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初年出版从何处举步

2009-08-02

出版参考 2009年18期
关键词:中宣部出版业书店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将至,本刊特约请两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出版人撰写回忆文章,讲述建国之初出版业从何起步,遥想当年的出版人热血沸腾,怀着光荣与梦想,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翻开共和国六十年历史画卷,心情起伏有如波涛翻滚,难以平息,很多事历历在目,不时引起思索。

共和国成立初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出版工作领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出版从何处举步?有哪些重大工作要展开?

第一、全国解放之初,扩大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出版方面的首要任务。

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了长江,占领了南京,共和国10月1日建立时,解放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出版方面必须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让马列主义在人们心中发芽生根。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入北平以后,大量印行“干部必读”十二本书。这12本书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这12本书当时是毛主席请中央宣传部胡乔木、张仲实等同志研究后提出的,12本书先是提供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同志们阅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理论是思想的基础,中央进入北平后,就提倡阅读马列著作,这12本书对于培养干部和在全国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从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只一年时间就印行300余万册。

解放之初,广大的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参加解放军,可以说是争先恐后。大家急切地要求学习马列。出版和传播马列经典著作,这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当时印刷的版本大多用延安时期解放社的译本。印刷机日夜翻滚,还是供不应求。此时在书店里也有少部分是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出版的中文马列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列宁文选》等,这些书印得非常好,字体清晰,纸张质地优良。版权页注明是1948或1949年,印好后输入我国。我本人到现在还保存有这样的图书,在书架上已经摆了60年了,舍不得变换。

毛泽东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结晶,也是1949年后供学习的重要理论著作,当时书店出售有许多毛泽东著作单行本。还有在各个根据地曾编辑过的《毛泽东选集》,虽不够完备,但也是一部分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重要读本。不过这些选集数量很少,到1951年经毛泽东最后阅定,才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大量印行。

在我印象中还有些有趣的记忆,在学习马列的热潮中,大家普遍阅读一本小册子《从猿到人》,这是恩格斯1876年写的一篇文章,原题目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文章通俗易懂。这篇读物扩大传播,是想提高人们的唯物史观,使大家懂得历史的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是理论的根本问题。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干部读、大学生读、中学生读,识字人都在读,在公园和公共汽车上都听到大家在议论这本读物,还听到一些打趣的话:“你是猴子,还是人?你从猴子变成人了吗?”可见社会上阅读马列的气氛如此浓烈。

第二、开国建业,必须建立出版机构。

和其他行业一样,为了生产用品,就要开设工厂。自共和国成立,建立了国家出版署以后,1950年12月,就成立了人民出版社。同时,为了扩大出版领域,加强图书的编撰和出版,在中央和地方又建立了一些出版社,如人民教育、人民美术、科学技术、青年、工人等出版社。大行政区建立了5家人民出版社,省一级建立了15家人民出版社,加上大行政区其他专业出版社,到1951年底,全国共有55家国营出版社。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分别建立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是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出版机构。1951年,这三家书店以三联书店的名义,并入人民出版社,但仍保持以三联书店的名义出书,直到80年代,考虑到三联书店在历史上对海内外的影响,才正式恢复了三联书店的建制。

在建国之初,自从人民出版社和上面讲到若干出版社成立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多家专业出版社,如机械工业、人民铁道、冶金工业、国防工业、纺织工业、建筑工业、轻工业、地质、交通、邮电、林业、化工、卫生、体育等。这些最早建立的专业出版社扩大了科技图书的出版,为新建立的工业部门的干部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教材和参考读物。为密切各阶层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关人民团体又创办了一些期刊,如《新中国妇女》、《新体育》、《人民文学》、《中国科学》、《人民画报》等。这些期刊对新中国的广大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大力普及大众文化。

中国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由于在旧社会生活贫穷,读书机会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从这样的情况出发,出版领域普及大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1951年4月,中宣部专门召开了通俗报刊图书出版会议,时任部长陆定一在会上特别强调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51年10月,中宣部提交《关于出版工作向中共中央的报告》,这个报告经毛主席批示同意。报告特别指出“在出版规划中,应加强马列主义和工农群众读物的出版。”

