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在吸纳中引领社会思潮

2009-08-01张博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引领

张博颖

摘要: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传播,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文化思潮中积极的、有益的内容的吸纳,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亲和力和辐射力,繁荣和壮大社会主义文化。本文对为什么要吸纳,吸纳什么,怎么吸纳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吸纳;引领:文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3-0019-0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涉及到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无疑引领与被引领、主导与被主导是对二者根本关系的界定和解决的目标选择。但二者在各自的内容、结构及其关系方面又有着复杂的情况,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从而才能更好地总结出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和途径,更好地实现引领的目的。社会思潮有积极的、有益的,也有虽不算积极有益但属无害的,还有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笔者就如何对待积极的、有益的、无害的文化思潮这个视角,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要在吸纳中引领文化思潮。同时,这里必须指出,对落后、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潮是坚决批判、抵制和消除的对象,是与“吸纳”无关的。

一、“引领”不排斥“吸纳”

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时期内,与国家主导或核心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或社会心态、大众心理。社会思潮的主体即大众,所以社会思潮与民众意识、思想观念有着直接关系。社会思潮的内容是庞杂的,种类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比如可以分为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经济思潮等。本文拟从文化思潮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在“引领”的同时“吸纳”文化思潮当中那些积极的(以及积极性的萌芽)、有益的、无害的成分,同时摒弃那些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成分。文化思潮的内容是广泛的,就其内涵而言,笔者认为文化思潮就是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中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欣赏趣味、心理需求等等。它既表现在某些文化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创作思想态度等方面,也表现在大众的文化观念、消费需求、欣赏趣味等方面。本文主要结合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取向,特别是大众的文化观念、消费需求、欣赏趣味等来探讨。

应该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在文化消费领域,消极的、不健康的、以丑为美的东西仍是屡禁不绝的,封建迷信的丑陋低俗的东西仍有市场,受到某些人的追逐。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思潮的过程中,必须要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作品抵制和消除大众文化思潮中某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倡导、推广和壮大大众文化思潮中积极的、有益的、无害的成分,将庞杂多样的文化思潮引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轨道上来。而“吸纳”就是吸收借鉴,即在总结、提炼、加工的基础上,吸纳民众文化思潮中积极的、有益的或无害的内容和成分,使之融合、融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内化(到人心)的过程中,参与到构建人们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厦。这就是说,对待当前在社会大众中流行的各种文化思潮,我们要坚持“引领”与“吸纳”的辩证思维,在对积极、合理、无害内容的吸纳中达致引领,实现引领与吸纳的统一。

二、为什么要吸纳

首先,吸纳是唯物史观思想原则的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党也历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进的思想、价值观不是脱离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而是对其实践经验、智慧、理念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当然,这种总结和升华离不开政治领袖、先进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贡献。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之核心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的,是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吸纳,是科学性与价值性,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工人阶级、人民大众实践的概括,以及对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为工人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相关的,既是对中国人民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又指导着当前和将来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及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础上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和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中国人民时代风貌的真实写照。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道德实践经验、思想、理念的结晶,是对人类道德文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中国人民当下实践的总结,又是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总结,是从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双重关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既定的价值目标,是价值观建设的旗帜和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这一价值目的,就需要价值行为主体通过一些中介环节来达致。这些中介环节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而价值行为主体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而就更直接、重要的意义上来说,文学家、艺术家、文化创造工作者则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需要他们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中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吸纳人们群众的价值期待和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包括其基本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包括如何使其深入人心。“深入人心”是重要的工作,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实现引领思潮的目的。当它实现深入人心时,也就是引领思潮的实现之时,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其次,吸纳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同时,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要求。当前人们的文化需求、观念的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并进共生的,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表现,是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体现。当然,在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相背离的杂音、噪音,这是需要高度警惕和防止的。此外,在繁多的思想文化中也有不少是需要主导价值观尊重和包容的。尊重和包容就是在承认差异的同时,承认它的存在、它的价值,这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共存状态。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尽平衡,人们文化趣味、需求多样的大国,寻求文化观念、思想觉悟的完全同一是不太可能的,而关键的一点就

