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009-07-24陈玉红
陈玉红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就是倡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锻炼能力,用亲身活动体验提升理论观点,这是一种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质是一种发现性学习,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深入,中小学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已具备,许多教师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探索活动。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案例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一定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如果选择不当,有时可能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牵强附会,不但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内容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甚至还会把学生带入迷魂阵。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
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就在于如何选择到那些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而教师本身也比较欣赏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挑选与编制案例时,重点应该把握四 “性” :
一、真实性:教学案例要求对确实发生过的事实进行记录,而不是杜撰和虚构。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真切体验。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节,针对家庭消费问题, 列举以“买房还是租房”为题的案例。小王最近准备在“长安新城”买一套房,总价大概五十多万,由于刚参加工作,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选择贷款按揭,父母不同意,认为那将欠大笔的债,而且一贷就是二十年,每月的工资都还贷款了,不可能积蓄,如果万一遇到大事急事,怎么办?并且一辈子压着这么个包袱,叫人不放心。另外,贷款买房利息几乎是房款的一倍。姐姐认为,不如出去租房子,比方说:租套一居室的房子需1000元,而贷款买同一地段的相同面积的房子月供1500元,还要支付首付款,不划算,租房子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进行适度消费,多好!小王父母及姐姐的说法哪一个更适合?在这件事情上,小王究竟该怎么办?这个案例可以说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家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
二、针对性:案例是为学生学习准备的,所以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以及教学需要来选择和编排案例,而不仅仅是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和视角去选择案例。首先,要针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在难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恰当。过难,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远离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实质;过易,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其次,在案例呈现形式上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会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而描述过于具体通俗、缺乏理论背景,则会使案例变成单纯的“故事”,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案例教学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经济常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一节内容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我选用了一则针对性强的案例——和尚分粥。庙里有七个和尚,每天分吃一桶粥,但这一桶粥不够分。于是他们用抓阉的方式来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但一周下来,他们只有在自己分粥那天才能吃饱。后来,他们合议决定推选出一位道德高尚的和尚来给大家分粥。一开始就有人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和尚,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相互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己经成冷的了。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了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个案例恰好就是一个通俗化了的关于不同分配形式和分配效果的案例,把它运用于经济常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极有针对性,不仅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点,而且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启发性: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案例要提供不完全信息,这样的案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其模糊信息进行分析,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明了案例中隐含的其他信息,理清案例中的各种关系。同时,针对教学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如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席慕容的诗《漂泊的湖》:漂泊的湖/楼兰已毁/尽管那里曾经有过多少难舍的爱/多少细细堆砌而成的难以舍弃的繁华/当你执意要做善变的河流/我就只能成为那形状无定的湖了/而我并没有忘记/每个月夜/我都在月光下记录着水的痕迹/为的是好在千年之后/重回原处等你。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运动?“楼兰己毁”是什么性质的变化?繁华的楼兰为什么会毁掉?它带给人们哪些哲学启示?今天人们能否再现楼兰昔日的繁华?为什么?这首诗意境优美,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以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有时间、地点、人物(楼兰里曾经的人物),甚至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多数学生对古楼兰王国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读过后能引起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四、典型性:案例越是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是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值得回味,案例的普遍意义和通用意义也就越大;反之,借鉴意义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收集和列举所有的实际材料,但可以抓住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剖析,从而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列举以“台湾问题上的中国心”为题的案例。温家宝总理曾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温总理还提到的钟理和先生,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作品《原乡人》中写到“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的理想,至今激励着许多人为之奋斗。台湾人士对乡土的苦恋,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诗中有强烈的表现,这是一首传诵海内外,读后使人怅然涕下的悲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一个按年代由近及远的关于台湾的几个小的例子组成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有台湾本土人,也有从大陆到台湾的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台湾与祖国统一,渴望台湾不被外国占领,并且自己一直在努力着,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独势力喧嚣尘上,美国干涉势力蠢蠢欲动,我们该怎么办?通过对案例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剖,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判,使同学们明白,台湾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毋庸质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之所以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认为这样的方针符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和平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逐渐明白在台湾问题上,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团结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通过案例素材的精心选择和把握,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方面的作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