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信息控制论三向交流教学模式的实践
2009-07-30顾昌盛
顾昌盛
传播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传播理论所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用机器进行的大众传播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过程和规律。
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种类很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1)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确定为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传播媒介,以受传播者为终结者的单向直线传播过程。(2)控制论模式。控制论模式的核心是在传递过程中建立反馈系统,即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传播给受传者,而且要把受传者的反应通过某种途径予以接收,以便对传播过程进行控制。
日本教育专家坂亢昂从信息传播的控制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三向交流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课堂教学中只有达到三向交流,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对这一模式图,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①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②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实际的信息传播,即通过各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并提出学习要求。
③各种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接受教师提示的信息。
④学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理解,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即对信息进行处理。
⑤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作出反应。
⑥⑦教师接受学生的各种反应,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自己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⑧根据评价结果对信息进行再处理,同时确认和订正错误,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
由图1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由施加作用、观察诊断、评价反馈三个环节组成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掌握、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对自然科学教育有一定帮助。
学校的本质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其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就如“一日三餐”。如果“三餐”质量不高,只靠补课和大量作业这些“点心”和“零食”,就会导致“进食”紊乱,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对信息控制论三向交流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钻研课标,分析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
钻研课标就能占领教学的制高点;分析教材有助于教师统筹安排知识点,吃透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初中自然科学化学部分,通过钻研课标、分析教材,就可确定如下目标:
1让学生明白学习哪些内容。如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几种常见元素和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和计算的基本技能等。
2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3培养创新精神,会初步运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铺平道路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摸清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性各异、思维活跃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生活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要求,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情感爱好,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实际。作为班主任和自然科学教师,笔者采用个别与一般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1在个别方面,笔者通过个别谈话、开座谈会等方法,调查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做到心中有底(特别在兴趣方面)。
2在一般认识上,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如下:
(1)你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
(2)你以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医生、自然科学家、军人、工程师……)
(3)你是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听课,平时看书,做一些小观察、小实验……)
(4)你认为教师怎样教学对你学习自然科学最有帮助?
(5)每次做自然科学作业时,你是怎样安排的?(先看书再做,先做再看书,不看书就做)
开展这样的调查,既拉近笔者与学生的距离,又为有的放矢开展课堂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转化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全体学生去学。信息传播控制论的三向交流教学模式告诉我们,课堂是一个可控的过程,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信息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通过注意排除各种干扰信息,教学工程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佳效果能够得以实现。
1创造疑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在强烈求知心理的支配下,开展学习活动。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状态下学习。笔者在上“热传导”这一课时,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鱼能不能在沸腾的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然后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拿一支大试管,内盛水,放入金鱼一条,接着用酒精灯在水的上部加热,开始时试管底部游动的金鱼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继续在试管上部加热至沸腾,仍见小金鱼安然无恙地在试管底部游来游去。学生看到此情景感到奇怪甚至怀疑,并想亲自做一做。然后,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看书,再一起分析得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一结论,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艺术讲究绚丽多姿,最忌千篇一律,同样,创设疑境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发掘。
2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频繁的对比中,增强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对比中认识事物具有深刻性、敏捷性与持久性。开展多种多样的对比教学,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串联、并联电路”后,把串联、并联电路的规律进行了归纳对照;在教学“导热性”时,对铜棒和铁棒的导热性进行了对比;在教学“灯泡的亮度由其实际功率决定的”时,通过做实验对灯泡的亮度进行了对比。这些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准确掌握学生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在教学过程(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后,常会伴随着特殊的表情或动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这些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如学生听课时伸长脖子、眉开眼笑、侧耳静听,说明学生注意听讲或听懂了,若学生听课时皱起眉头,则表明没有听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的学生上课时虽然安静,但眼睛总是凝视着某一点,这多半是思想开小差。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有学生坦然地望着教师笑,这说明他对回答问题有把握,如有学生故意回避老师的目光,那就可能是他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判断学生的各种反应,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失,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整,保证课堂教学高质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