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改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2009-07-30曾玉生

江西教育C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手段多媒体

曾玉生

一、“放”得过分,远离教学目标。新教材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性探究,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其中它还包括口语训练、作文训练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口语训练或写作训练。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教材的理念,但细细探究一下,他们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问其缘由,说是学生已在课前预习了,结果在课后抽测中很不尽如人意,殊不知语文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略最基本的一条,那就是知识的积累,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因此我们应该谨防极端的教改路线。不重视字、词、句积累教学,会导致学生语感差,使学生创新造句甚至模仿造句低能,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阁楼。

二、问题的探究,不是注重学生问题的生成,而是教师的预设。新教材的理念强调“一些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尤其是探究。但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基本根据教师需要而不是学生需要设计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也毋需提出问题的现象。虽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但那些问题不是学生发现了提出来的,更不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而设计的,而是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安排的。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还是在为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只不过是由被动的“听”变成被动的“答”,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的权利。

三、大量用“电”教学,但不一定是出于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运用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于是很多教师想方设法使用带“电”的教学手段。这虽然值得肯定,但如果认为电教手段运用得越多越好,那无疑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其一,会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领悟、延伸等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以达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之境界。但一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多,就有可能失去了形象的思维训练,也就会削弱了语言的弹性和张力,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原著,而不能只满足于看由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这个道理。

其二,会分散注意力。学生上课多好奇心,但一旦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过多,学生好奇心转移到屏幕上,那么其注意力就不能专注于文章之中。有时语文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课件,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时弄巧成拙,事倍功半。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四、把课堂当作大拼盘。语文教学应该讲究整体性,应该围绕一个中心、一个重点去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合作探究。可是在新教材实验中,很多教师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而片面运用一些“花边”来装饰,如我听的《散步》一课,教师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之后,就开始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派四位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第二组派七八位学生到外面去排练节目:第三组选出五六位学生做评委:第四组坐在座位上毫无目的地看书、听音乐。场面固然壮观,但这样撇下大部分学生去搞一些无关痛痒的“花边”,究其教学成效,我很是担心。如果一堂语文课,要读书、要思考、要表演、要画画、要听唱、要组答,甚至还要写作,如同漫天撤花,落下的只能是一地鸡毛。

猜你喜欢

新教材手段多媒体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