是要在异中求同,求大同存小异,在寻求一致时包容多样。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尊重和包容除了体现为“共存状态”,也还表现为使那些具有“存在”之合理性的因素为我所用,即吸纳“差异”和“多样”中某些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使其作为文化观念因素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中来,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创造内容、形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吸纳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亲和力、凝聚力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凝聚力是指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众价值观吸引、聚拢的作用能力。这种亲和力、凝聚力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过程中对于民众价值观中合理的内容、因素的吸纳和接受。吸纳和接受便缩小了核心价值体系与民众的“文化心理距离”,便具有了可亲可近的条件。比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各地群众就创造出了多种多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也适合我们在社会大众中推广、普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毋庸置疑,大众文化思潮和趣味中,有些内容和成分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积极的、有益的、无害的,它们往往包含着大众智慧、经验和合理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够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融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去,则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而亲和力、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对民众价值观、文化态度辐射、导向作用的重要前提。具有了亲和力、凝聚力,那么就增加了民众心理、趣味、意识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接近的驱动力,被它吸引,自愿接受其感染和熏陶,从而认同这种价值观的规导,并随着民众主体的价值情感、价值认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渐把这种“规导”转换为自身自觉的理性追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心。

三、吸纳什么

总的来说,吸纳的是民众文化创造、欣赏、消费中积极性的、有益的、无害的观念。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吸纳民众的文化利益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或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那它就什么也不能做。”他还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无论对于个体来讲还是对于群体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众文化思潮,混杂着不同个体、群体、阶层的文化利益需求。在这些需求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需求我们当然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疏通、引导、调控;而那些合理的需求,则属于某些社会成员合理的文化权利,满足这部分社会成员的文化利益要求,有利于社会和谐。比如娱乐、休闲文艺节目,虽然其社会教化的属性不高,但确是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娱乐的客观要求。总之,对于反映社会大众合理利益要求的文化思潮,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公正与积极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之中。这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在这里也应该指出,在尊重大众文化利益、权利的同时。大众自身也应该知晓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努力把自身的文化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不能只看见文化权利、利益,而看不见责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众日益成为文化创造者的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文化创造的旁观者、文化的静态消费者。网络拓展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主张、爱好、趣味、聪明才智等等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博客、网页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畅谈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趣味和才智,而网络作品一旦离开了作者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进入到“网络社会”,那么作者自身就具有了社会责任。此时的特殊大众——具体来说即网络文化作者,就不只是要考虑到自身的权利,更要考虑自身的责任,因为你已经成为文化创造者之一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网络文化作者都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衡量自己的网络言行,自觉地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共同创造一个优美宜人、促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其次,吸纳民众的文化创造智慧和经验。“智慧”属于“真”的范畴,它与善、美一样都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经验是实践的“记录”,体现着人们的追求,是价值理性和实践的融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受着理想和利益需要的引导。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往往蕴涵着客观的、代表着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东西。我们强调这点,并不是否定科学理论对于人民群众的指导意义,而是从实践主体性的意义上而言的。真知来自于实践。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时即是新的观念萌芽之先导。民众的智慧和经验融汇着他们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促生什么样的实践活动。

在用文化产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吸收民众的智慧和经验,把这些智慧和经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融入到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创造之中,从而丰富和壮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看到。人们群众的创造智慧和经验既有当下的,也有历史的。就历史性的而言,涉及到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是对民族文化创造智慧和经验的发扬。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日益感受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魅力。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创造资源,也是打造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忽视的民族传统之力、之魂。

四、怎么吸纳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的标准。这是“吸纳”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去粗取精、辨别真伪,搞清哪些是积极有益的,提炼积极、有益的思想观念素材,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东西而融入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之中。对真伪、有益无益的甄别需要有一副“火眼金睛”,留住积极的、进步的,剔除消极的、落后的,这个“火眼金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再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那就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吸纳的。

其次,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我们国家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阶层关系、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文化思潮上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待吸纳问题,应采取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说,要以主导性来引领多样性,使多样性不偏离、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所包含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内容和成分中,有的是先进的、积极的、有益的,而有的则仅仅是无害的,而这些不同层次的成分实际上反映着不同文化水平、趣味爱好、思想觉悟的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愿望。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和趣味,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要根据先进性与广泛性、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区分、引导和吸纳,从而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文化思潮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进而达到满足和凝聚人们心灵的作用。

在将大众文化思潮中积极的、有益的、无害的成分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教育的过程中,应切忌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说教之中,而是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中的闪亮的东西,善于发现思想观念存在的某些问题,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文化艺术作品催生、壮大其闪光的东西,纠正和消除那些消极的东西,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素质更好更快地不断发展和提高。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不是为了文化产品自身的量的增加,而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方向的、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要的、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产品。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文化产品被驱逐出人们的文化消费领域,成为人们自觉抛弃的对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积极的、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百花争艳,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引领
优化操作感悟 培养学生数感
一片树叶启情思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关系浅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引领要扎实发展更高效
“6.2.1”教学模式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改革研究
班主任用爱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研究
谈如何引领学生走近京剧
“引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