种灾难,南太平洋论坛在1975年支持新西兰提出的建立无核区的建议,掀起了建立南太平洋无核区的行动。法国在该地区持续的核试验加快了南太平洋无核区建立的步伐。1985年7月10日,国际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为抗议法国的核试验派出“彩虹勇士”号帆船拍摄法国核试验。但是,这艘帆船在奥克兰港口被一枚炸弹炸毁,荷兰摄影师也被炸死。这一事件更加激起了国际社会对在该地区进行核试验的愤怒,加快了无核区条约谈判的进程。8月6日,《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签署。与南太平洋无核区的建立一样,非洲无核武器区的建立也有反对在该地区进行核试验的目的。1960年2月,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当时处于法国控制之下)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引起非洲国家的担忧。不久,非洲国家就开始寻求在非洲禁止核试验的国际支持。1961年,联合国大会首次采纳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成员国考虑和尊重非洲大陆成为一个无核武器区。因此,南太平洋和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都附加了禁止核武器国家在该地区进行核试验的议定书。
最后,迫使那些怀有核武器计划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放弃它们,从而防止出现核武器国家。拉美的阿根廷和巴西以及非洲的南非、利比亚和埃及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就开始从事雄心勃勃的核能和核技术发展计划,这引起有关地区的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担忧,这些国家被怀疑可能正在秘密地谋求核武器计划。拉美和非洲地区的国家试图通过建立无核武器区给它们施加压力,迫使它们放弃其核武器计划。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由于1991年核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一夜之间变成中亚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自然引起中亚地区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担忧,因为哈萨克斯坦倘若最后真的成为核武器国家,势必破坏中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压力下,哈萨克斯坦同意放弃其境内的核武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有苏联遗留的核基础设施。为了确保中亚地区彻底没有核武器的存在,共同解决由苏联核武器计划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寻求地区安全、和平和稳定,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1993年第48届联大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中亚无核武器区的建议。实际上,防止无核武器区内出现核武器国家是所有无核武器区建立的一个主要目的。
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核武器区已覆盖了整个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部分地区,囊括了100多个国家。这些无核武器区的建立无论是对于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还是对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无核武器区的建立有助于防止核扩散和加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无核武器区条约禁止在区内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发展、制造、储存、获取、拥有和控制任何爆炸装置;禁止在发展、制造、储存、获取和拥有任何核爆炸装置方面寻求和获得任何帮助;禁止采取任何行动帮助和鼓励发展、制造、储存、获取和拥有任何核爆炸装置。为确保条约缔约国履行这些义务,条约要求缔约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全面保障监督协定,将其所有核活动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核查之下。此外,非洲和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还要求缔约国对其核材料、核设施和核设备进行有效的实物保护和保持最高的核安全标准,以防它们被盗或被未经许可地使用和处理。在防止核扩散方面,无核武器区条约要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严格得多,因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禁止在无核武器缔约国领土上部署由核武器国家控制的核武器,也不禁止和平目的的核爆炸装置。无核武器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