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
2009-07-30王亚南
摘要: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教育观念。从纽曼到洪堡,再到弗莱克斯纳、范海斯、博克等,大学的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国际交往等大学理念。大学理念有共性、个性、时代性与前瞻性、社会性与本土性等特征,具有导向、调节与激励、造就大学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等功能。大学理念关系到大学的兴衰存亡,当前建构大学新理念可以从正确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大学的综合功能观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学理念;威斯康星思想;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1-4608(2009)03-0097-09收稿日期:2008-02-12
作者简介:王亚南,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210003
21世纪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带开始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带,大学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质的转变。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大学的危机”,包括质量危机、经费危机、道德危机、自治危机、大师危机、大学理念危机……而大学理念危机是真正的深层次危机,它关系到大学的兴衰存亡。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
一、大学理念的内涵
大学是一个具有多项社会功能和组织目标、倡导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广义的大学是指所有从事高等教育的高校,狭义的大学是指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科型大学等。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而关于大学理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学者王英杰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之间关系的规定以及内部管理及运转的哲学基础。眭依凡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关于大学世界的基本观念,它包括人们对大学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这样一些大学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即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身的理性认识,它是大学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它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无理念,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是试图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等等。简言之,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教育观念。其中理性认识是对大学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看法,主要是有关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的含义、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使命、大学的职能等,是对大学的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理想追求主要是有关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信念、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目标、大学的责任、大学的变革与走向等,是对大学发展的构想、追求和展望;教育观念主要是有关大学需要坚持什么、大学应该把握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教育改革观、大学教育发展观、大学教育价值观、大学教育质量观、大学教育效益观等,是大学教育变革、发展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或理论基础。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认识论基础。
大学理念反映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中思想精华的积累和提炼,是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大学理念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具有前瞻性与超前意识;大学理念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同办学历史、传承观念、学术风格、学科门类、学生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理念是一种哲学观点,可以使教育者睿智、明辨,也是阐述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17世纪以后,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求,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19世纪经典的大学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纽曼的大学理念
19世纪中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的发祥地的英国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然而有着悠久的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大学,却无力回应和满足工业发展对大量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果导致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如1828年和1829年创办的伦敦大学学院和英王学院,两所学校后来合并为伦敦大学,到1851年全英国附属伦敦大学的普通学院有29所、医学院60所,这些大学和学院除开设古典学科外,还开设一些实用学科,如工程学、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办学取向和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回应和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倾向,并且英国议会于19世纪50年代对牛津、剑桥大学进行了改革,促使他们向不信奉国教者和新兴资产阶级开放。这一些变革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这种背景下,担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的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于1852年出版了《大学的理念》,在大学产生几百年之后,他对大学理念作了第一次比较系统性的概括总结。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传授学问,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等。他强调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的技术知识,而应提供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
他提出的“大学是传授普通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的大学理念,直至今天仍然是留给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遗产。其不仅影响着英国后来的大学发展模式,而且对德国、美国等各国大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洪堡的大学理念
18世纪末叶以后德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远逊于英、法,但大学改革较之两国成功得多,直接原因是德国思想家的大学理念走在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前头。德国理性主义和新人文主义在大学教育领域汇流而击荡出的思想浪花使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YonHumboldt,1767~1835)等人首先摆脱中世纪的学术传统,标举大学的新理念。
洪堡在1809—1810年担任教育大臣期间,提出“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学术自由,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统一性,学与术分家”的大学理念,以此所构建的大学赢得了世界大学模式的荣誉。
他倡导大学的独立性原则,大学师生具有学术和教学的自由;教学与学术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学问”,而不是“传授”知识。“大学应使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大学应“惟
科学是重”。大学的意义在于“在中学和步人生活之间,在聚集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用于科学地思考”。洪堡认为,“学与术应分家”,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研究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他认为“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由他倡导创办的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学术自治,追求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统一,使得科学研究职能在大学中得以确立。这种以科研为导向的办学观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洪堡等人的大学理念促使德国率先建立起一个现代大学体系,对19世纪德国所取得的巨大科技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也使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柏林大学的影响波及全球。这种大学模式在许多国家生根发芽,现在闻名于世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是受着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洪堡所推动的大学教育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德国和世界大学的面貌,他的大学理念至今仍是人们认识大学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仍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基础。
3、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在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描述的“现代大学理念”中获得系统性的阐述。弗莱克斯(Abraham Flexner,1866—1959)是美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者,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而闻名。他在出版的《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一书中,系统性的阐扬了他心目中的大学。他开宗明义就标举出现代大学的理念:大学是有意识地献身学术、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机构。大学的存在,不仅表明人类的历史值得保存,也表明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文化。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俗而流。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社会的清明与理性。大学应该成为科学家、思想家的家园和绿荫,使他们免于俗务的纷扰,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物理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现象,去研究各种与之关联的事务。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东西。弗莱克斯肯定“研究”对大学之重要,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大功能之一,同时他没有轻视大学之“教学”功能。他说成功的研究中心都不能代替大学。在他心目中,大学之目的不止在发展知识,研究学术,同时也在培育人才。美国大学兼容了英、德二者的大学理念,一方面继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一方面也承继了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出现了美国大学的研究院与大学本科的二重结构,这个设计也已成为今日世界各国大学的模式。
虽然弗莱克斯纳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缺少关注和敏感,但他在美国首次将高层次的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4、威斯康星思想
