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2009-07-31谭天宇
谭天宇
摘要:虎头要塞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在虎头要塞战役中,日本关东军由于战争性质的非正义、战略态势的不利等原因遭到了伤亡惨重的失败,苏联红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关键词:苏联;日本;虎头要塞战役
中图分类号:K205;K26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77—04
虎头要塞是侵华日本关东军驱使中国劳工从1934年起用了六年时间建成的军事要塞。1945年8月9-26日,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各个战场的战事都已结束,只剩下虎头要塞的日军还在顽抗,虎头要塞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战役。
一、虎头要塞战役的历史背景
(一)虎头要塞的修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开始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不断加强殖民统治的同时,还企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把侵略矛头向南指向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向北指向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为实现其“北进”计划,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极力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中国东北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虎头要塞就是这些军事要塞中非常重要的一座。
虎头镇虽然规模不大,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虎头恰好位于乌苏里江流向苏联境内,呈倒u字形突出的舌状地带尖端。由于乌苏里江过于偏向大平原的东侧,换言之,即使得苏联境内的战略机要中枢,大部分集结在西霍德亚林山脉的支脉塔基达尼安山脉沿山麓呈带状的绿色平原上。萨里斯基军事区、西伯利亚铁路、伊曼市、伊曼铁桥等都位于距乌苏里江的国境线两公里以内。在虎头的丘陵上,那些军事设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虎头恰似正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部的匕首,又像直插苏联沿海州心脏部的长矛枪尖。”因此,日本关东军把虎头视为对苏联进攻的重要战略基地,决定在该地区修筑大规模的军事要塞工程。
1934年,日本关东军驱使中国劳工开始修筑虎头要塞。整个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以猛虎山阵地为主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呈钳形以南北两翼为护卫阵势,并以虎西山、虎啸山两阵地为依托,从背后支持猛虎山中心枢纽部,形成第二道防线。乌苏里江岸驻扎的日军江上舰队,构成江岸第一道屏障。
虎头要塞共有永备火力点二百余处,各工事由地面山路、沟壕与地下相连。地下工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约1.5米,有的分上、中、下三层。地上工事有各式火炮、高射炮、高射机枪阵地,还有列车炮与巨炮阵地。
1939年,虎头要塞工事基本完工,但连接各要塞的沙石警备公路网及兵营、军官宿舍等辅助性工程一直修建到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大批中国劳工被迫去修建虎头要塞,他们中有很多人被折磨致死或惨遭屠杀。
孙同修曾在虎头修地下要塞,据他说:“1941年在虎头小南山工地共有3500来名劳工,到秋天向回送时,和北山工地的劳工加一起,才有2 000多人。”王攸贵的一位乡亲告诉他:“我1938年在虎头红线台盖兵营、挖水沟,看见一个山崴子里有一大堆死人骨头。”
由此可见,虎头要塞是在中国劳工的血汗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二)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
1939年3月1日,依军令陆甲第8号令,关东军建立第4国境守备队,于14日在东安省虎林编成集结完毕,当日进入猛虎山阵地守备虎头要塞。日军虎头第4国境守备队建立初期,司令官为仓茂周藏少将。该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12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守备兵员为8000人。
1941年,关东军特别演习(以下简称“关特演”)期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的全盛期,其编制兵员及装备达于鼎盛。“关特演”时期,日本关东军设想的第一个对苏进攻战役,即是在乌苏里方面的进攻。基于这一战略构想,东正面边境中部的虎头要塞日军守备队兵力也迅速扩大。虎头要塞内所有的仓库都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1万多士兵三个月以上。各个要塞地区的兵营都满员。国境守备队兵力增至一个师团1.2万人,集结于四个地区进行严格的训练。虎头日本关东军国境守备队在火力配备方面也有明显的增强。日本军部于1941年10月,将40厘米大口径榴弹炮和24厘米列车炮秘密运抵虎头,装备虎头国境守备队。
