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和基本原则

2009-07-30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调适治理原则

李 斌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本身是利弊兼备,喜忧参半的。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的参与危机问题,就必须对其实施必要的治理与调适。科学设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软件”,抓制度环境建设;一手抓“硬件”,抓网络平台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保障合法参与相结合,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文化整合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保证。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治理;调适;路径;原则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4-0022-05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提高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利益表达和利益聚集、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优化政治监督的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它必将极大地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正如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非理性参与和非法参与的扩大,对政治认同危机,直接民主的失度,导致“参与爆炸”,使政治参与陷入无政府主义等一系列参与危机。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的参与危机问题,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显然,要有效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危机问题,就必须对其实施必要的治理与调适。

“治理”意味着管理、控制、操作。它特别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护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显然,“治理”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调适”意味着调整、调节和引导。前者更加强调刚性,具有不容逾越法定性;后者则更加注重柔性,更加强调疏通与疏导。“治理”与“调适”、“刚性”与“柔性”的辩证统一是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网络政治参与实施有效的治理与调适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是保证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促进政治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政治文明、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与传统的民主形式相比,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治理与调适对象的特殊性。二是治理与调适内容的丰富性。三是治理与调适手段的技术性。四是治理与调适方法的多样性。五是治理与调适依据的滞后性。显然,对网络政参与实施有效的治理与调适必须充分认识其自身的特点,积极汲取现实社会中对政治参与行为实施治理的有效方法,还要不断探索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网络参与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推

进路径,进而实现有效的治理与调适。

一、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这就需要我们科学设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规划和调控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及步骤。从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看,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设计主要涉及“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大的政治生态系统,以及相应的制度环境;“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总体来说,就是要营造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政治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系统通畅的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平台。

构建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就是要遵循网络政治发展的独特规律,充分认识网络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政治生态环境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基础性(物质性)的生态环境,即在生产力发展状况之上形成的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物质基础。同时,人们争取实现自身利益决不能缺少一定的政治制度保障,因此,在一定经济制度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的组织、公共政策制定等因素构成了一定的政治生态环境。

网络时代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信息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也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如果说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封闭和集中的话,那么,网络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开放与发散,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流,如何既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能兼收并蓄,实现和而不同的辩证统一,则是构建和谐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其中,相关的政治制度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设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首先要解决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及制度制定问题。用政策和制度去规范和调节政治信息的流动,去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包容其他信息的存在。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来说,实质上是一种“输入”与“输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民众通过网络不断地向政府输入自己的利益诉求,期望得到政府的采纳和重视;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地向民众输出政策、法令、措施和要求等,以保证公共利益得以实现。这种相互的交流和互动都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表现形式。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呈现良性互动的正向关系时,两者的关系就达到了和谐与促进,政府输出的政策符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民意、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民众就会经常、及时地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向政府输出他们的愿望和建议。反之,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呈现互逆的负向关系时,可能造成政府输出的越多,民众理解和接受的越少,甚至拒绝接受;或者民众向政府输入的很多,而政府却不予理睬。那么,就可能造成政治冷漠或对立情绪,就有可能在网上出现哀争心理,其表征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最终可能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化,这是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从制度入手,坚持开放与有序的理念,摒弃封闭与强制的做法,是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最佳选择。应当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体制的配套性差,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当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上时,往往停留在表面和一般化的层面上。所以我们要将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内容用制度化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建立符合网络政治参与发展需要的政治参与体制,同时对原有的参与制度提供一些配套措施,使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在制度的保障和规范下得以实现,从而避免网络政治参与的随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化。

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硬件”基础,是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是信息,而信息的载体是网络,因此,没有安全、可靠、完备的网络及其配套设施,要推进网络政治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为了保证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除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化水平,为网络政治参与搭建安全可靠的系统平台。政府作为政治参与的主导者、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公众政治参与直接目标。网络政治参与的客体往往直接指向政府及其所指定的政策和政策执行过程。在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信息、利益诉求更多地将经由网络传递给政府,政府的执政信息也将会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传递给公众,正是通过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有效互动,才成就了网络政治参与实际效果。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等平台正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因此,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建立完善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成为顺利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不容置疑,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但对于网络时代来说,这样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基本原则

网络政治参与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表现在载体、途径、形式、环境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动机等也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不同的国家,网络政治参与又必须适应不同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因为,网络社会来自于现实社会,网络政治源自于现实社会的政治,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在现代中国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就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公民的参政素质,就不能忽视中国特色。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实现有效的治理与调适,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

政府在社会中居于独特的核心主体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代表者与公共服务的执行者。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显然,政府拥有社会中的强制性权力,对于公共事务拥有权威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对于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着重要责任。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延伸和再创性反映,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空间的新的组成部分,维护网络空间的生活秩序是新的时代赋予政府的又一重要职能。在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中,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性,参与形式、参与途径的多样性,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结果影响的广泛性,必然要求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中有所作为,发挥政府核心性、权威性的主导作用。政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管理公共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也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与社会是一种新型的二元化结构,政府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政府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小政府大社会”。特别是在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创设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化趋势、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使得政府难以在“一网之内”实现彻底有效的治理与调适。由此,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这里强调社会综合治理就是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对网络空间的事务实施综合治理。例如,网络服务商的自我管理与服务,网民网络行为的自律与约束,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的引导和规范,网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等,都是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中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综合运用文化、道德、行业规范等一系列手段,共同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目标,不断趋利避害,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坚持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相结合

