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王庄汉墓玉器赏析
2009-07-28胡广跃
胡广跃
萧王庄墓群位于山东济宁北郊,原有高大土冢九座,民间俗称“九米(女)蝈堆”。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墓群中封土较太的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修复。根据出土文物特点及墓葬形制等分析,该墓墓主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东平国宪王刘苍之次子、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2006年,该墓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由墓道、耳室、前室、后室、回廊、封土等组成,为东汉早期大型砖石结构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文物近200件,其中在后室出土的三件玉器——玉觿、玉剑首、玉剑班,尤为珍贵,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
玉觿,长9.7厘米,最宽2.6厘米,厚0.4厘米。弧形扁角状,白玉质,两端呈褐色。通体光滑,两面雕琢纹饰,较宽的一端正面饰一螭虎,背面饰一凤鸟。螭尾回首,凤鸟张口,二者首、颈部透雕可供穿系,身、尾部浅浮雕成卷曲状,其上再饰以阴线纹。器身中部镂孔,正面边缘阴刻竹节状纹,尾部尖锐。
觿是古代解结的用具,用玉石或兽骨制成,形如锥。《礼记》:“子事父母,左佩小崩,右佩大觿。”注:“小觿解小结也。觿如锥,以象骨为之。”《说文》:“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说明觿的功能是用来解绳的,其主要特征是一端呈尖角状。最早古人以兽骨或兽牙制作,带在身上,用于解结。以玉制觿,使之逐渐丧失了其原始功能,成为佩饰件之一。早在商代就有以玉制觿,考古发掘中已见实物,如安阳大司空村晚商墓(M114)出土的玉触即是,其形如刀削,柄部琢一牛首,耳、鼻、眼雕琢精细。西周玉觿造型简洁洗练,形似牙角状,有的弯曲成简单的圆锥形,有的则将顶端雕刻成兽、龙或人面,还有的直接以玉蚕或玉蝗为形。用料上有使用玛瑙制觿,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1号墓出土玛瑙觿。春秋、战国时期玉艄常成对出土,上均有圆穿或镂孔,造型相同,纹饰精美。觿身装饰有蚕纹、云雷纹、勾连纹、涡纹、卷云纹等,觿首作虎首或龙首。战国时期,一些觿的外缘还附有透雕的云纹,觿身多为细长的长角状或弯曲的龙体。
目前所见秦代玉觿,如山东芝罘与西安联志村所出玉觿,均无穿孔,为祭祀礼仪用玉。汉代玉觿,多有穿孔,已成为装饰之玉,可用于组玉佩中,亦可作单体佩饰。西汉玉桶较多,造型多变,有龙首、风首、兽首等,也有复杂的出廓玉觿,如铜山小龟山汉墓出土的玉勰,龙形身满饰勾连纹,龙脊上又透雕一组鸟兽纹,直达尖端附近,装饰感极强。东汉以后玉觿逐渐减少。
玉剑首,为圆形,直径4.35厘米,厚0.68厘米。白玉质,局部边缘呈褐色,通体光滑。正面雕琢花纹,中间部分凸起,其上和外沿浅浮雕刻卷云纹,并点缀星状纹,边缘起凸弦纹。背面中间有凹槽一周,两侧各一小孔与凹槽斜通,以供插系剑柄首之用。
古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剑首的记载。《庄子》卷八《则阳》第二十五:“夫吹管也,犹有嘀也;吹剑首者,映而已矣。”《礼记·少仪》第十七则有:“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履。”两处所说剑首,显然是指剑柄首端物,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称这类饰物为剑首。此时的玉剑首已见实物,最早见于江苏六合县程桥春秋晚期墓中,玉剑首为长椭圆形柱体。战国时期玉剑饰出土较多,形制比较完备,包括剑首、剑格、剑琏、剑(王必)等。剑首一般作长方形或圆形,纹饰主要有涡纹、卷云纹、兽面纹等。
汉代玉具剑指四种玉剑饰具备的铜剑或铁剑。玉剑饰即剑首、剑琏、剑(王必)和剑格,但汉代也不是每把剑都具备四者而无缺,有的只有琏、(王必)是玉制的,而首、格为铜制。汉代玉剑首在考古发掘中多见实物,如广州南越王西汉墓、满城陵山刘胜墓、巨野红土山汉墓、扬州老虎墩东汉墓等均出土,其中南越王墓玉剑首浮雕双螭纹,造型生动活泼,是西汉玉器精品。汉代玉剑首形式中间或有孔或无孔,纹饰主要有卷云纹与螭虎纹,螭虎纹一般多高浮雕,卷云纹有单独装饰,也有与兽面纹结合在一起的。雕刻技法有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可谓多彩多姿,丰富生动。
汉代视玉剑犹如汉金银错把刀同等名贵,朝廷常把它赐给匈奴单于和大臣,这在《汉书》中多有记载,自晋代以后,“真剑亡而玉具也随之没矣”。
玉剑璐,呈梯形,长4.78厘米,宽4.6厘米,最厚1.45厘米。白玉质,宽端呈褐色,光泽度强。两面均浅浮刻纹饰,窄端中间刻双鸟纹,鸟首相对,尾巴上卷。器身至宽端满刻卷云纹,边缘有两道凸弦纹,窄端顶中心有插孔,两侧各一小孔与插孔斜通,以供剑鞘末端插系榫之用。横断面为橄榄形,适应于手握之功能。
玉剑璐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如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卧蚕纹剑(王必)。《诗经·小雅》:“鞴璋有班。”毛传:“(王必),下饰也。”说明先秦时期就流行装饰剑鞘,并明确说明(王必)为装饰剑鞘末端饰物,此时的剑(王必)大部分可能用铜制成。战国时铜剑剑体加长,到秦汉时铁剑逐渐替代铜剑,玉具剑十分盛行。汉代玉具剑是用首、(王必)、琏、格四种玉器装饰的铁剑或铜剑,这四种玉器即玉剑饰。玉(王必)装饰在剑鞘末端,一般呈不规则梯形。在考古发掘中玉剑(王必)多有发现,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徐州西汉楚王墓、满城陵山一号墓、河南永城芒山僖山汉墓等都有出土。其中南越王墓玉剑(王必)圆雕熊虎嬉戏纹饰,最富艺术水平;僖山东汉墓出土的勾连云纹玉剑(王必),器形近似三角形刀尖状,汉玉中少见。汉代玉剑(王必)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纹饰以鸟兽、云纹多见。
《周迁舆服杂事》:“汉仪诸臣带剑,至殿阶解剑,晋世始代以木,贵者犹用玉,贱者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晋代之后,玉剑(王必)随着玉具剑的衰落而消失。
三件玉器皆选用和田白玉料,晶莹润泽,纹饰设计别致,构思巧妙。玉觿采用透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将鸟兽形态表现得惟肖惟肖,再以镂空、线刻作衬托,生动活泼,玲珑剔透;玉剑首、玉剑(王必)为同一剑上饰物,做工规整,构图匀称,纹饰精细,雕琢细腻。尤其是剑(王必),器身两面纹饰相同,整体纹饰以云纹烘托双鸟,使双鸟置于云气中,栩栩如生,神采动人。它生动地体现了汉代玉工精湛的雕刻技艺水平,为东汉时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