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2009-07-28方筱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阿Q正传改编阿Q

方筱霞

[摘要]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改编 阿Q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生于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人。鲁迅名著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曾十几次被改编为电影或戏剧,成为新文学作品中改编次数最多的一种。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

一、鲁迅对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改编态度

鲁迅小说《阿Q正传》完成于1921年12月。据笔者所知,鲁迅个人就《阿Q正传》的改编明确表态有4次。其中关于改编成电影的意见有3次,鲁迅主要担心改编会曲解或失掉原著的精神。在《鲁迅全集》中,收录鲁迅谈及电影的书信有12封,其中3封书信有关自己作品《阿Q正传》改编的问题。

1.总体上的不信任

据《鲁迅全集》注释:1930年,时任北京陆军军医学校数学教师的王乔南曾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女人与面包》。其后,王乔南曾写信征求鲁迅对改编的意见。鲁迅也曾两次致信王乔南就改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在1930年10月13日致王乔南信中说:

我的作品,本没有不得改作剧本之类的高贵性质,但既承下问,就略陈意见如下:——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况且诚如那位影剧导演者所言,此时编制剧本,须偏重女角,我的作品,也不足以值这些观众为之一顾,还是让它死去吧。再:我也知道先生编后,未必上演,但既成剧本,便有上演的可能,故答复如上也。

此时鲁迅本人并没有看过王乔南改编的剧本。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总体上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剧本持不信任态度。

2.不再干预

距鲁迅致王乔南的第一封信一个月后,即1930年11月14日,鲁迅在看了王乔南改编的剧本《女人与面包》后,二次致信给王乔南说:

知道重编《阿Q正传》的情形,实在恰如目睹了好的电影一样。前次因为承蒙下问,所以略陈自己的意见。此外别无要保护阿Q,或一定不许先生编制印行的意思,先生既然要做,请任便就是了。至於表演摄制权,那是西洋——尤其是美国——作家所看作宝贝的东西,我还没有欧化到这步天地。它化为《女人与面包》以后,就算与我无干了。电影我是不懂得其中的奥妙的。寄来的大稿,恐未曾留有底稿,故仍奉还。

由此信可以看出鲁迅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意见有了很大的变化——“恰如目睹了好的电影一样”。并且,明确表示不懂得电影的奥妙,所以对以后的拍摄不再干预。

3.赞成

1934年,田汉根据鲁迅的小说创作话剧《阿Q正传》,曾把剧本的第一幕送给鲁迅征求意见。鲁迅看后说:“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4.不理解作品的人不必改编

鲁迅1936年7月19日致沈西苓信:

左联初成立时,洪深先生曾谓要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但时隔多年,约束当然不算数了。我现在的意思,以为××××××乃是天下第一等蠢物,一经他们××,作品一定遭殃,还不如远而避之的为好。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按文中空缺字,系刊载手迹制版的《电影戏剧》编者所删。)

由此信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改编自己作品的人首先要求其真正理解自己作品的精髓,否则既是“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

二、八十年代初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电影《阿Q正传》的改编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革命现实主义的戏剧大师陈白尘老师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心情,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剧本,后由上影厂老导演岑范老师执导,喜剧演员严顺开老师出演阿Q,再次将鲁迅这一新文学经典名著搬上银幕。

81版《阿Q正传》的编剧陈白尘老师早在1947年即与陈鲤庭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幸福狂想曲》,这是他以喜剧的形式处理悲剧内容的一次成功尝试。建国后的1961年由他执笔集体创作了电影剧本《鲁迅传》(上集)。此次由陈老先生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强调忠实于原著,把保持原著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银幕上真实再现了鲁迅小说的原貌,比较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著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风格情调等等,在此基础上又对原著作了部分发挥和再创造。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隐性处理;举人老爷的明写与杂糅(把《药》中的人物融入其中);阿Q的恋爱悲剧有了爱情色彩;阿Q的革命对象有了不同;大团圆的处理细化;省去了阿Q与王胡的捉虱子比赛;增添了老庙祝的同情等。特别是利用电影视听语言特点,增强了影片的民族性:绍兴地域地理特色及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有意识强化了影片的民俗、民风特色。

影片延续了海派电影的精髓,在鲁迅的故乡上演了一出悲喜剧。最值得欣慰的是影片获1982年第2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严顺开);获1983年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获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曹颖平);获1983年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严顺开),并且影片代表中国内地电影第一次参赛法国嘎纳电影节,滑稽戏演员严顺开的阿Q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影片《阿Q正传》(1981年)的类型处理方式

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阿Q正传》是悲剧?

首先,悲剧具有这样的概念:

(1)[tragedy; tragic];

(2)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

(3)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所以,悲剧就是要写出主角的悲惨或灾祸性的结局。从这点上说《阿Q正传》是悲剧,因为主角阿Q死了。

2.《阿Q正传》是喜剧?

