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

2009-07-31陈友林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5期
关键词:虚拟企业风险识别系统

陈友林

摘要:虚拟企业作为新兴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管理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引用系统理论的状态空间法,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虚拟企业的风险状态进行分析,完成虚拟企业风险的识别。

关键词:虚拟企业;系统;状态空间法;变量组;风险识别

1引言

当前,知识经济、虚拟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必须具备的现代化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提高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作为一种能带来实现经营目标所需核心竞争力(如技术、资本、市场等)的企业所构成的动态联盟,能整合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群体的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并采用的新型企业经营模式。

2虚拟企业系统的特性分析

2.1企业系统的内涵

系统是系统控制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控制的对象。系统的状态由描述系统行为特征的变量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会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系统状态和演化进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组成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为的控制作用[1]。

企业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系统,其生存与发展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企业内部构成因素(如人力资源、资金、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制约。郭红卫(2001)认为系统性是事物的一种本质属性。企业就是一种由人参与的比较特别的人为事物,具备比较完备的系统特性[2]。蔡香梅(2002)从历史和不同的时期来观察企业的系统性问题,认为企业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系统形态,即机械系统形态、人--工系统形态、人类--自然系统形态,它们有一个演化、进化过程[3]。任凤玲、彭启山(2005)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企业系统形态演进与结构功能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计[4]。

2.2虚拟企业系统的内涵

虚拟企业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31年美国里海大学的一个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虚拟企业的构想,即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动态联盟,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虚拟企业作为一个动态的企业联盟,也具有企业系统的特征。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2001)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分形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对虚拟企业的成因、虚拟企业的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虚拟企业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实现模式[5]。沈江、徐曼、齐二石(2005), 在虚拟企业系统DLA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将四维空间向量投影到通用维的降阶方法,实现了制造型虚拟企业系统总体数据映射分析[6]。刘高勇、汪会玲(2008)针对虚拟企业业务过程动态组合的特点,在面向服务的框架体系下,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实现Web服务的动态组合与执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动态Web服务组合的虚拟企业系统集成模型[7]。

2.3基于管理角度的虚拟企业系统特征分析

从管理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系统进行分析,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3.1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的组建往往起因于特定的市场机遇。当出现新的市场机遇时,具有开发某种产品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和资源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组建一个契约式企业联盟,实现资源与利益的共享。但是,当共同的利益基础消失时,虚拟企业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虚拟企业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企业联盟。

2.3.2企业组织界限模糊。虚拟企业不在乎企业的外在形式而只重其实效,没有企业这个外壳的桎梏,不过问企业内部复杂的行政管理、人事、财务、生产等。虚拟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的有形的界限,由一些具有不同资源及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以各自的核心能力为节点联合组成临时网络。因此,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和众多的组织层次,企业界限趋于淡化和模糊[8]。

2.3.3资源共享。虚拟企业是以知识、项目、产品或机遇为核心,通过契约关系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成员企业只需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为虚拟企业贡献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就能够聚集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所有资源和能力,形成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互补的统一体,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2.3.4核心能力突出。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而形成的暂时联盟,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减少时间、降低费用和风险,提高生产和服务能力。

2.3.5避免或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企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技术水平、人力财力资源、产品质量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而虚拟企业的组建则有利于风险的分担与控制,它不仅能够依靠虚拟区域所组建的信息网络迅速了解到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遇,还拓宽了销售渠道,使各成员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从虚拟企业系统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虚拟企业遵循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虚拟企业总体风险在成员企业间重新分布,将生产经营总体风险分散到各个成员企业中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采用虚拟企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手段。然而,从整体来看,虚拟企业中的风险不会因此而不存在。事实上,各成员企业单独经营所面临的那些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有分散和减少的趋势。而且,同传统的企业相比,虚拟企业中的构建会增加许多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成员企业的合作与利益分配的机制问题、成员的协作问题、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等。因此,本文基于系统理论的状态空间法对虚拟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虚拟企业风险构成因素的识别。

3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

3.1状态空间法简述

状态空间法是系统理论中建立在状态变量描述基础上的对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状态变量是能完全描述系统运动的一组变量。如果系统的外输入为已知,那么由这组变量的现时值就能完全确定系统在未来各时刻的运动状态。通过状态变量描述能建立系统内部状态变量与外部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状态变量与输入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数学描述称为状态方程,而输出变量与状态变量和输入变量间的变换关系则由输出方程来描述。其状态空间描述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所示:

状态方程X(t)=A*x(t)+B*u(t), t≥t0(1)

输出方程y(t)=C*x(t)=D*u(t)(2)

