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论坛的网上教研室:教师专业成长的常青藤

2009-07-30苗逢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室研讨教研

苗逢春

●为什么论坛有利于构建网上教研室

跟其他网络通讯服务一样,论坛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空间距离开展交流,但以支持异步的多对多平等交流为主,区别于QQ、MSN的同步交流,不同于聊天室支持的一对一的私密交流,也有别于网络讲堂的单向讲座和综合在线课程大而全的信息服务。具体来说,论坛的如下技术特点和交流特色为开办网络教研室提供了基础。

1论坛空间的恒在性和共营性可满足网上教研群体心理互依的空间需要

“越是虚拟的交流,越需要一块物理的空间来安定飘忽的心灵”——任何群体能够维持长久的共同心理基础是参与者一定程度的心理认同或心灵归属,而几乎任何无形的心理归依都需要有形可视的器物或空间来物化或寄托,论坛就是这样的网上空间。之所以说论坛是公社,是因为论坛是一群“志同但道未必合”的人群在一段时间内混居的公共社区,这群人在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之前需要共同经营这片阶段性虚拟同居且时时心向往之的网络空间。这是论坛成为人民公社的心理原因。

2论坛交流的多对多和民主平等性有利于培育创新共用的教育研究预期

教育教学研究的特点是大量的人研究相同或趋同的内容、专题并达成相对一致的结果或方法,然后回到各自不同的空间中针对迥异的人群实践或验证这些结果或方法。最大范围的集体创新、最大程度的成果共享、最大程度的实践中的二次创新是教研的最高境界。这种大面积的创新共用也是传统的面对面教研方式最难实现或最昂贵的目标。而共营共享性是论坛成为人民公社的社会性原因,也定义了论坛教研的社会属性。

论坛交流从参与者和行为方式上看是典型的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从交流过程上看可以有权威、有主导的,可以是多中心、多走向并存的,更多是民主参与、平等交流、多点群构的。网下的专家在论坛里把自己打回社员的原形,而网下面对面研讨时羞于表达或口语拙讷的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更有价值的是一些在网下被淹没了才华的教师可以在网上大放异彩、为人识、被人赏。这种最大化了的多对多交流和相对民主平等的观点碰撞,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较大程度地培育集体理论创新、广域成果共享,并进而实现再造性或二次创造性的本地个性化应用,现实教研活动长期以来难以企及的预期在论坛理有望成为现实。

3讨论时间的延迟性和讨论进程的可逆性符合深度思考和合作研讨的教育研讨需要

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问题大多属于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要求在研讨或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包容多个视角,并尽可能穷尽地预测和提前应对各个方面的差异或特色,本质上截然不同于可以通过灵感一闪或短暂的即时摩擦即可解决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更不同于“只求短暂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网络情感诉求。论坛的非即时性看似是缺点,但即时通讯工具或聊天室的即时性决定了终端软件一关就瞬间“焚书坑儒”的特性,论坛专题内容存储空间的相对恒在性、研讨时间的延迟性、思想观点的可逆性却恰恰契合了教育教学研讨的领域需要:既允许老论友的逆向查询和思想反刍,也支持当事者的事后翻案或在“峰回路转”后“柳暗花明”;既允许新同道站在老论友的肩膀上登高远望,更鼓励研讨后生们将论坛前辈风流人物踩在脚下“指点江山”;既允许“多代研讨儒术”,更鼓励“隔代百家争鸣”。这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人民公社的技术附加。

借助论坛这种近乎免费的教师教研方式,所有参与教师都有可能经历“深度的理念搅拌”、“持久的理论进化”和“递进式的实践检验、反思改进和模式重构”,从而弥补“蝴蝶戏花式的专家讲座”和“雨过地皮湿的教研模式”的不足。

4论坛技术的针对性、简易性和包容性支持面向所有教师的随时随地随需的教研

论坛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公告板,只要能上网不论身处何地(也不论手边的电脑是否有即时通讯终端)就随地能获取信息,只要有问题就可以随时提问或寻求帮助;只要能打字就可参与讨论,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发表意见,只要思想有价值就有可能引起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研被教育行政部门集权并被部分精英教师垄断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教研模式。极低的技术门槛儿是论坛成为人民公社的技术原因——平民化的技术门槛儿进而消除了传统教研的身份门槛儿——“打教育土豪、分教研田地”是论坛对教研的体制贡献。

论坛技术不追求网站或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在功能上的大而全,但论坛同时支持一对一的短消息服务,也可以在固定论坛注册用户中组织QQ群或邮件列表,允许小部分人群针对特殊的教育教学专题或其他需要展开小范围、非公开的交流,支持社员之间“公社大会上相识、个人约会中发展”的交流模式。

用论坛开办网上教研室应抓住哪些关键

论坛的上述特点都只是潜力而不是自发实现的现实,论坛不是因特网的一切,更不能否认其他因特网交流方式的教研价值。论坛教研也不能取代面对面的教研,只有把论坛教研室置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并与其他网络技术综合运用;与面对面的教研互补,并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和持久有效的运营,才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1论坛设计开发:以人为本、以食为天

“教师不是教学机器,一切把教师当作教学机器的教研组织方式都注定难以持久。教师是“全人”,有多层次而丰富多彩的需要,网上教研室的栏目设置必须“以人为本”地分析教师的需要;“民以食为天”,论坛里的“食”是知识和思想、观点与方法,一般性的信息难以填饱论坛用户的胃口而且提供最新且大量的信息也不是论坛的优势。如果论坛的组织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有用且“解渴”的知识,社员很快会被饿跑;如果论坛不能聚集一批有恒久教研理想和不竭思想原创性的“思想食粮生产商”,论坛一旦青黄不接或出现思想饥荒,社员们背井离乡投奔他乡也在所难免。