现代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于秩序和规则。秩序和规则常常是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和调节的。网络空间虽然有别于现实空间,具有其显著的特质,但归根结底网络空间属于公域,是广大民众生活空间的进一步延伸,网络空间的政治现象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公众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行为,无不映射出其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态度、观念和价值。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也必须实施有效的法治。显然,法律所具有的“刚性”对于规范和调节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维护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由于其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参与形式的多样性,网络自身结构的开放性以及利益表达机制的新颖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又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海量的网络政治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堵、压、管”的方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和谐共融、协商对话正在成为一种新机制,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构建并运用基本法律规范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协调机制实施有效的调适,正在成为处理网民和谐共处和而不同关系的有效途径。坚持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理这一底线,在法律和规则统一的前提下,遵循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规律,将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有机结合起来,用“刚性”的法律规定性和“柔性”的协调机制共同作用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使之成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以人为本与保障合法参与相结合

网络技术来自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最终必须服务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于网络空间,但它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必须有利于现实社会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就是要关注人的基本需求、体察民情、尊重网络政治主体的意愿,保障网民的基本权力,切实解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任由人的非法参与随意发展。这里的合法性不仅指参与行为要有法律依据,而且指参与方式要合乎法律规定。网络政治参与活动要以维护现有的根本秩序为前提,依法进行参与。不因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而置现行法律于不顾,不因一味追求个体利益而置社会整体利益于不顾。如果任由非法参与随意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使网络政治参与步入歧途,轻则扰乱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重则可能造成网络政治主体的错觉,认为网络只能是私域,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将破坏网络空间以及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造成政治动乱。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与保障合法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求我们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又要求我们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善于吸纳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所创造的合理的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途经,并用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从而防止民众随意利用网络寻求制度外参与,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政治成本浪费。

(四)坚持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

政治参与的适度与有序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应有要义,也是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基本目标。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失度的政治参与要么导致“参与爆炸”,进而造成社会动乱,要么导致政治冷漠,致使参与不足或缺失,进而造成政治参与的主体性萎缩,形成公民与国家的隔阂。同理,无序政治参与的结果也必然是引起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网络政治参与本身由于参与主体的虚拟性、参与途径的多样性、参与控制的困难化等特点,极易导致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起政治参与度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不相适应,这对政治体系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着政治参与主体利益要求多元化的趋势,这些政治参与主体在传统的政体中也许由于政治参与渠道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其利益诉求的表达,一旦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政治参与途径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可能时,就会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政治过程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从而也极易造成政治参与过程的无序状态。如果政治参与过度,超过了政治制度所能承受的能力,就会引发“参与爆炸”。如果政治参与无序,会使得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出多种倾向,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危及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显然合理控制网络政治参与的“度”与“序”是十分必要的。坚持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积极推动广泛的政治参与的同时,必须考虑与社会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与政治参与主体自身的素质相适应,使网络政治参与纳入社会政治系统既定的发展轨道上来。坚持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通过政治制度设计、参与程序规范,引导、组织、规范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尤其要借助于现代政体组织,发挥现有政党功能,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纳入政治体系制度框架内,逐步形成融渐进性与有序性于一体的网络政治参与。

(五) 坚持文化整合与道德规范相结合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1](p.68)。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政治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世界上各种政治文化得以在网络中共存、共融、转型、整合,其结果是新的网络政治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网络政治文化也必然对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关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就不能不关注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和整合突破了传统单一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多元、互动、协商、民主等元素将在政治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中逐步突出,这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积极应对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创建既富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网络政治文化,成为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治理与调适的重要途径。

此外,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既是价值观的直接表现,也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当网络的虚拟化、平等化、开放化等特点被用于政治参与行为时,出现了网络行为有悖于现实道德标准的现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是否适用于网络空间?是否能够有效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网络空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空间,但不容置疑的是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再创性反映,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网民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生存,但从根本上说并未脱离实体身份的内核,自然应遵循现实社会中广为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中,也必须运用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文化的引导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则更加宜于伴随人们的日常行为,坚持文化整合与道德规范的原则实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是不可或缺的。

(六) 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与调适,不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还需要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做支撑。网络政治参与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类自身对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或者说,没有对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就没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被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所影响,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无处不在。显然,技术所带来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新的技术创新来解决。

如果说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因技术缺陷而导致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话,那么,通过机制创新则是解决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基本出路。如前所述,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机理在于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主体由于“利益”追求的驱动,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政治信息交流,进行利益表达,形成舆论共鸣,引起政府关注,促使参政目标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政治信息”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利益”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动力;“网络”是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互动”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催化剂”,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创新机制就是要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出发,重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创设有利于利益互动的表达机制,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通过政府的改革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则可建立适合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总之,科学设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软件”,抓制度环境建设;一手抓“硬件”,抓网络平台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保障合法参与相结合,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文化整合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段志超]

猜你喜欢

调适治理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