其中,x为n维状态,u为p维输入,y为q维输出,t0为初始时刻。A、B、C、D为系统结构与参数所决定的矩阵,n×n的矩阵A为系统矩阵,n×p的矩阵B为输入矩阵,q×n的矩阵C为输出矩阵,q×p的矩阵D为传输矩阵[9]。

3.2虚拟企业的风险分类

虚拟企业在组建、运行、解散期间,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风险影响,而且由于内部合作成员个数的增加、合作成员选择的不确定性、合作过程中成员之间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不同,信息的不对称等都会引起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增加。陈一鸣(2003)认为虚拟企业中具有关系风险,并对之进行了讨论,对“提高协作企业之间的信任”这一规避虚拟企业中关系风险的关键手段作了较详细分析[10]。宋光兴、杨肖鸳、张玉青(2004)对虚拟企业中的各种合作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风险控制策略,并指出了风险分配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11]。王明舜,李耀臻(2004)从市场、能力、管理/协作、信息,投资五个方面对虚拟企业的风险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2]。易东波(2005)等把虚拟企业的风险分为战略与投资风险、管理与协作风险、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外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13]。

在参考和借鉴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虚拟企业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出于考虑风险的重要性原则,本文只是选取了虚拟企业可能存在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将风险因素的二级细化指标也进行了省略。

3.3状态空间法下虚拟企业风险的识别

根据上面描述的状态空间法以及上文对于虚拟企业风险的分类,虚拟企业系统的风险状态可以用四个变量组加以描述。一是输入变量组,二是状态变量组,三是时间变量组,四是输出变量组。四种变量中,除时间变量以外,其他三种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虚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风险是各种各样的,它们是虚拟企业风险的输入变量。其输入变量组表示为:输入 u= [u1,u2,u3,u4]T。虚拟企业的内部风险实际上是虚拟企业内外部风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虚拟企业系统状态的一种反映。它的一部分作用于虚拟企业系统的内部,反映虚拟企业系统的状态,可以表示为:状态 x=[x1,x2,x3,x4,x5,]T。同时,企业内部风险的另一部分作用于虚拟企业系统的外部环境,它是虚拟企业系统在输入一定与结构一定的条件下,虚拟企业系统产生的输出,其输出变量组可以表示为:输出 y=[y1,y2,…,yq]T

虚拟企业系统风险的出现在一定时期是第一种变量作用的结果,而在另一个时期则可能是第一种风险变量出现的原因。因此,虚拟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输入变量组,即考虑虚拟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外部风险的分析,虚拟企业系统可以提前对外部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预估,准备应对方案。二是状态变量组,是反映虚拟企业系统风险状态的内部影响因素,它是由于虚拟企业组建时的构成结构所决定。三是输出变量组,是虚拟企业系统内部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在虚拟企业内部组成结构与外部风险结合的条件下导致虚拟企业整体风险状态的表现。虚拟企业系统就这样不断在外部风险的作用下调整自身,努力适应变化;同时,为适应环境变化,虚拟企业系统也不断改变内部的变量,进而改变虚拟企业系统的结构或参数,从而不断产生不同于以前的输出,引起虚拟企业系统整体风险的不断改变。

4结束语

虚拟企业作为现代企业竞争过程中兴起的企业经营模式,其整体风险会随着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不断改变而波动。为了实现虚拟企业的良性运作与可能的长期合作,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们应该联合起来,通过合理的风险控制,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

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系统的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了系统理论的状态空间法对虚拟企业的风险状态进行分析,将虚拟企业的内生、外生风险变量联系起来,完成了虚拟企业风险的识别。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作者将进一步探究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并结合虚拟企业营运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郭红卫,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521-523.

[3]蔡香梅,企业系统形态理论与我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2,(11):28-30.

[4]任凤玲,彭启山.企业系统形态演进与结构功能关系分析[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5,13(2):56-60.

[5]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虚拟企业的系统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18-19.

[6]沈江,徐曼,齐二石.基于DLA的制造型虚拟企业系统设计与构建策略[J].机械设计.2005(6):13-16.

[7]刘高勇,汪会玲.基于动态Web服务组合的虚拟企业系统集成构建[J].信息技术. 2008(18):143-145.

[8]王志敏.虚拟企业的特点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7(18):86-87.

[9]顾幸生,刘漫丹,张凌波.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0]陈一鸣. 虚拟企业中的关系风险分析.经济师[J].2003(12): 167-168.

[11]宋光兴、杨肖鸳、张玉青.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软科学[J],2004,18(3):83-86.

[12]王明舜,李耀臻.虚拟企业的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4-57.

[13]易东波,邓丽明.虚拟企业的风险及其控制[J].企业经济.2005(11):103-104.

[14]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虚拟企业风险识别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虚拟企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分析
虚拟企业的耗散结构分析
中小型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