首先,喜剧具有这样的概念:

(1)[comedy];

(2)性质轻松有趣的戏剧,典型的有圆满结局;

(3)任何结局圆满的中世纪叙事作品,尤指用口语写作者。

①戏剧类别之一。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台词风趣,往往引人发笑,结局大多轻松圆满。

②借指令人高兴或感到可笑的事情。根据喜剧概念的分析:影片中的阿Q由年过40曾经演过喜剧《阿Q正传》主角的滑稽戏演员严顺开老师扮演,影片集中突显、夸张阿Q与未庄小环境及辛亥革命大环境的冲突及其结果,夸张讽刺和嘲笑了当时愚昧国民的劣根性,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思想启蒙的期待,所以影片又具有喜剧的特征。

3.悲剧的主题,喜剧的表现手法

阿Q这个不朽人物是“杂取种种人”而成,鲁迅自己说“人物的模特儿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自诞生之日起,这个形象就是种族国民性代表,阿Q的性格特征包括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缺陷,怯懦、守旧、愚昧、骑墙,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阿Q是愚昧的国民的镜子,是劣根性的集合,是对思想启蒙的期待。

《阿Q正传》的老导演岑范说:“阿Q这个人物可气、可恨、可悲、可恼、可恶、而又可怜;而这个影片它是悲剧,同时也是喜剧,有时还有点闹剧,有时还按正剧处理。”

总之,《阿Q正传》这部影片本身及阿Q本人都具有多面性。我们因此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阿Q正传》这部影片是用小说的笔法结构全篇,用喜剧的手法处理悲剧的内容。

四、影片《阿Q正传》(1981年)的结构形式

由陈白尘老师改编,岑范老师导演,滑稽演员严顺开老师主演,孙道临老师配音旁白的81版《阿Q正传》基本上依循于原著的创作精神与结构方式,影片共分为九段与小说的分段方式一样。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发展、高潮、结局的处理上基本上均参照原著叙述的次序,但在部分情节的结构位置上根据电影的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就个体对鲁迅作品的主题理解上也有创新与取舍。

1.结构上忠实于原著

影片《阿Q正传》(1981年)遵循于原著全篇共分九章的创作方式,全片共分九段: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同时也依循于戏剧式的传统结构方式结构全篇。

整个影片共分九段,分别包含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六个组成部分。

2.影片结构简析

影片序幕部分,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作。鲁迅在1921年冬创作小说《阿Q正传》。由孙道临老师旁白说明全篇取名《阿Q正传》的原因,重点强调阿Q的生存状态,同时利用电影视听语言的特点详细描绘了未庄小环境的地域时代特色,通过镜头的运动为我们呈现出鲁迅故乡绍兴辛亥革命前后的人文环境与地方风貌:穿短衫的人们聚集的水边小酒店、乌篷船、旧毡帽下的长辫子、小桥流水、徽派建筑白墙乌瓦的大屋、水边的木屋、哼唱的地方戏《龙虎斗》等。它和尾声对阿Q现象仍然继续存在相呼应。

序幕之后是开端部分。影片在开端部分,交代清楚了主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籍以体现出来的社会性的矛盾冲突。影片《阿Q正传》的开端,便是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性格特点。影片的大环境是辛亥革命前后,小环境是阿Q打短工谋生的未庄社会。阿Q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围绕在他周围的环境是未庄的社会欺软怕硬,周围人等不断与阿Q发生冲突,这就为未来的冲突建立了依据,也为悲剧性的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开端之后的发展部分,在影片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占有九段中的七段。这七段经过仔细安排,使得在开端中的矛盾冲突不断深化。阿Q以打短工为生,长得丑,没有社会地位,爱赌博,欺软怕硬,没有婚姻,而又传统保守。这一切导致阿Q与周围环境不断发生冲突,进而又由于恋爱悲剧而发生生计危机,走投无路背景离乡进城谋生。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强,阿Q的“中兴”又为他“大团圆”的悲剧制造了伏笔,并且发展部分阿Q与大环境的冲突逐步深化,成为推进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最终时代大环境成为阿Q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影片《阿Q正传》(1981年)就是这样一段接一段,顺序地、有逻辑地一点也不偏离人物个性特征所引起的冲突的动作线,向前发展的。这期间虽然也出现了两次发展中的“跌宕”。影片发展部分的第五、第六段就包含着剧情上的两个“跌宕”,这就是阿Q的“中兴”和阿Q的“革命”,这两次跌宕的结果是阿Q崭时得到了未庄小环境的尊重,但这并没有消除矛盾,阿Q崭时受到的尊重更加强化了未庄小环境与阿Q的更大的矛盾冲突,新的矛盾和旧有的矛盾将冲突引向了高潮。

高潮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在影片《阿Q正传》中发展部分一直是矛盾的量变过程,“贫困导致堕落”这一明线旧有矛盾的发展与一直作为伏线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高潮:阿Q由于生活所迫堕落为小偷,辛亥革命不准阿Q革命,新政权为旧有的封建分子所把持,阿Q在与社会环境的较量中彻底失败了。

高潮之后是结局。结局承担的是矛盾冲突的解决:阿Q被辛亥革命胜利后新政权旧人物所杀。这一解决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阿Q的命运只能如此,别无他途。

尾声与序幕相呼应。影片的最后一段旁白:“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其实并没有断子绝孙,而据我们知道直到现在阿Q还有许多子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不绝。”与影片序幕字幕“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相呼应,点出重拍此片意义。

五、总述

正如有人所说的:“凯撒的归凯撒,阿Q的归阿Q。”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动,对阿Q的理解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起伏不定,不断充实。

参考文献:

[1]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人文与社会文库.

[3]“鲁迅戏”与鲁迅及作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20.

[4]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人文与社会文库.

[5]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

[7]《八O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编片》(上):1981年岑范、严顺开奉献《阿Q正传》.新京报,2005-04-13.

猜你喜欢

阿Q正传改编阿Q
阿Q和老A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