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镜头像心灵本身一样被打动

2009-07-31苗雨青

商情 2009年10期
关键词:感动解读审美

苗雨青

【摘 要】要想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就应该首先学会如何去解读照片。摄影作品鉴赏的形象思维,是审美过程。摄影作品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表现艺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做准备的。

【关键词】解读 审美 心灵 感动

学习摄影以来,一直在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而做了老师开始讲授摄影专业课程之后,就更是时常地被同学问到:怎样才能拍出一张好照片?

就如同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一样,要想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也应该首先学会如何去解读照片。摄影作品不同于语言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图片用形象发言,有着语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同语言文字相比较,一幅照片可以被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所理解,它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那么,要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通过画面了解事实真相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种交流手段。关于怎样才算是好照片的问题,若仅仅从技术上、规律上、理论上加以系统地分析,应该说还是能够相对地说明白的。比如说,照片中是否主体聚焦和曝光是否正确、背景聚焦是否清楚、主体和背景的颜色看上去是否自然、主体在照片中的位置是否做到特别吸引人、图片所要表达的或是所要的视觉冲击力是否得以充分地表现、照片的景深表达又是否完善了画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让我们通过照本宣科的手段去毫无生趣地解读一幅照片,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仅仅只是停留在观看的层面上,要真正地去品评一张照片的好与否,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鉴赏它,要去用心感受他,要去试着读懂她。

摄影作品的鉴赏的形象思维,是审美过程。摄影作品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表现艺术。对任何艺术作品的鉴赏都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它的实质是形象思维。对摄影作品的鉴赏也不例外。摄影构思与意图固然重要,但不能够以生动的图像形式表现出来,再好的构思与意图也没有用途。在图像语言中,熟练清晰的表达同语言写作中的清晰表达一样重要。掌握自己创作手段的象征符号是成功的关键。就如同作家在创作中的象征符号是词汇一样,摄影者在拍摄时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象征符号,我们在鉴赏任何一件摄影作品时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光线、色彩、构图等,即,摄影者在摄影技术上的妥善处理;摄影作品内含有的作者的个人意志与性格以及表现对象的直观外形与内在精神的关系。

我们姑且先将摄影的美放置一旁,而先看看美学名家宗白华老先生对其追寻美的一些感悟: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流云小诗》)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可是,细雨、流水、蓝天、孤星这些都只是外界事物的客观现实,我们大多的人每天经历着这些却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这些人以为这些事物就应该是这样的存在着,殊不知,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人类特有的美丽,因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只有我们人类才能够拥有。在法国导演菲利浦慕勒执导的电影《蝴蝶》中,有一种名为“伊莎贝拉”的蝴蝶,它只有3天3夜的寿命,它蓝绿色的双翅璀璨无比,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展其美伦美幻的美丽。3天3夜,它相对于人类来说,太短暂了,而人类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寿命,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影片中的小主人公8岁的丽莎有问不完的问题,她的“儿童逻辑”非常简单,例如:为什么情侣要亲吻?因为鸽子们咕咕叫;为什么漂亮的花会凋谢?因为那是游戏的一部分;为什么木头会在火里燃烧?是为了我们像毛毯一样的暖;为什么狼要吃小羊?因为他们也要吃东西;为什么太阳会消失?为了地球另一边的装饰;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滴答?因为雨会发出淅沥声?;为什么你要我握着你的手?因为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很温暖……我们可以看到,国学大师宗白华老先生和8岁的丽莎一样的幸运,他们拥有着多么美好的语言、多么轻灵的思绪、多么幸福的心灵。

每一种艺术表现手段都需要某些机械辅助设备,就好比画家的画笔或文学创作中的电脑打字,摄影作为一种非语言表现手段,并非比绘画或文学创作“机械”多少,它也仅仅是利用相机记录影像的功能表达出有形的画面及无形的思考。摄影者不应该把摄影仅仅当作谋生的唯一方法,而应该在意识到摄影手段潜力的基础之上,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明确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为作品构思、选择被摄体与方法并最终确定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做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有一段话精深微妙,“……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观望它接近的分离,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当他给你一件礼物而你不明白的时候(因为那原是为别一人设的欢喜)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拥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就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这里是大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去踪迹诗,去发现美的话语。同样的,这样的一段话又是多么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摄影创作的精髓所在。

在茫茫的宇宙中,若没有一颗纯真的挚爱之心,又如何能够感知这滋润万物的光芒,你的心又怎么能够因爱与美的融合而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让我们再次回到摄影镜头前,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听到“丽莎”的声音了吗?你在你的镜头前看到那翩翩起舞的“伊莎贝拉”了吗?如果你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就请快一些,快一些举起你的镜头吧,因为,此刻,它也正如你的心灵一般被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

猜你喜欢

感动解读审美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
“感动”与“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