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2009-07-31李子蓉杨诗源张月荣蔡培君邱彪猛江玉洁
李子蓉 杨诗源 张月荣 蔡培君 邱彪猛 江玉洁
摘要:生活质量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变化着的。文章结合现阶段泉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能全面客观反映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的9个一级指标及23个二级指标,尝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症结。本文应用SPSS13.0软件对泉州市辖区近年来影响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进行比较评价,从而找出各年份之间的优势及差距,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 城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因子分析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用来反应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1]
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最早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他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指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2]对生活质量问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于1971年提出了追求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论点。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进一步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基本上是伴随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为此课题组依据泉州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构建评价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并收集2000-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2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是它应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数据的可得性[3]。为准确评估各年份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应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各具体指标的设置上,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反映个人所享受的生活福利为重点,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
(2)以客观指标为主,辅之以主观评价指标。
(3)指标涉及个人福利的全方位,即不仅涉及居民收支住房等基本生活指标,还应包括文化休闲、教育、服务设施、环境、安全等全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4)同一评价项目中指标间尽可能低相关,同时指标概念清楚,资料容易取得,便于长期监测。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的特点及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课题构建的相关指标体系如表1
3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
3.1数据处理
为了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差异以及正逆指标差异对因子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2001-2008年《泉州统计年鉴》关于构建指标体系所获取数据的基础上,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不失一般性,标准化方法采用:设Xi是第i个指标的原始指标值,ZXi为相应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数据[5],则
所有正指标标准化数据为: ZXi={Xi-Xi(min)}/{Xi(max)-Xi(min)}
所有逆指标标准化数据为: ZXi=1-{Xi(max)-Xi(min)}/{Xi-Xi(min)}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泉州市辖区2000-2007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获得碎石图(图1),由图可知,拐点出现在第四个主成分,于是选取前四个主成分。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指定旋转收敛最大迭代次数为25,旋转后前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4.148%,基本反映了所有指标的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旋转前获取的信息为66.279%,旋转后获取的信息为50.164%;第二主成分旋转前获取的信息为14.180%,旋转后获取的信息为24.208%。如表2
由SPSS13.0系统内部运行计算获得主成分f1、f2、f3、f4的得分值。以累计贡献率加权获得每一年份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50.164/94.148*f1+24.208/94.148*f2+11.374/94.148*f3+8.401/
94.148*f4
经计算结果表3:
3.2计算结果分析
从表2可知收入与支出类指标对泉州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的贡献在各因子中均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首位因素不再是物质生活条件[6],身体健康、社会功能等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由表3可知,2000-2007年各年因子得分的最大值是不同的,说明了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一定的动态性。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影响各年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为出租车数量(2000年)、社会福利院床位数(2001年)、医院床位数(2002年)、刑事案件数(2003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04年)、刑事案件数(2005年)、学生数(2006年)、教师数(2007年);从总体上看,2000年至今,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泉州市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综合得分有了极大的提高(图2)。
因子f1中出租汽车数量、公共图书馆藏书、绿化覆盖率所占的载荷比较大,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向通勤的方便程度、居住环境、文娱休闲等精神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子f2中社会福利院床数、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数所占的载荷比较大,说明了健康成为泉州市辖区居民关注的问题,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泉州市辖区居民正逐步迈向老年化社会。
因子f3中登记失业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刑事案件数所占的载荷比较大,反映了居民的就业率,社会治安与所居住的环境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子f4中学生数、刑事案件数、教师数所占的载荷比较大,反映了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素质的提高始终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结合问卷调查和对客观数据的统计(图3)发现,泉州市辖区的社会治安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课题组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影响泉州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1)社会环境。泉州地区“六合彩”赌风之盛不仅成为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更深深影响了本不富裕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六合彩”已成为诱发泉州地区抢劫、诈骗等犯罪的温床。
(2)交通方面。泉州市区交通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是当初粗线条城市规划的后遗症,由于前瞻性不够,加上泉州城市发展步伐快、车辆剧增,导致道路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另外,人们的交通意识淡薄及泉州市区各大汽车站周围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治安状况的制约因素。
(3)产业结构方面。泉州地处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以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由此产生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作案的成本很低,因此在促进泉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4)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加剧了贫困问题,恶化了贫困者的社会处境。已有权威专家预计:如果不平等程度增加1个百分点,贫困率将增加3.7个百分点。在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贫困者的相对剥夺感更为强烈,摆脱贫困的难度也更大,这样会对整个社会的治安构成严重的威胁。
4结论与讨论
生活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建立,则能较准确的找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但是由于早年的主观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本课题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据的计算完全依据客观数据。
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即一个正指标数据的下降,可能会被另外一个正指标数据的增长弥补,因此如何完全、准确的找出生活质量指数增长的原因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除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之外,定量分析过程完全依据从2001-2008《泉州统计年鉴》上获取的客观数据,所得结论能反映真实情况具有参考性和可比性。由于课题组数据获取难易程度的关系,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涵盖面广,但是各一级指标的支撑指标(二级指标)显得不足。
参考文献:
[1]郑士长.浙江市辖区居民生活质量实证分析[J].新西部,2008(8):71-72. [2]孙峰华,魏晓等.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1):67-73.
[3]薛兴华,王运泉.中国30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与分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113-117.
[4]泉州统计年鉴(2001-2008年).
[5]李正龙.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8(1):102-107.
[6]陈树林,黄鑫.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52-354.
(创新课题:泉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