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管理常见问题解析

2009-07-28周海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绩效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绩效管理中常见现象的描述和问题的深入分析,从管理理念转变、具体问题指引、绩效业务拓展和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践性地探讨,突出了考核部门的职能转变和目标定位,为寻求各种问题的合理解决打下基础,也为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空间。

关键词:绩效管理;管理观念;考核部门

中图分类号:F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149-02

而今,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可以说是极大丰富。在指标设定上,通过对战略意图的理解和对目标从时间、业务上的分解,指标设计已更加贴近实际,同时与经营目标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理念创新上,已从“监督、鞭策型”模式过渡到“帮助、服务型”模式,通过管理过程促成目标的实现;在实施途径上,沟通和反馈机制日臻完善,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考核方式方法也显示出多样性特征,各方意见被充分重视并得到了及时处理;在结果应用上,不单纯是为了发放绩效工资,而更注重后备人才选拔、员工晋升、岗位调配等关乎员工职业发展的操作过程。

然而在日常管理绩效过程中,却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好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绩效目标与整体战略及经营目标脱节

现象描述:企业的目标体系可以说是很完备,单独层次上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整体来看却比较分散。产生的结果是部门绩效完成得很好,但管理提升和经营发展却没有起色;

每个员工岗位考核结果都比较乐观,而部门目标完成情况却不理想。

原因分析: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这三者之间没有建立有机关联,各自关注的焦点和方向发生了偏离,部门绩效又和企业绩效的方向发生了偏离。可能是目标的制订过程要求对战略和目标的清晰理解,需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和细致的策划,而现实中往往缺失了这一重要环节。还有可能的原因是不同利益群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目标的制订过程中往往“趋利避害”,这使得既定目标缺少了挑战性。

问题二:绩效评价偏重结果,过程往往被忽略

现象描述:绩效管理部门在考核期末才想起来要关注绩效,而这种关注仅局限于评分,有时只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考核成绩汇总后上报给高管,以便使其了解整体情况,随后便被束之高阁。员工不知道自己之前做得怎样,之后又该怎样做,由此莫名猜忌随之而来,造成工作停滞不前。

原因分析:管理者还没有把评估和改善绩效当成是分内之责,绩效评估过程被简单化,执行中的管理和监控职能被省略;考核中虽有评分标准,但仍缺乏实质性的考核依据,即针对哪项工作,目标要求是什么,需要提交什么样的预期成果,阶段性进度验收计划等;绩效评价结果透明度差,沟通反馈环节存在严重障碍,未与员工就绩效改善达成共识,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等。管理者应该要知道,绩效管理不是为了事后问责,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目标实现。

问题三:考核与员工职业发展似乎并没什么联系

现象描述:每年给考核优秀员工适当物质奖励是很多企业的常用做法,这种激励是短暂的。员工努力地工作,需要的是被认同、需要的是更大空间的发展,而当考核结果又与此无关时,员工积极性就会受挫,事业发展会陷入长期迷茫,进而会变得不满和懈怠。

原因分析:采用“以岗定薪”的薪酬体系时,上级岗位数量有限,在同一岗位的工作时间过长,就会造成对优秀员工激励度不够的问题。固然在提拔员工时有多种因素需要考虑,如业务的全面性、全局的掌控力、沟通协调配合、领导激励才能等,因而员工升职不能完全取决于绩效,但员工的工作确实会直接影响各级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让员工有被重视的感觉,如设立针对优秀员工培养的一系列计划以打开职业通路。

问题四:结果的“趋同效应”导致考核失效

现象描述:某些情况下会发生考核结果要么全是“满分”,要么全都“良好”。如果规定成绩的强制分布比例,则可能会产生“轮流坐庄”现象,甚至会出现“考核倒置”问题,即按岗位薪酬越高,考核成绩越低,这样看似公平,但却使绩效管理却失去了实际意义,反而加深了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厌恶感。

原因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原因是考核人不想“伤害”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为了避免在下属员工间产生亲疏远近的嫌疑,干脆“你好,我好,大家好”,采取平均主义的做法,借此机会也向下级表明立场,与考核脱离干系和责任,共同将矛头指向绩效管理部门。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把绩效考核纯粹当做一种负向激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所以都心有余悸,不敢擅用。这种结果对整体绩效的改善和员工的职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问题五:绩效管理部门不参与战略研究和经营

现象描述:绩效管理做得很肤浅,是因为不熟悉业务,管理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常常没有足够底气,虽有实施、监督和反馈的职能,但确实与业务部门在沟通平台上存在障碍,所以对考核指标、标准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及评判的客观、公正性不敢妄下结论,无形中放弃了部分监督职权。

原因分析:绩效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还局限于方案研究和工具方法的应用,工作内容与公司经营实践脱节,考核执行中的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没有机会或没有权限去站在战略高度去关注和思考问题。另外,企业在绩效管理部门的职责中没有明确相关内容,也可能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过程中举步维艰。还有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跨度、素质和能力也会影响到其与各级各类人员沟通的深度。

问题六:绩效成绩大排名的客观性有待商榷

现象描述:当绩效管理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大排名时,发现绝对成绩的高低并不能说明问题,缺乏公允性。而出于保持绩效评估严谨性的考虑,一般不能要求考核人重新打分。考核结果只有在部门或单位内部进行相对比较时,才有实际意义。

原因分析:各级考核执行人虽然能客观地评价被考核员工的工作,但不同的人对考核标准的理解不同,在考核执行中或宽松或严格,将对考核成绩产生很大影响。事前培训虽然会有一定帮助,但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其主观意愿和处事方式,所以考核成绩大排名对绩效管理的参考价值不大。

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零散,但确是绩效管理部门经常遇到且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已被广泛认同,很多企业还不惜重金来优化考核系统。然而,客观地说,即使再完美的设计也不可能替代管理实践,因为绩效管理规范、引导和激励的是人的行为,其间的互动性、融合性和艺术性内容无法复制。所以,绩效管理过程中理解和配合必不可少,考核的公信力不容忽视,各种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公司高层的支持尤其重要,这也是众多管理者颇费心思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作者简介:周海燕(1974- ),女,山西人,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岗位及绩效主管、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绩效管理
浅析公安机关绩效考核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绩效管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