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7-30王彬
王 彬
所谓制度化管理,就是指行业内部治理中强调依据制度法规管理,使行为个体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制度化管理是目前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早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上至国家政策法规,下至村规民约、家庭公约都是一种制度。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已得到证实,它能使行业内部得到最优化趋向的分工配置,能维系行业的工作秩序,能体现个体工作的合理性并使工作得到保障。
制度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在强调其功能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制度的建立要有度,要以人为本。建立制度是为了管理人。从这点出发,无论对于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建立制度时都要思考一个“度”的问题。很多单位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凡事有度,然而度的标准又难以把握,过与不及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及会让制度显得粗糙、漏洞百出,一旦不能实施它就不能成其为制度;过又显得呆板,缺乏活力,首先加大被管理者的压力,主观能动的人被紧紧捆绑在制度的条条款款里面,个性得不到张扬。正如瑞士钟表匠塔·布克所说:“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这一说法已被考古工作者予以证实。我们应该相信,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水平,过于严格的地方是很难创造出优秀的东西来的。同时过于精细化的管理会给管理者增加难以承受的工作量,随之会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因此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度的问题,要以人为本,内容全而不死,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才是科学合理的制度。
第二,制度化管理要体现公平性。制度建立了就要付诸实践,真正作用于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制度是人建立的,又反作用于人,这里不能忽视制度化管理的公平性。能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普遍的认同心理,是制度执行的最佳效果。制度化管理如何体现公平性是制度执行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单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平和无歧视。例如: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是管理者先拟定,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后才予以实施的,因此它对事不对人,对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功能。然而现实不尽如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制度的执行者可能对领导要宽一些,对其他人严一些;对平时表现好的人宽一些;对抵触多的人严一些。这样,制度化管理就会失去公平性,从而影响到制度的效果。这需要单位上下一致,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都要真正体现公平,体现行业本身的需要,如果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制度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制度化管理应具有修正性。事物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制度化管理也服从这一规律,同样具有修正性。制度建立之时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制定者的认知水平的,在一定时期内有它的合理性,随着事物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修正,使之与现实相适应。制度化管理的修正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内容上的修正,如果制度在内容上出现与现实不适应,就要妨碍制度的实施,必须进行修正,要继承和发展科学合理的部分,修改或直接摈弃不合理的。另外还要有目的地补充和完善。二是执行监督上的修正,如在制度化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反应迟钝、执行不力时,制度的功能就会减弱,这也要进行修正,从执行机构到执行个人都要及时调整。总之,要让制度化管理富有活力,防止制度僵化。
第四,制度化管理重在过程管理。制度的功能只有执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有制度就要执行,不执行等于无制度。因此,制度化管理重在制度执行过程的管理。不谦虚地说,现在很多单位和集体在建立制度时表现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在执行初期也有板有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有的甚至被遗忘,有始无终。所以,再好的制度不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句空话,领导要在“抓落实”上下工夫,执行者要积极主动,按制度的要求认真领会执行,并加以完善。领导阶层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将制度的外在形式转化为一种内在素质,成为自觉行动,将其辐射到所有员工。在执行制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并作好妥善处理,为制度的修正提供原始依据。
总之,制度代表一种形象、一种文化,它有着生动的内在思想,制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主流,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到修正完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都关系到制度的整体功能,我们要让制度富有生命力,让制度与人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