在“以全人为本”的基础上,论坛必须确定自己针对的目标人群及其特殊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www.nrcce.com/nrcce—bbs)面对的人群从工作性质上看主要是教师和教研员,而教师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中对信息技术整合感兴趣的教师。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论坛设置了以下栏目。

面对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设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讨论区”。根据需要又细分为“理论研究”、“案例交流与讨论”、“考试与评价专题”以及“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专题”。

面向对信息技术整合感兴趣的其他学科教师设置了信息技术“‘整合讨论区”。根据教师的需要,设置了“‘整合理论专题研讨区”和“‘整合案例交

流与研讨”。

面对需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教师设置了“竞赛经验与作品展示区”,除交流各类竞赛经验、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外,还特设“机器人及其程序设计教学专题”。

面向负责学校技术支持的教师以及需要技术咨询的各类教师设置了“技术交流区”,包括学校“网络建设与管理技术交流”、各类教师的“软硬件技术交流与答疑”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题。

为了解决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缺乏资源应用创意的问题,设置了“资源交流区”。

为了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促进每个教师的个人成长,设置了“论文与教学随笔区”。除了通过“论文与教学随笔”让教师发表教学论文并希望杂志社编辑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文章外,还组织教师围绕“个人成长经历与教师专业发展”分享经验、展开讨论。有不少教师确实通过这个板块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成果。

针对需要各级各类课题资料、申请课题或分享课题成果的教科研人员设置了“课题项目管理交流区”。

论坛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坚持组织“每月专题”的阶段性集中研讨,反响和收效都不错。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通过论坛结识朋友、沟通感情,交流生活和工作感受,以及反映个人和各地的问题,论坛设置了“灌水区”,结果证明这个板块为了教师调整情绪、相互鼓励的有效空间。

2主题的发起及更新:以难点为纲、以观点为领

论坛划分了栏目后需要组织主题讨论。论坛的主题有两类:一类是论坛管理者或讨论组织者根据课程改革或教学发展主动发起的主题另一类是论坛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发起的主题。论坛管理者或讨论组织者在发起主题讨论时仍然要坚持从教师出发,以论坛用户日常教育教学面对的难点为“纲”,而不能以组织管理者狭隘的个人爱好出发——必要时。可以面向论坛用户征集主题,在征集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有价值的题目。主题讨论一旦发起,研讨的管理者应敏感地捕捉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引导讨论、深化研究,甚至及时总结成果。以难点为纲、以观点为领,提纲挈领则纲举目张。

3研讨的组织管理: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挥论坛支持民主交流、平等讨论的优势,只要社员的言论不逾越政治、法律、道德和伦理界限,就应该鼓励畅所欲言。但社员能力有高低、智力分多元、工作有勤懒,成功的论坛教研组织管理经验是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先富起来”。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富者多劳”——让有思想的教师承担更多的引辅助引导职责,甚至“劫富济贫”——地方教研室开办的论坛不妨发起论坛里师徒制合作教研模式。

4论坛的研讨风暴:集体攻关和集中对话

基于论坛的教研室除了维持长期持续的日常研讨外,也适合组织集体攻关,即组织一部分对某个专题感兴趣的积极用户,围绕某一级是难点又是重点的问题,如“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等,以阶段性的目标为引导,在一段时间集中搜集资料、深度思考建构、密集“碰面”讨论,并尽可能在设定的期限内整理出成果甚至发表出版。如果组织得当,这种大干快上式的集中攻关不但可以让突击队员收益,也可以在论坛里形成季节性的研讨风暴。

有条件的论坛教研室也可以组织“专家论坛见面会”:即邀请本领域的专家与论坛用户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对话。为了提高参与度,必须提前预告参与者。我曾经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一个网站组织过课标组专家与教师的对话、教材编写者与教材使用者的对话,从参与广度、话题深度以及影响深远度等方面分析,此类活动很值得推广和坚持。

5论坛教研室的长远预期:坛内开花坛外香;坛内瓜熟蒂落,坛外满园春色

人民公社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基于论坛的人民公社在论坛讨论后更鼓励:各回各行、各显所能。为了充分发挥论坛的教研潜力,发起论坛研讨的专家和组织者必须是无私的一方面,要勇于接收教师们“坛内开花坛外香”,即教师在论坛里成长发展,在论坛外发表成果,自己开坛另立门户,甚至“红杏出墙”到别的坛里大红大紫;另一方面,论坛不是讲坛,论坛耕耘的目的绝不限于在坛内瓜熟蒂落,而是为了论坛内的名人成为讲坛上的名师,讲坛上的名师培育讲坛下的满园春色。让教师们“在论坛内明道优术、回讲坛上启智育人”是论坛教研追求的最高也是终极境界。

信息技术更新的周期大约为一年半,作为一个已经存活和发展七八年而仍未出现明显衰落迹象的技术服务模式,论坛已经无愧于常青藤的称号了。但论坛绝非是一劳永逸的网络教研室,大多数的论坛教研室都会在某个阶段遭遇管理者倦怠、研讨高原期或出现思想瓶颈等起伏和波动。所以,即使是最成功的论坛教研室也是呈曲线形波浪式发展的。任何期望论坛一路高歌猛进的预期都是幼稚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一个好的论坛发展五六年后,即便是关闭衰亡了,或许还可以留下一个人民公社式的教研模式,其“遗址”或许会成为一个教研博物馆或教研室的图书馆。我不想对其他通讯方式妄加评论,但隐隐感觉聊天室若干年后在参与聊天者的记忆里留下的或许是一盘盘聚会或聊天的录像带;即时通讯工具若干年后留给主人的是一本删删填填、涂涂改改的通讯簿和或连贯或断续的通话记录。

猜你喜欢

教研室研讨教研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走进大山里》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