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的七十回忆
2009-07-29苏惠昭
苏惠昭
《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
陈若曦著 台湾九歌出版社
1976年,台湾出现了两本影响深远的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陈若曦的《尹县长》。在那个台湾人多还闭滞的年代,这两个长了翅膀的女人,一个飞到了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住居,她的旅行、爱情和特立独行在一整个世代的新女性的脑中植入了“出走”的梦想,一个留学美国,再与丈夫段世尧飞进“铁幕”,投入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实践社会主义理想,用7年的岁月成就了一本台湾小说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尹县长》。
这两个女人竟是相识的,当时陈若曦念台大外文系四年级,与同班同学白先勇,王文兴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每个人也要负责提供短篇小说白先勇有一天介绍一位名叫陈平的15岁小读者给陈若曦认识陈平当时休学在家,随顾复生习画嗜读文学作品,陈若曦还以她为原型写了一个短篇《乔琪》,陈平就是后来名满两岸的三毛陈若曦交游广阔,朋友当中名满两岸者不在少教,其中之一为陈喆,即琼瑶,她们是初中同学,陈若曦因缘际会成为《窗外》故事的见证人,还读过陈喆与老师合写的爱情日记。
《尹县长》是陈若曦据其“文革”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集,1976年远景出版,2005年九歌重新出版2008年,70岁的陈若曦已落叶归根于台北永康街生活圈——她的童年和青春就在此度过,《坚持·无悔》的回忆也就从这里出发,绕过大半个地球又回返原点,没有了“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锐气,也没有“为人生而写作”的雄心壮志,以宗教、环保与银发族义工作为70岁后人生的主题换句话说,陈若曦放下的不只她的婚姻——离婚就交给当律师的儿子段炼处理,也与她的小说家身份彻底道别了。
所以如果基于一种对小说家的期待而想象《坚持无悔》的文学高度,恐怕会产生不小的错愕陈若曦选择以平铺直叙、素朴简洁的笔法铺陈她的人生70行路,如同一部没有经过剪辑的纪录片,摄影手法也不讲究,许多大场面处理得云淡风轻,又彷如旁观者不带感情地解剖自己的悠悠昨日,于是少了一种探索内在世界的深沉,没有让人徘徊低回的况味,但是光看着、读着事件人物咻咻咻地高速飞过那种面对过往的诚实无畏所产生的冲击力道,完全补足了“文学性稀薄”的遗憾。
这样的写法大约只合一种状况使用,即传主的人生经历太丰富,流过生命的故事像搭机时超重却无法割舍的行李,每一件都珍贵无比,非开启不70陈若曦的人生大致如此,而她的聪明热情,侠义性格与际遇又恰如其分地推动着她,让她与时代的变迁共同浮沉。
没错,有人活在时代的边缘,有人活在时代的核心,陈若曦正是后者。虽然原名陈秀美的她出生贫寒,差一点无法升学,有一个哥哥就只有小学学历,她却凭着成绩优异一路念到台大外文系,进而拿到奖学金出国,以“回台湾教美国小说”为志向。在美国,陈若曦认识了台湾文科留学生必拜的山头夏志清,两人以兄妹相称,也在约翰霍普金斯与正在攻读土木博士的段世尧相恋。段的父亲为国民党员,服务军中情报系统,随国民党撤退来台后,工作就是看管张学良。段、陈两人的婚姻遭两方家族反对,本省家庭拒绝女儿嫁给外省人,外省家庭不接受本省籍媳妇,但人在国外,反对力量飘不过太平洋,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九段一出国便决定不回台湾,陈也开始阅读左派书籍,两人婚前便已决定投奔社会主义祖国,并且在祖国生下孩子。“我这一代的台湾人,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民族意识特别强烈,感叹中国百年积弱才备受外侮,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且‘先天下之忧而忧,学成报效国家是理所当然之事”,这是陈若曦的想法。
对台湾与大陆,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陈若曦都有爱恨情仇,她的自我一度被文革扭曲,“政治恐惧是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当权者经常以杀鸡儆猴,举一反三方式,塑造人人自危,以致小事变大的恶性循环”。因为害怕被举发,陈若曦曾把一批”资产阶级玩意”的生活照片丢进马桶,结果造成堵塞;也为了儿子好玩的一句“毛主席坏蛋”担惊受怕到不停掉泪。而在获蒋经国总统召见时,她则大声为受到美丽岛事件牵连者请命。
政治理念到底还是切断了夫妻情缘。陈若曦与段世尧离开大陆后,候鸟一样地旅居香港、加拿大、美国、最后回到了原生地台湾长居,且常往大陆旅行。段世尧却无法适应台湾的政治气氛和无所不在的“台独”言论,无法长住,陈若曦则认为民主开放正是台湾希望之所在,两人最后协议离婚。后来陈若曦又谈了一场黄昏之恋,对方主张台湾独立,她期期以为台独不利于台湾的幸福安全,3年后分道扬镳。
人生总有遗憾,也总有不能挽回的过错,这一切,陈若曦的回答是:坚持和无悔。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一个医生的救赎》
这是个一位勇敢的女性跃出酱缸与发黑的医疗腐败现象搏斗的故事主人公陈晓兰秉持良心与责任心,做了大多数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悲壮地以匡正没有是非没有标准的一团烂泥的医疗秩序为目标她常常深陷危机,但总是挺直腰杆;她不断面临内心焦虑和生命的危险,但她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方向,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朱晓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
一代文化老人贾植芳先生不幸于2008年辞世本书首次全面汇集了先生忆旧性的文章全书大致分为“且说说我自己”,“狱里狱外”和“我的三朋五友”三个部分写作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是其一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档案和人生史料。
贾植芳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毛泽东与文革》
胡鞍钢一直是大陆决策高级智囊得以接触大量文件和内部数据本书以史实为基础以事件为线索围绕毛泽东与文革深入分析。文革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并持续10年之久文革每一阶段政治斗争的主线、代表人物标志性的政治事件;文革怎样结束,失败的原因;如何评价文革,毛泽东的自我评价与历史评价有何不同。作者理论素养深厚无论从认识的深度还是资料的占有上,都值得一读。
胡鞍钢著 香港大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