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思考
2009-08-03胡格吉勒图陈家敏
胡格吉勒图 陈家敏
摘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全国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优化配置资源 管理体制
1 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说,它是县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它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和制约因素非常多,主要在先天优势力基础、能动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产生的推力、优势产业群支撑三方面。
2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私营与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工商业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明显缺乏活力。其单一公有制或者以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没有明显改变。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在许多县域内,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甚至无力承担改革的成本,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不得不长期忍受县乡国有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历史包袱重等问题,致使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明显缺乏活力。
2.2 经济管理体制僵化,县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水平落后。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仍沿袭传统的思维模式,只关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等所谓先天优势,而忽视政策、体制、组织管理方式等外生因素,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与选择中反而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制约性因素。
2.3 工业布局分散,缺乏中小工商业的集群效应,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中的中小工商业总量规模小,布局分散,多数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更谈不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呈现低层次化、低度化和趋同化,加剧了民族地区因效益低下导致资源短缺与重复建设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
2.4 人口素质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科技落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弱。据统计,在我国一些民族县乡现有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例高达70%,严重影响了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和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而民族地区县市财力不足,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十分有限,造成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对于低素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民族地区县域人口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中最具基础性作用的支撑力量失去了支撑。
3 金融支持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确保实施效果:一是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优化资产增量。调整结构,准确把握实施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区域发展的结合点,制订切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货币信贷指导意见。二是充分运用利率、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县级人民银行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上,积极为辖内金融机构争取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为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投放做好保障。三是加强金融监管,维护辖内金融秩序的稳定,协调有关经济部门,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吸引资金有效投入:由于民族地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尤其是新疆南疆地区大部分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农业经济占大头,且盈利能力较弱,对信贷资金的吸收力不强,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大企业、大城市,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尽快建立农村合作银行,为农业经济、农户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要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建立城市商业银行,重点为城镇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继续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层信用社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4 集群经济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提升
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随着对集群经济的深入研究,集群经济理论被当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集群所具有的地理集聚特征,使区业内关联产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集群所具有的专业化特征,使区域内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出来的互补产品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生产和协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价格竞争基础。近几年来,我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比如在浙江,虽然国有大型企业很少,但人均GDP却排在全国各省区的前列,一些不起眼的小商品、日常生活用品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个大的产业,像温州的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等等原本很不起眼的小商品一旦出现了产业集群,就产生了惊人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小商品做出了大产业。
5 以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和发展集群经济,促进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要培育和发展集群经济,增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活力,就必须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促进和培育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的迅速成长,把发展经济的主动权交给社会。目前,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发展的层次不齐,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民族地区应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
因此,一要从培育集群经济发展的适宜环境着手。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盘活县域存量资产; 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以及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二要从集群经济与特色经济的相辅相成关系着手,制定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以宽松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整合资源配置,使特色产业以集群化形式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县域内优势和主导产业,并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提升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三从民族地区县市政府职能转变着手,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集群经济的发展。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四要从提高县域内人力竞争力着手,要重视培养和吸引大量人才,坚持人力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加大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改变民族地区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提高县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能、综合素质明显高的劳动力资源,并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竞争力中强有力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