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靶摄影乳腺钙化300例分析
2009-07-31许风英王浩军付小霞
许风英 王浩军 付小霞
钙化是乳腺钼靶X线摄影中常见的异常征象,许多“隐性”或“早期”乳腺癌是凭借X线片上微钙化而被检出。Rosenberg材料中,单独钙化表现占“隐性”乳腺癌的58.9%,钙化为惟一阳性所见而进行活检的病例中,恶性占32.5%[1]。因此分析各种疾病钙化的特点对于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收集乳腺钙化的病例300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0~80岁,中位年龄50岁,有临床症状者215例,主要症状为疼痛、肿块、皮肤改变及乳头溢液,无症状体检发现者85例。全部病例均以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摄取轴位(CC)和内外侧斜位(MLO),部分病例加照病变切线位。
2 结果
300例乳腺钙化与病理结果对照:
2.1 钙化粒形状 小杆状、分叉状钙化26例,均为导管癌。含有小杆状、小叉状钙化的混合性钙化71例,分别为导管癌60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小叶原位癌2例。粗棒状钙化9例,均为乳导管扩张症。粗颗粒状、融合状钙化91例,分别为腺纤维瘤55例,叶状囊肉瘤19例,错构瘤11例,黏液腺癌5例,血管肉瘤1例。螺旋状钙化13例,均为腺纤维瘤。点彩状钙化19例,均为囊性增生。茶杯现象的钙化5例,均为微囊型腺病。泥沙样钙化66例,分别为导管癌32例,硬化性腺病8例,钝管型腺病8例,腺纤维瘤7例,乳腺炎5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小叶原位癌2例。
2.2 钙化粒的分布 圆形簇状46例,分别为腺纤维瘤33例,钝管型腺病8例,微囊型腺病5例。棱角分明簇状125例,分别为导管癌101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硬化性腺病8例,乳腺炎5例。乳腺大叶分布17例,均为导管癌。弥漫分布22例,分别为乳腺囊性增生19例,小叶原位癌3例。其余90例分布无规律。
3 讨论
3.1 钙化粒的形状形成机理 ①小杆状、分叉状钙化:为导管癌沿导管蔓延,中心坏死、钙化,形成与导管走行一致的细线样钙化影,直径小于0.5 mm;②含有小杆状、小叉状钙化的混合性钙化:多种类型癌并存,并有缺血坏死,因此出现多种形态的混合性钙化;③粗棒状钙化:为乳导管扩张症导管内分泌物钙化,比小杆状、分叉状钙化粗,直径大于1 mm;④螺旋状钙化:管内型腺纤维瘤纤维结节压迫肥厚延长的腺泡形成螺旋状腔隙,上皮分泌钙质充满腔隙,形成螺旋状钙化[2];⑤点彩状钙化:细小如针尖,密度较淡,弥漫分布,双侧大致对称,为增生活跃的导管或小叶形成;⑥茶杯现象的钙化:头足位密度淡、模糊呈绒毛状,侧位清楚,呈凹面向上的新月状,为囊内钙乳钙化[3];⑦粗颗粒状、融合状钙化:粘液腺癌粘液基质钙化,密度相对较淡,大多边缘模糊,仅1例边缘清晰;腺纤维瘤、叶状囊肉瘤、错构瘤、血管肉瘤钙化发生于退变坏死区,密度高,边缘光滑锐利;⑧泥沙样钙化:导管癌、硬化型腺病及钝管型腺病泥沙样钙化为分泌的沙样瘤体集合而成;小叶癌泥沙样钙化位于周围正常的小叶末端导管和腺泡内,非常细小,并可伴细微线状钙化;腺纤维瘤的静止期发生坏死、退变,中央可形成泥沙样钙化,以后钙化增大融合形成粗颗粒状钙化[4]。
3.2 钙化的分布形成机制 ①圆形簇状:为小叶内腺泡钙化,钙化分布与小叶形态一致呈圆形;②棱角分明簇状:导管癌钙化沿导管分枝分布,导管分枝轮廓呈燕尾状所以棱角分明;硬化性腺病钙化为小叶内钙化,小叶内外纤维组织增生,小叶失去正常形态,钙化粒不规则分布;③乳腺大叶分布:导管癌蔓延侵及一个乳腺大叶的大部分导管,其钙化粒轮廓与乳腺大叶一致;④弥漫分布:囊性增生钙化弥漫散在,分布较均匀;小叶原位癌为多中心起源,呈弥漫分布的多发簇状。
3.3 结论 小杆状钙化、小叉状钙化及含有小杆状、小叉状钙化的混合性钙化为乳腺癌的特征性钙化。粗棒状钙化沿导管分布指向乳头呈鱼群状排列,是乳导管扩张症的特征性钙化。螺旋状钙化是腺纤维瘤的特征性钙化。弥漫散在分布,双侧大致对称的点彩状钙化为乳腺囊性增生的特征性钙化。正侧位出现茶杯现象的钙化为微囊型腺病的特征性钙化。泥沙状钙化形成的钙化簇呈类圆形时为钝管型腺病或腺纤维瘤;泥沙样钙化形成的钙化簇有棱有角时为乳腺癌、硬化性腺病或乳腺炎;泥沙样钙化呈乳腺大叶分布时为乳腺癌。粗颗粒状钙化密度较淡,边缘模糊时粘液腺癌可能性大;粗颗粒状钙化密度高,边缘清晰时可能为腺纤维瘤、错构瘤、叶状囊肉瘤、血管肉瘤、粘液腺癌等。
参考文献
[1]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
[2] 李坤成,孙泽民,等.乳腺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
[3] 方志沂,等.乳腺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6.
[4] 陆莲娣,李宇明,陈慧.乳腺钙化的X线诊断.实用医技杂志,2006,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