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4例临床观察
2009-07-31朱冬梅
朱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54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并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治愈37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结论 温针灸操作简便,对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具有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温针灸;退行性膝关节炎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膝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在关节边缘骨刺形成的病变,临床上中老年人特别是胖体型的女性中老年人多见。笔者用温针灸治疗本病5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54例均为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3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10年。
1.2诊断标准
1.2.1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但无局部红肿或皮温增高等现象。
1.2.2 膝关节功能可有不同程度受限,如屈伸活动不灵活,晨起或久坐起立时最为明显,活动后稍可缓解,而活动略久则复感不适。浮髌试验(+)。
1.2.3 X线检查 X线可见股骨或胫骨内外髁骨质增生、髌骨骨质增生、关节间隙不对称或变窄。
1.2.4 实验室检查 血沉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非炎性。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患侧穴位。主穴取内、外膝眼、鹤顶、阿是穴;配穴取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用28号2寸毫针,艾条剪成2 cm左右的艾段。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刺入,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段插在针尾上,点燃,针眼附近皮肤潮红,患者耐受为度,连灸2柱后起针,2次/d,10次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经1~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但X线表现基本无改变,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因劳累复发,但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治疗结果
治愈37例,占68.5%;显效12例,占22.2%;有效4例,占7.4%;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98.1%。
2.1 典型病例 患者女,67岁,2008年03月18初诊。双膝关节间断性疼痛5年余,近2个月来,双膝疼痛加重,尤以左膝疼痛为甚,坐位站立时或上楼时疼痛更剧,行走困难。查体:双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疼痛;左膝关节周围肿胀,髌骨周围、关节间隙压痛。X线片可见膝骨内外髁增生,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左膝较右膝增生严重。用上述方法治疗10次后,双膝疼痛大减,平地行走时已无疼痛,只是左膝上楼时有轻微疼痛伴酸软无力。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双膝关节疼痛消失,行走自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 讨论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多是由于中老年人膝关节各部分功能退化,骨质疏松,加之体胖身重,使膝关节受累磨损加重,活动的摩擦和刺激使其产生代偿性骨质增生,形成软骨性骨赘,使膝关节内动、静脉通路阻滞,静脉回流不畅,形成膝关节内高压,从而导致关节肿胀畸形,功能活动障碍,甚至产生疼痛。西医药对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局部封闭疗法对症处理。疗效不稳定且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退行性膝关节炎按中医辨证属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老年人正气不足,精血亏虚,筋脉失濡,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风寒湿之邪痹阻于膝部,经脉不通而为病。《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时应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疏通经络的针、灸并用之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亦必须施灸的疾病。在膝关节的内、外膝眼,施以温针灸,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体传入膝关节内,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炎症吸收,起到温通经络、活血行瘀、减轻关节的压力的功效;血海属脾经穴,具有祛瘀血,祛风之功能;梁丘、足三里同属胃经穴,通经活络,疏风化湿。针刺局部穴位,复加灸法温之,则寒散湿除而痛止,关节活动自如。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做灸法时注意安全,从小量开始,勿使热力灼伤患者,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温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既消除了临床症状,又延缓了病情的发展。
通过上述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但X线片表现未能改善,故亦有复发可能,应嘱患者提高预防意识,忌长时间行走,勿感受风寒,加强膝关节锻炼。另外,笔者采用温针灸疗法亦应该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