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疑置问
2009-07-24孟现勇
孟现勇
摘要:语文课上的设疑置问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提问方法才能更好的驾驭语文课堂。针对语文课的不同实际情况,教师对问题要有所设计,要有启发性,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关键词:兴趣 启发性 分层次 掌握时机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名教师若不熟知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在教学中的呈现,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本人想就怎样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问是为了督促学生用脑、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例如讲《岳阳楼记》第二段,“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时,应确定洞庭湖所处的位置,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图的形式标示出它们的位置。这需要学生认真考虑,先让他们用语言描述回答,然后画图,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让他们尝试收获后的喜悦。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能只靠一两个提问,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也要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例如教《藤野先生》时,关于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1.鲁迅在东京时的见闻感受是什么样的?流露了什么感情?2.离开东京到仙台以及见到藤野先生的感情又是怎样的?3.当鲁迅要“弃医从文”时又是怎样的感情?4.离别多年之后又饱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这样逐层提问,会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更深层的理解课文。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四、适时而问,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当然,提问只是一种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消化、认真复习的手段,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为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就应该做到:
1.表扬为主。教师要有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如果遇到“会说不想说,不敢说”的现象,教师要循循善诱,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
2.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给学生有所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可以说对课堂提问的衡量评价也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
总之,课堂设疑置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设疑置问的艺术,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设疑置问的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期
[3]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编委会,2002年第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