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虎头要塞的坚固性、兵员配备及火力配备“远远胜过法、德两国相互在莱茵河国境修筑的马奇诺和杰克福利德两要塞”。日军将其吹嘘为永久要塞,是“东方马其诺防线”。他们甚至狂妄地宣称:当日苏爆发战争时,只要在虎头坚持三天,即可打赢日苏战争。
1944年6-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国华北、华中地区的抗日武装也进行了局部反攻。为了挽回败局,日本军部大规模地抽调关东军增援其他战场,致使日本关东军实力大为削弱。在这种形势下,驻扎在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部队人数和装备也不断被削减。1945年3月,驻扎虎头的日军第4国境守备队主力被编入口军第122师团,移防宁安;所余一部被改编为虎头临时国境守备队,继续留驻虎头要塞。1945年7月10日,依军令陆甲第106号编成令,以原日军第4国境守备队第3地区队主力为基干,组建日军第15国境守备队,总兵员为1400名,仅为原第4国境守备队全盛时期兵员数的1/7。
(三)虎头要塞战役前的苏联红军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而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仍在负隅顽抗。
在法西斯德国溃败之时,斯大林就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做出了欧洲结束军事行动三个月后就对日本开战的保证。随后,苏联积极准备时日进攻。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进行对日作战的准备,秘密地将兵力由西部向东部调动,重新进行部署。苏军还大量地增加了远东地区作战部队的数量,建立了物资和战斗技术装备的必要储备。
部署在虎头要塞对面的苏联军队是远东第1方面军,其司令员是苏联元帅麦列茨科夫。该方面军在滨海边疆区沿东北东部边界展开,其编成有红旗第1集团军(“红旗”是给予有光荣战斗历史的部队的荣誉称号),第5、25、35集团军,楚古耶夫卡战役集群(含两个师与两个筑垒地域),机械化第10军和第9航空集团军。
面对规模庞大的伪满洲国边境筑垒防线,苏军的计划是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全线正面炮火突击,并以坦克兵、步兵混编的先遣部队,对位于伪满洲国边境14个筑垒阵地和地下要塞群实施“闪电战”,以猛烈的火力打开突破口,为后续部队大举向纵深挺进扫清障碍。
二、虎头要塞战役的经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凌晨,乌苏里江一带下着滂沱大雨,苏边防部队首先袭击和占领了乌苏里江一带的日军哨所。集结于伊曼附近的苏军炮兵部队向盘踞虎头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轰击。
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35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一个筑垒守备队和所属两个坦克旅,共2万余兵力,在司令员扎赫瓦耶夫中将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对虎头要塞实施攻坚战。一路从虎林东南60公里的倒木沟、东林子一带强渡松阿察河,直捣虎林;另一路由虎头以北的小木河、阿布沁河对面横渡乌苏里江;一路由虎头西南的黄泥河、月牙一带直取虎头。苏军的炮击历经两个小时,使日军在虎头筑垒地域的交通运输、地面工事、通讯设施、铁路、车站、军营、哨所均遭到严重破坏。日军仓皇进入阵地和地下工事。因守备队长西胁武大佐去掖河开会,守备队由该队炮兵排长大木正大尉代为指挥。上午7时左右,苏军在火力掩护下乘铁舟于日军前沿阵地强行登陆,苏军的另一支部队攻入东江边码头,从黄泥河袭来的苏军迅速攻入虎啸山麓。下午1时,日军开始还击,双方战炮齐鸣,虎头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开战前被日军炫耀能摧毁整个伊曼城的庞然大物——40厘米大口径榴弹炮,尽管在发射时震得地动山摇,但射出的炮弹大多游离了目标。遭轰炸的伊曼铁路大桥毁坏并不严重,伊曼城区则安然无恙。大口径炮发射数发后,因苏军截断电源而变成一堆废铁。
8月10日,苏军击退日军的四次反攻,占领了江边码头和虎头镇,同时利用空中优势给日军以严厉打击。49架伊尔—4轰炸机和50架歼击机从伊曼机场腾空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日军虎头筑垒地域实施了两个小时的轮番轰炸和低空扫射,当即炸毁大炮两门,观测所两个,歼灭日军数十人。
8月12日,苏军除留两个步兵团和筑垒守备队继续歼敌外,主力部队向虎林进军。苏军在炮火掩护下,以几辆中型坦克开路,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第二次总攻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顽抗的日军组织夜袭队、敢死队袭击苏军,给苏军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8月13日,苏军与日军展开了西猛虎山阵地的争夺战。上午,苏军的一个连攻克了西猛虎山的大部分日军工事,在山顶上插上了苏军红旗,并通过地下隧洞的通风口、烟道和垂直升降井向地下工事浇灌汽油,投入炸药、手榴弹。日军预感末日来临。马上组织敢死队进行反扑,与苏军展开了反复争夺。翌日晨,苏军集中两个连的兵力击溃了山顶的日军。
8月14日,苏联境内的重炮和苏军前沿阵地的各种火炮一齐向日军的猛虎山主阵地开火。苏军炮兵连在菲利莫诺夫上尉的指挥下,摧毁了这个永备火力点。至此,日军的巨炮阵地、炮兵队总部彻底被歼灭。虎东山阵地日军残部也被迫撤出。
