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师道尊严”的理性思考

2009-07-28潘礼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和谐师生关系

潘礼琴

[摘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师道尊严”已被人们不经意间淡然忘确,频发的师生冲突、对“师尊”的公然挑衅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过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竟然变得如此的血腥,如此的不堪一击,试问师尊何在?师威何存?“师道尊严”是否还需重塑?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师道尊严” 师生关系 和谐

一、“师道尊严”的内涵

“师道”即为师之道。“师道尊严”,即“师严道尊”。《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我国的“师道尊严”并非只有为师之道的庄重严肃、居高临下,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威、师表、师法、师职六方面。其中师德、师尊、师职是“师道尊严”的核心。

1.师德。《论语•宪问》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在孔子看来,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赢得“师道尊严”的首要前提,正所谓“德高”方能“望重”。孔子认为,为师者,只有具备各种善良美好的品质、礼的修养,才能教育他人,才能令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尊敬和效仿的榜样。

2.师尊。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他看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3.师职。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高度概括。“传道”即老师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思想、精神、态度、观念、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修身做人的道理和技巧。“受业”即老师将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解惑”是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的行为,并加以解释和引导,帮助其改正。此外,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都从不同角

度阐明了传统师道的职责。

二、“师道尊严”的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强调“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观念;唐代的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把师生关系定位为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明清之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生关系完全建立在严格的权威上;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使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更加确立;“五四”时期,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五十年代前后,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使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的配角地位被模式化、固定化。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理论学说,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把教师和学生局限于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范畴。

三、对“师道中落”的反思

1.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被撼动

首先,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师的“工具”性价值正在丧失,知识领域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

其次,当今社会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多元化。教师所代表和传播的“道”不再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甚至与学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师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价值冲突不断,教师作为价值领域唯一典范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再次,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教育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一再强调学生享有的权利,强调教师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言语惩戒都有可能违法。而学生尊敬老师却只是道德要求,而非法律规定。教师的地位不再像以往那样得到官方认可、推崇和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其“法定”的尊贵地位也丧失了。

2.“师德”的缺损

当前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一些教师在学术上怠于钻研、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在教学上应付了事、唬弄学生;在生活上形象不正、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撒手不管,要么采取暴力,使得凌辱、虐待学生的事件频频发生。

3.师生关系的异化

美国教育家多尔曾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首席”,其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追求平等的同时,也不应放弃首席的主导地位,悉心为学生指引道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方能获得“尊严”。随着西方“儿童中心”、“师生平等”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权力、学生自由的地位一路飙升,在倡导“师生平等”的呼声中,一些教师将“尊重学生”、“师生平等”、“人格平等”的内涵无限扩大和曲解,一味地去迎合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不惜让学生直呼其名,放纵学生任意妄为,一味采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杜绝一切批评和指责,导致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

四、重塑“师道尊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师生关系应是充满人性的平等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都有和教师一样的自尊和自主见解。教师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威严面孔,而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由赏识而和谐。

其次,师生在知识方面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所以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对学生存在偏见或歧视。师生间应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最后,师生平等而不对等。“师生平等”只是一种人格、地位、权利上的平等,是基于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平等,而不是师生间的对等,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也很难在情感上接纳和喜爱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因此,要对“师生平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以教师的人格魅力重塑尊严

首先,教师对学生应有真挚的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学生、对真善美孜孜以求,在教学上尽职尽责,不辞辛劳、精益求精,对学生付出持久的爱,包括给予那些桀骜不驯、愚笨孤僻的学生以关怀。以教师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滋润、感化着学生,必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其次,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在信息时代,教师应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征服学生。

最后,教师应具有高贵的心灵。在如今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里,教师若能安贫乐道、清廉守节、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像一潭清冽可见的泉水那样,保持正直、纯洁、独立的价值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见利忘“道”。让传统教师的价值闪烁出崇高之美、德性之光,令人肃然起敬,则“师道尊严”不树而立。

总之,师道不被敬畏,教育就没有感召力,敬畏师道关乎学生的成才、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重树“师道尊严”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尊严,更关乎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3]荀子•论礼.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