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2009-07-31杨珊
杨 珊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品牌意识;选题
摘要:特色化办刊议题由来已久,而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建设也势在必行。要进行特色化办刊,必须做到:树立品牌意识,精心选题,设置与众不同的栏目,加大形式多样的组稿力度,追求编辑学者化,设定目标读者。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073—03
上世纪以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学报,经近几年的发展,这些学报的学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类学校学报刊登的论文转载转引率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得分都较低,根本不能和综合类、师范类大学的文科学报相比,尤其不能和进入CSSCI检索的核心期刊相比。这类学校办刊经验不足,办刊模式缺乏,办刊经费缺少,办刊力度、办刊支持度小,学术支撑薄弱,发行量小,读者群少,而这些因素就影响着理工科大背景下的文科学报办刊。要想在林林总总的学报中凸现,要想达到和核心期刊同样的水平,就必须做到特色化办刊。而如何具体实施期刊特色化建设,提高质量,扩大影响,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本文在此对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如何进行特色化办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对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办刊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树立品牌意识
现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办刊,首要的就是要在办刊理念上大胆创新,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目标定得越高,起点也会越高,特别是在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后更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优质的标志,是实力的体现,是竞争力的象征。品牌一旦形成,读者就会备受受众的依赖和关注,在以后的消费中,受众自然会惯性选择。学报品牌一旦形成,读者就会产生“非它不看?的崇拜心理,产生对品牌特质的迷恋,所以品牌是一个学报生存实力的象征。品牌学报的形成又是以特色化为基础的,“综合性、大拼盘”不是高校学报的特色,恰恰相反,是高校学报创品牌的最大障碍。高校学报的特色应体现为学科特色、专栏(栏目)特色、印刷装帧特色、人文特色甚至地域特色,体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办刊风格。当然学报由特色化提升为品牌化有一个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特色化是品牌化形成的初级阶段,学报编辑应在特色化基础上先树立精品意识,将精品意识贯穿于选题、组稿、审读和编辑加工、版式设计、文字校对,以及预期的价值目标的整个工作流程中,然后再由精品形成品牌。品牌学报是在精品不断积累叠加和延伸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经济内涵与经济价值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精品的高级发展阶段。因此在特色化建设中,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必须要在思想上树立品牌意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这样,才会有目标,才会有行动,才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
二、精心选题
期刊的发展与选题有着重要的关系。选题的选定是集体的共同决定,它不是一个个体作业,因此在选题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利益出发,不能仅考虑个人的主观意识。在选题的策划中,首先要有超前意识,要标新立异,从多种渠道了解、跟踪学科发展,以便确定选题;选题确定的好坏,意味着这本刊物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能被遴选为核心期刊。学报要办出特色首先在选题上就要有特色。而且选题与栏目的设置密不可分,有好的选题,才有好的栏目;有特色选题,才有特色组稿,从而才会有特色栏目的设置。其次选题要有学术性。学报是发表本校科研教学成果的平台,因此选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学术性,必须根据学校专业、学科课题、当前重大热点(网络论坛、媒介传播)、难点、争鸣(对话)问题进行设定,引导读者走入学科学术研究深度,以多种形式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商榷、争鸣,促进学术繁荣和理论深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精的境地,并在专业性上凸现自身的学术重心和品牌特色,因为离开专业特色,刊物的特色就不可能成其为特色,这是由文化背景所决定的。选题时还要把握好选题内涵、深度,找准选题的切入点,选题一旦确定,就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另外在给出具体选题的同时,还可以划定选题范围,以便更广泛地组某一类稿件。
三、设置与众不同的栏目