1951年,中宣部决定建立通俗读物出版社。中宣部有关各处,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并调集干部。1953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该社正式成立。建社以后,每年出版通俗读物500种以上。同时该社还创办有《时事手册》、《政治学习》等多种通俗期刊,发行量都非常大,很受读者欢迎。

早在北平解放不久,就成立了工人出版社,直接面向工人大众,该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狱中纪实》等,在社会上传播很广。为普及科学知识,以后又建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专门编辑出版自然科学和实用科技方面的通俗读物。

第四、如何对待私营出版业,这是解放初的重大问题。

旧中国,出版业除个别机构为国民党所有以外,大多都是私营企业。据1950年3月统计,全国11个大城市中,私营书店有1009家,其中经营出版业务的有244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不能否认,当时出版图书行业,除极少数以外,对传播文化知识和普及教育于社会都有益处。

1951年10月,中宣部《关于出版工作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对改造私营出版业的原则指出:“分别对象,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真正愿意为人民的出版事业而努力的力量,促使其联合经营或公私合营,确定其专业方向,务必于5年内将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私合营。”由于图书出版,关系人民的精神生活,关系国家的政治。对于后代的培养,非常关切。所以对私营出版业的改造,早于对工商业的改造。

具有悠久历史和有很大影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现代出版业中,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这两家出版机构,对于编篡教科书,整理古籍,翻译介绍西方学术和编篡辞书方面,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我在小学上学时,就是读他们出版的教科书。

50年代初,由于某些机构的设置在变动和探索中,工作也缺少经验,1953年和1954年曾将商务印书馆改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改组为财政经济出版社。1958年2月,中宣部提出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分立成两家独立出版社;将财政经济出版社改组为农业出版社,中华书局另立成独立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世界学术著作,中华书局主要出版我国古籍。

上海的开明书店,创办于20世纪初年,出版过许多好书,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主办的《中学生》受到极大的欢迎,解放以后还在出版。开明书店在1953年4月和团中央的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1年前后,私营出版业办得较好的,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联合成立了一些出版通俗读物的出版社,在北京有新大众出版社、中南有武汉通俗图书出版社、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当时起过很好的作用,以后分别并入于国营出版社。

上海私营出版业如龙门书局,一直出版科技图书,在社会上很有名气,1954年合并组成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的牌子至今还在使用。有的私营出版社人员与资金不足,采取合并办法,并由上级派出领导力量,加强其工作。如私营群益、海燕、新群出版社等合并,改组为新文艺出版社。有的私营出版社是官僚资本,早在解放之初,就被接管了。

50年代初,国营的出版业已打下根基,综合的和专业的出版社已初步建立。发行体系纳入新华书店的轨道,印刷书刊的大印厂各省都已经建立。据统计,1952年全国出版图书1.3万种,印刷7亿册。如果同解放前出版数量最高的年份比较(1936年出版9400种,印刷1.8亿册),种数增长快1倍,印数增长4倍。当然,以前是旧社会,读书人和学生的数量,都无法同日而语。

建国后几年的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50年代中期,曾是出版领域发展的最好年景。1956年4月,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接着陆定一同志又作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好的政策正在落实,并在具体行动中展开。但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和早已开展的反胡风斗争,就把那美好的场景冲走了。

60年代开始,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出版业从浮夸和严重的挫折中恢复了元气,但是洪水般的所谓“文化大革命”又到来了。幸好,世上的事总是反反复复,曲折前进,“文革”结束,“四人帮”受到人民的审判,社会主义的中国又走上光辉大道。经过60年的奋斗与探索,血与泪的交织,终于走上了如今繁荣发展的道路。

共和国走过60年,真是不平凡的60年啊!

猜你喜欢

中宣部出版业书店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小学生必读》杂志获中宣部出版局表扬
中宣部梁言顺副部长一行莅临中国钱币博物馆参观调研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最美书店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金春燮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书店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