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1857—1918)极力倡导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在担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将其付诸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海斯认为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的任务应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专长的公民;发展知识;把知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1912)。1952年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指出“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为此范海斯确立了大学必须为社会或社区服务的理念,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他认为大学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所以以直接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将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这3项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关系异常密切,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取向。
在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下,斯坦福大学创办的“硅谷”,成为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世界杰作。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也跨过大洋传播到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大学理念。在“硅谷”效应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仿效,依托大学,建立相应的科学园区。美国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成功经验,使大学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学也越来越为整个社会所关注,从而确立了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5、哈佛校长博克的大学理念
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1971—1991)德里克·博克(Derek Bok,1930一)是西方大学理念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代表性人物,是一位具有独到观点和深邃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他于1982年出版的专著《走出象牙塔: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是西方论述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服务与引领社会责任)的经典之作,它进一步明确地表述了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西方的大学长期处于“象牙塔”内,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贵族气息,高居于社会顶层,一直以来成为远离世俗社会的一座城堡和圣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美国大学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之后,大学日益面临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又面临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矛盾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博克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大学不能仅仅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组织和社会的装饰物,而应该为整个社会前进指明方向,做社会的航灯。于是他强烈呼吁现代大学应走出象牙塔,超越象牙塔,为社会服务,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行,确立了大学引导社会发展的理念。同时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进程中,又要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学术价值,坚持大学应有的高品位。博克的大学理念在当代美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时期美国大学的转向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当代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大学理念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大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酝酿、整合,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三个理念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接受,形成了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优先行动框架》中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
具体而言,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整个体制以及每一所高校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社会期望的符合程度。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与地位、其教学与研究的职能和后续服务,以及它在广义上与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及公共资助的关系和与其它级别和形式的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这需要有伦理标
准、政治公正和批判能力,同时需要在实现社会目标与满足社会需求,包括尊重文化与保护环境这一长期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并更紧密地与就业相结合。即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适应、切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长期目标和需求,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又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充分就业和以后的学习、生活等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学校作为终身教育的传承、创造基地,又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走教学、科研、服务等相结合的道路。
其二,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还包括国际交往工作:知识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流动、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除了自我评估外,由专家尤其是有国际经验的专家进行外部审查,非常重要。应建立独立的国家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从加强研究、国际合作、质量评估及教育大体系中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等方面着手,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它要求既要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可比的质量标准,同时也对学校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以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建立全面的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
其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或趋势,即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往的理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的新理念之一。
上述不同的大学理念均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从中世纪大学的发端,从纽曼到洪堡,再到美国的弗莱克斯纳、范海斯、博克等,大学的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大学理念从最初仅着眼于注重礼乐和培养绅士的“博雅”教育;发展到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理念;随着大学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又出现了“服务社会”及“引领社会”的大学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交往”的理念又被提出。大学从功能上经过了教学功能、教学-科研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交往功能几个阶段,从大学的类别上讲,也有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从学科类型上也相应有单科型专门学院、多科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等。大学是从事社会高级智力活动的有机组织体系,从历史上看,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是其原生功能,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是在时代前进中逐步派生出来的功能。功能的扩展给大学理念注入了新的根本的活力。
大学理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传统文化是大学理念形成的基础,科学的进步是大学理念不竭的源泉,时代的前进是造就大学理念的根本。历史的演进,不仅改变大学,也改变大学教育家和管理家的大学理念。大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理念的创新史。
三、大学理念的特征
1、共性特征。由于大学共同承担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所以大学理念是有共性的,即有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一套核心观念体系,这些核心观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大学理念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大学的开放性,通过相互切磋、相互交流,让知识有了更新的力量,让大学成为活泼的、极具生命力的、可以绵延不息的江河;学术的独立和自由,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发展和丰富的摇篮;大学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大学应该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2、个性特征。不同的大学在其发展中受其自身传统的影响,它从历史积淀和校风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又得益于校长匠心独具的教育思想和管理创新,因此会形成不同的院校特色和不同的办学理念。比如从学校类型来看,有的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校是教学型大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有的学校以理工科见长、有的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有的学校则有很强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由于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历史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所大学的理念有其个性特征,而个性和特色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优势之所在。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正是由于大学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大学风格、大学精神在一起相映成辉,才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
3、时代性与前瞻性特征。大学理念具有历史延续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完善,不同的时代赋予大学理念不同的内涵,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教育观念,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它引导大学发展的航向。
4、社会性与本土性特征。如上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职能在增加,由育人、到科研、到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等,而相应的大学理念也不断产生,如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等等。除此以外,大学理念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学的理念就是其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精神最集中的表达。大学理念属于价值观范畴,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各国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必然使各国和各民族对大学理念形成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特色不同的大学理念。
四、大学理念的功能
