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教学方法探究——团结互助学习法

2009-07-24柴如生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结对子学困生目标

柴如生

当前,初级中学“学困生”已成为阻碍正常教学的大问题。“学困生”数量由几个发展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呈逐步蔓延的趋势。据笔者所在学校调查:每班平均60名学生中,“学困生”占到17个,当然这17人当中学困程度不同,有的“病在肌肤”,有的“病在腠里”,个别的“病入膏肓”,面对这一现实,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是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助,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方法、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互助中体验团结的情感,以此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生的编配

就我校每班60名学生计算,每4人一组,3人帮1人,即可帮助15名“学困生”,问题基本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根据学生的固定座位,前后桌4人,就近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互助小组应用率较高,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一声令下,即可组成。提出明确目标,通过教师的提问或巡回指导检查帮扶结果。前提是班主任安排座位时要充分的考虑。 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等方面,将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每组分配1-2名学困生,组员中采用轮换制,轮流当组长,每个人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出互助目标,这样组内学生的差异可以互补,可以设定学困生帮扶目标,促进不断提高;又可以在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大家更团结。当然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也可以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学优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结对子时注意性别、个性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所谓互助内涵,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过程中,把学困生容易出错、马虎的地方展现在学优生面前。这又潜在帮助学优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避免出现同样错误。学困生仅在学习上表现不足,可能其他方面有自身优势,比如刻苦、谦逊、吃苦、抗挫折能力强等,这些情商表现也能潜在帮助学优生。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互助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共同帮扶,团结互助,共同提高”,这样教师能腾出更多精力来组织教学,突出指导、引领作用。

二、教师的“导演”

学生组成互助组,我们老师干什么?教师要尽量少说,多看多点拨,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导演得越好,互助积极性愈大;导演得不好,互助积极性减退,甚至回到各顾各的状态。在课堂教学导演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节课,不在于我讲的是否精彩而在于我组织下学生互助学习的效果,培养了怎样的能力,增长了多少知识,掌握的几种方法。一是问题的设置,要精、准、深。精就是有选择的,有代表性的;准就是符合互助小组学习特点的;深就是既有一定梯度,又有思维深度。二是互助学习中,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要负责帮助学困生提高。在帮助他人进步过程中,促进个人进步,快乐自己。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习好为目标。教师则根据合作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就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三是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收放自如,宽严有度,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思维中创新的火花,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潜力。在学习中快乐,创造中度过45分钟。

三、效果的判断

学生是一个群体,学生学习上存在梯度和层次是现实,教师必须面对现实,判断自己教学效果时,要看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各有进步。如果教学中仅就20-30名学优生效果为标准,那么另外30多名学生就放任自流了。我在语文教学中,拿出一半的精力去照顾“学困生”,给不同梯度学生设定不同目标,就像在他们头上放个苹果,让每个学生跳几跳就能拿得到,品尝到跳的乐趣和努力的结果。我校一般实行三年大循环,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成绩及格率保持100%,优秀率60%以上。

当然“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无所作为,放任自流。只要我们教师有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结对子学困生目标
温暖的传递
中职学校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