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特色化体现在栏目与众不同的设置上。栏目设置要设他人未设,想他人未想的栏目,要敢为人先;而且栏目的设置要大气,让人一见就欲罢不能,立即想一睹为快。栏目设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科优势、地域优势的前提下来设置,因为栏目设置好了,既可反映学校的学术优势,又凸显了地域优势。(2)栏目的设置还要相对稳定,既要有新颖性,还要有连续性,尤其是重点栏目的设置要有连续性,不然难以形成固定栏目,不利于特色化的形成。倘若栏目经常改变,也就不容易形成该学报特色,也不可能体现该学校固有的专业特色。(3)理工科校院文科学报的栏目设置还应该在理工科背景下来进行。栏目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理工科特点,不能和综合性学报的栏目设置雷同,要想异军突起,必须另辟蹊径。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栏目的设置,就是在地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校的交通运输文化以及艺术新闻传播就是在我校的学科优势基础上进行的。(4)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也不能像拥有传统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那样设传统学科的栏目,理工科院校不具有那样的学科优势,但可设立综合性大学极少涉猎的学科如教育教学等,这类学科的文章在理工科院校有一大批作者和读者,而这样的栏目又可能是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学报不愿涉猎的,在和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形成互补的同时,也突显了理工科文科学报的特色。
四、加大形式多样的组稿力度
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要在自由来稿的基础上加大组稿力度。因为这类学校办刊时间短,无论是人力、物力以及学报实力均不可和核心期刊相比,自由来稿的稿源不可能像核心期刊那样质优量多,因此加大自身组稿力度就是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必要途径,要做到:(1)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在以主办单位全部研究学科为基础的条件下,跟踪重点学科和重大课题,以他们为核心作者,向项目主持人和核心骨干人约稿,同时还可向具有相关专业和课题的校外人员约稿,以办出栏目的分量、影响力和延续性。(2)还可向本单位科研处发布的重点课题和校级基金主持人约稿。这些课题的研究人员也是教学与科研的骨干,他们研究的也是学术热点。(3)向有名望的、知名的学者专家重点约稿。稿件的约定一定不能遍地撒网。有的学报稿件约得不少,但质量并不高;有的稿件约来后,用也很尴尬,不用也很尴尬,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4)向编委约稿。编委应该是本学刊的策划人,肩护着协助本学报办刊的责任,因此编委更应该有义务向本刊提供稿源,而且要通过自身课题辐射到周围,影响合作伙伴,由此组织一批优秀稿
源,而且这种关系不是短暂的,应该发挥长期效应。(5)组稿还可在编辑部给出选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比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学科编辑就可围绕这个大事件来组自己学科的稿件,其中还可以分出许多小选题,可做的文章很多。(6)利用好审稿专家,并通过他们进行约稿。审稿专家本人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鉴赏力,在相关稿件、疑似稿件的判断上更具有权威性,他们既能帮助审稿,又是我们最好的固定作者,甚至可成为学报的组稿人,因他们在某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7)向有高质量学术水平的作者约稿。组稿必须突出文章的学术性,学术性是文章的生存之本,因此约稿时不能降低标准。另外职称高低不能绝对代表学术性的高低,高职称的人的文章未必就是高质量和精品文章,因此只要文章有学术性、有新意,不管职称高低,都可约稿。
五、追求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者化有两重含义:(1)编辑人员要以学者的条件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以学者身份出现;(2)指人们在学术道路上由外行变内行,由非学者变学者的过程。编辑学者化是对编辑人员自身素质发展所提出的一种目标要求。学报编辑做到了学者化,学报质量就会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得到保障。作为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编辑,应该提高自身的编辑素质,对自身提出高标准。编辑并不仅仅是给他人做嫁衣,仅仅停留在技术编辑、文字编辑的基础上,而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应该成为某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要能判断出文章的观点是否具有前沿性、是否是争论的焦点,而且能对论著的内容作深层次、创造性加工(包括使论点更突出,逻辑结构更严谨,论据更充分,论证更有力)。当然,编辑学者化也不是要求编辑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编辑应该是学者,应该集教学、科研、办刊为一体,以科研促教学,又以教学推动科研,并由此组到大量的优秀稿源,使刊物也更上一层楼。
六、设定目标读者
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读者范围小,这是由理工科院校的性质所决定了的。如何提高读者量,拓展读者群,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类学校应该如何将读者定位,定在什么层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办刊水平。有了固定的受众,学报才能深入发展,才能办成精品,才能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该以学校为大背景,首先设定一批既是文章的作者又是文章的读者的专家学者为目标读者。他们阅读书刊是为了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有关资料文献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因此他们对刊物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其次以本校和同类学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学生为基本读者。这类读者应该说是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主要受众,他们有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学校学报主要是为他们服务的。目标读者的设定,有益于学报特色化办刊,有了受众,学报才有生存的条件,才有发展的前景。
倘若我们都能做到以上几点,特色化办刊就能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