1、导向功能。大学理念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指导大学的发展思路,判断价值的走向以及贴近现实的目标,制约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管理的取向等,在某种意义上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一所大学长期的文化积淀,反映一所大学的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办学追求。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待、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实际上看,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支配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并体现高等教育规律的观念体
系,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结果。
2、调节与激励功能。大学理念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大学观,可以成为衡量大学教育实践的标尺,从而有助于人们发现实践的偏差、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大学教育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大学理念推动着大学运作,包含着人们对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构想与追求,时刻鞭策着、激励着、引导着人们的大学实践活动。
3、塑造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高度概括的集合,是大学的核心部分。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对外它是大学整体的、统一的象征,它代表了大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品格特征,是一种魅力,是一面旗帜;对内它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凝聚力,在这种精神激励整合下,使大学的所有成员致力于共同目标的奋斗,并集合各种力量,实现其价值观,塑造优秀文化,使大学充满活力,符合时代要求。
4、引领社会发展。
通过精神的引领、思想的引导、人才的输送、科学技术的传播、规则的示范、决策的参与、文明的联结、文化的融合、价值的选择、批判精神的弘扬、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文化的创新等,从更高的层次上引导、规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五、构建新时期大学理念
如前所述,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教育观念。大学理念从纽曼到洪堡,到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威斯康星思想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大学理念等,大学的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国际交往等大学理念,大学从功能上经过了教学功能、教学-科学研究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教学-科研-服务与引领社会功能、教学-科研-服务与引领社会-交往功能几个阶段,从大学类别上也有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理念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都对大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理念关系到大学的兴衰存亡。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而且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又是高等教育的世纪,当前中国又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现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对高等学校来说,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已有的大学传统,建构新时期的大学理念,以此来引导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并促进与引领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建构大学新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定位、办出特色
首先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正确而合理地定位(包括服务区域、学科性质、办学类型与层次、特色、发展目标等定位),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这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找准定位,求得发展,这是每一个大学校长不能不高度正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即大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定位、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各因素在学校中的定位。在给自己大学定位时,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学校的要求。必须了解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状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要与此相适应。每一所大学都处在某一区域,学校定位时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状况和需求。2)要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3)要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展其所长。
其次办出特色。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且得到公认。办学特色可以从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目标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不同层面着手。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大学也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所高校要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就要正确定位,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各种优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办出水平,以显示办学特色,并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以特色求质量和效益。这是大学校长在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树立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不损害资源环境的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综合发展,其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又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主要包括:1)大学教育的发展,要与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相协调并不断优化结构,共同发展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所谓瞻前,是指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具有远见和前瞻性,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所谓顾后,是指发展应功在当代、利及后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给后代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充裕资源和充分空间。2)大学教育的发展,应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尽可能地能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3)大学教育的发展,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蕴的精神财富,并注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专业的不断调整与改造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要重视大学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生源、经费、学科、专业、设备、物理环境等)的保护和使用,用开放、开阔的战略眼光来规划、发展学校。尤其要克服办学功利化与大而全等倾向,强调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坚持大学的综合功能观
树立大学综合功能(教学、研究、服务与引领、交往功能)观,即从只重大学的教学功能或只重大学的教学、科研功能,转变为重视发挥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并引领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综合功能。
教学育人:即以人为本,创造一切条件,依靠学术造诣深的学者、专家及广大教师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活跃于信息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善于终身学习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基础宽、素质高、有特长、适应
广,使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学术研究:即创设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学术自由与独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加强学科建设,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并重;以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服务社会:即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各种类型专门人才,利用大学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解决经济生产部门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产品更新、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决策咨询;通过人才培训为最广泛的人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推广,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发挥作用;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引领社会发展:即着眼未来,通过培养杰出的人才、取得创造性的学术成果、运用自己拥有的思想、知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着眼未来的批判精神,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
国际交往:即自觉地发挥文化和文明“交往”的功能,建立不同国家(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育、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援助计划,进一步推动学者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加强为人类文化的交往、沟通与合作,与各行各业的海内外朋友团结互助,共创未来,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且带来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进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尤其需强调的是,不同的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定位,有所侧重地实施其大学的功能。大学理念无法一统,也不必硬通,各个大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类型性质,发展出自己独家的大学理念和评价标准。
应该看到,经济日益全球化、人才和人力跨国界的流动和配置,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一系列新课题。走出去,面向世界,迎接挑战,创新发展,这是现代大学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高等教育有责任把经济全球化提出的各种问题纳入教学、研究和开发的视野之中,在迎接挑战中开拓进取,在抓住机遇中创新发展,化解风险,为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社会,现代大学发生着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的最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大学将不仅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是知识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的知识产业,并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以及国际文化融合的桥梁。
现代大学理念倡导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注重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大学的使命感和道德功能。它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这就是大学理念的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蒋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