日军的猛虎山炮兵阵地虽被摧毁,但制高点仍被日军控制。这时,苏军汽车、装甲车很快从江边运来大量汽油和大型鼓风机,从地下工事的换气孔、烟囱等处向洞中倾泻汽油、鼓吹烟雾。龟缩在洞中的日军和开拓团避难者不少人窒息而死(汽油爆炸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少数戴防毒面具的士兵苟延残喘,死守在洞口。
8月15日,大木正等日本官兵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但他们认为是骗局,喝令关掉收音机,叫嚣要“全员玉碎”,绝不投降。8月17日,顽固到底的大木正下达了“全员玉碎”的命令,有140名伤员被炸死在洞中,从此再也未见到大木正的踪影。
8月18日,苏军向虎头日军下达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下午4时,苏军派被俘的虎头港务局长日本人森与一等五人到日军猛虎山主阵地劝降,日军守备队副官竟将森与一用军刀劈死。
8月19日,苏军见日军死不投降、坚持顽抗,便用卡秋莎炮和所有可投入作战的大炮向猛虎谷的炮塔进行无休止的炮击。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的守敌全部被歼。
8月24日,在要塞后方的虎啸山洞内还有70余名日军幸存者在继续顽抗。当他们发现苏军炮兵仍在严阵以待时,便将修复好的速射炮运抵平顶山缘,对苏军炮兵阵地连发三炮。苏军的炮弹随即向平顶山倾泻过来,日军预感末日来临,赶忙退缩到要塞里。
8月26日,苏军集中了30门大炮和1000余名士兵大举进攻虎啸山的日军阵地,最终以53名日军官兵被活捉而结束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终于在虎头落下,整整比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推迟了11天。日本守备队死亡1300多人,在此避难的日本开拓团员及其家属死亡700多人。在这场战役中也有493名苏军战士长眠于虎头山下。
三、日败苏胜的原因分析
虎头要塞被日本关东军夸耀为“北满第一永久要塞”、“可坚持六个月不怕围困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可是虎头要塞战役从1945年8月9日开始,到8月26日结束,仅仅17天,便以日本关东军守备队被全歼而告终。
(一)日本关东军战败的原因
日本关东军战败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关东军进行的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日本关东军罪行累累,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拿活人做细菌实验,迫害屠杀劳工……其罪行令人发指,早已民心丧尽。在虎头要塞战役前,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为苏联红军提供情报。例如,“小女孩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确认经过村落的将校的相貌及其官阶肩章,以此作为获得工钱的手段。村子里的修表匠,对送来许多钟表修理的守备队长显得十分热情周到,他们不厌其烦地逐项把委托人姓名、官阶、部队番号等记在收据上。依靠这些方法弄到的大量资料,都被送到白俄人开设的妓院(秘密的间谍联络机构)里。”
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参加虎头要塞战役的日本关东军士气也相当低落。一名炮兵炮击苏军阵地时的想法居然是:“苏军的诸君哟,我们再也不想打仗了,我们开炮是因为不想让你们吼叫的坦克夺去我们的性命。我们既不想夺走你们的性命,也不想涣散你们对敌的斗志。炮弹啊,可不要击中!”
从战略态势上来看,在日本关东军全面大溃败的情势下,想凭一两个坚固的军事要塞挽回颓势显然是枉费心机。虎头之战日苏双方投入兵力相差悬殊,日军守备队兵员是1400人,苏军先后投入的攻击部队兵员为2万人。日本关东军装备落后,步兵无自动火器,重型火炮仅能进行远距离作战,不能对近距离作战的苏军攻击部队构成威胁。虎头要塞五个筑垒阵地之间缺乏联系,易被苏军包围并各个击破。虎头要塞战役中,日军指挥也明显不当,坐守孤点又无后续部队增援,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总之,日本关东军的失败和虎头要塞的覆灭是必然的,再坚固的要塞工事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命运。
(二)苏联红军胜利的原因
与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惨重相比,苏联红军在虎头要塞战役中可以说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胜利,首要原因是苏联红军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苏联红军战士作战英勇顽强,尤其是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虎头要塞战役中,当日军向苏军炮兵连炮车掷手榴弹和炸药包时,上等兵共青团员萨马林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的连长菲利莫诺夫上尉,炮兵连战士柳比莫夫奋不顾身地堵住日军的射击孔壮烈牺牲。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承认,“在苏军中,共产党员站在部队前头,起着‘火车头的作用。”
第三,苏联红军的装备也远远优于日本关东军。苏联红军大炮、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经历过虎头要塞战役的日本士兵在回忆录中心有余悸地写道:“到处都是炮弹的爆炸声,划破天空的呼啸音不绝于耳。”日本关东军则在战役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责任编辑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