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氛围中的音乐教育

2009-07-31刘俊娜

商情 2009年1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刘俊娜

【摘 要】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正义、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其中音乐教育具有何种地位,自身又有着如何特殊的作用,都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甚至国人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怎样发挥音乐教育这一巨大作用,正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新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地位和作用 和谐社会

一、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本质影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好的事物都有视、听、触、感觉上的美的愉悦和享受。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人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中的《乐象篇》认为“乐者,德之华也。”音乐可以引人向善,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体现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感得到体验,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良好而和谐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的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音乐教育的审美从性质上可分为阳刚性之美和阴柔性之美,从情绪发展上又可分为喜剧性之美和悲剧性之美。

阳刚性之美,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音乐能让人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则会有助于人们奋发向上的性格养成。阴柔性之美,包括:柔和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乐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们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而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人们富于同情心,与人友善,乐于助人。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乐观、豁达、坚强、上进的性格和信念;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则可使人更注重理性和思考,体味人生,珍重人生。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对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极为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改变与转化,促使人们个性和谐发展。

三、音乐教育的人格塑造意义

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的特有的音乐文化体系,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特质。在我们接触、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去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些是由音乐文化的全息性决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其流畅奔放的旋律、极富特色的节奏、质朴无华的情感、民族气息的风格,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可以形成对受众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激动人心的召唤力,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强烈、深刻的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人格教育,领略祖国和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成人格健康、全面成长。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实践教育活动,人们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这种饱含无限想象和丰富情感的音乐活动,都会在文化的多层面上给人以深刻影响,使人们的个性品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音乐教育对创新性的开发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音乐的有序运动。人们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就必然促使人们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结合点和中心,音乐活动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挖掘这些深度的催化剂。因此,音乐教育具有改变人们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作用,进而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状态。

音乐活动中演唱(奏)或者欣赏、了解的许多音乐作品,包括大型歌舞剧及交响乐等,不但渗透了文学、历史、地理等自然学科知识,还联系到了经济、政治、风土人情、自然常识等方面,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在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活动中演唱(奏)或者欣赏的完成,都需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同时还会引起想象、记忆、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映,音响刺激了听觉器官,人们依据自己的知识、阅历,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大脑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生活、触手可及的音乐形象,在情感上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经常的音乐教育,可以逐渐使人的大脑灵活起来,想象力丰富起来,从而锻炼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以音乐本体为核心,更新教育观念

学习型、创新型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发展,重视社会实践。要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多学科间综合(联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要摆脱那种“功利化”、“教条化”思想意识,让音乐恢复其“美”、“乐”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愉悦、喜爱、轻松的心境下,完成音乐学习。

(二)变“枪手”为“助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一人主打、学生冷眼相看的局面,要变“死教书”、“教死书”为“活教书”、“教活书”。让老师到学生中去,扮演“主持人”角色,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与课堂、学生融为一体;学会当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导演”、“小指挥”、“小作家”等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态之中。音乐教师的责任,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钢琴家、理论家,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多为学生服务,充分挖掘他们的音乐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刘晖.艺术教育的价值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2]黄铨剑.音乐价值论[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