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印店》:影像与存在

2009-07-24陈太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复制逃离自我

摘 要:《复印店》借助“自我”被“复制”和复印机“复制”生活的奇妙故事传达了导演Wildrich对于人类整体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导演对人的命运、人与世界的思考。短片中展现的种种情景和信息时代的普遍生活图景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呈现了现代人的病态精神和现代社会的特性。《复印店》思想深邃,触及了人类最敏感的心弦,引人深思。

关键词:《复印店》 复制 自我 逃离

《复印店》的导演是奥地利导演Virgil Wildrich,该片曾先后于2001年、2002年获得奥斯卡奖的最佳短片奖和提名欧洲电影奖。除此之外,我们难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其它更多的信息。这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令人惊讶。联系到该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不由让人觉得这是否也如影片一样,充满隐喻、揭露、讽刺与批判的意味。

《复印店》令人沉思。它和很多实验性强的短片一样,虽然不可思议,可细想之下并未超出常理。在炫目、迷离、惊悚,并且充满思维挑战的视觉影像之下,影片传达了导演对于人类整体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也显示了艺术家的良知和透视人类生存现状的不凡功力。

这样的关切也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电影史上的两部优秀影片,《摩登时代》与《黑客帝国》。《摩登时代》表现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反映了机器时代带给人的恐惧与打击。它通过一位工人的遭遇表现了人类在工业文明时期的生存困境。划时代的《黑客帝国》假想了未来的人类反抗被机器奴役的命运,看似科幻,实则惊心动魄,充满警世意味。在炫目的特技、庞大的场面、恢弘的气势之外,影片深邃的哲学表达和对人类世界未来的担忧,同样使我们在沉思中获得了新的认知与启迪。

和上述两部片子一样,《复印店》表达了导演对人的命运、人与世界的思考,其展现的种种情景和信息时代的普遍生活图景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影片通过人与物,即借助于人与复印机传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复印机以及片中的一些动作、场景、特效使得影片呈现了诸多信息时代的特性;信息时代下,现代人的病态精神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同样具备这些特性。

复制

复印机作为影片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像,具有深刻的隐喻性。复印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原模原样地复制出事物的形象。在影片中,“复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从个人电脑开始普及到网络铺天盖地,“复制”就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名词。当我们在电脑、网络上频频“复制”“粘贴”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我们也在“复制”、“粘贴”自己的、他人的生活呢?网络作为一个庞大的媒体,和其他媒体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同样,也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无比迅捷的传播速度和极其强大的传播力量使得我们的世界缩小了距离,也使得我们的世界逐渐扁平化。于是,人们发现很多事物居然如此相似。

在影片《复印店》中,从复印机复印出第一个手掌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个人以及个人的生活被一一复制。于是银幕上呈现出怪诞的形象,静态的影像在复印纸上,动态的人物影像行走在街道上。无处不在,又各行其是。在影片中,那些行走着的“自我”不光是被复制出来的“人”,更是具有独立个体性的“人”。他们有的开车,有的抱着东西,有的站立,有的忙碌,有的冷漠,有的开心。世界上的他人在“复制”“我”的生活,当然,“我”也在“复制”着他人的生活。

关于“复制”,信息时代有着诸多为人习知又极其形象的例证。在生活中,也许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会觉得自己在复制或者被复制。从这个世界及这个世界上的人正逐渐趋于一致,但是我们又渴望不一样的事物出现的情况来看,人们早已清醒地意识到了复制、趋同的客观存在,并且担心、忧虑、抗拒并抑制着它的蔓延。

复印店的男人在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像出现在复印纸上,在惊惧中拔下了复印机插头。这一行动正反映了人们在这个庞大的、信息四处蔓延的时代会出现的情绪:惊讶、恐惧、拒绝。与漠然、麻木地对待这样的生活相比,从烟囱飞翔而下完全算得上是一种决然的人生姿态。

人们彼此复制,事物彼此复制,世界彼此复制。我们难以阻止这样的情况每时每刻的发生。这些图景生动地展现了导演对世界的思考与认识。我们难以阻止“复制”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事物在经过“复制”之后,会四处“蔓延”,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这便如同病毒一样会扩散、会变异,最后蔓延到每一个角落。病毒是从来不会被消灭的,这是我们面临的陷阱和困境。

在《黑客帝国》中,那些无穷无尽的戴墨镜的黑衣人已经就事物的复制和蔓延给出了最经典的视觉形象,并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寓意。那些黑衣人并非幻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同样,在《复印店》中那些四处走动的“自我”也是如此。他们虽然有着一样的外貌,但是却是不同的个体。

自我

技术频繁更新,社会极速发展,个人社会角色逐渐由单一到多重。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身份与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自我的迷失,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或者犹疑,这些在影视作品中层出不穷。《月光宝盒》中,至尊宝,抑或齐天大圣;《我是谁》中,成龙不断追问“who am I”;《谍影重重》中,达蒙对自己的身份不懈追寻;《记忆裂痕》中,男主角不断遗忘自我。

抛开构造故事的因素不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影片也有着这样的意蕴:人经常会迷失自我。

在《复印店》中,最细心的观众也许都难以轻易确认,那么多穿格子背心的男人,到底哪个才是最开始的那个呢?那么多的“自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本初的“我”呢?

这样的问题,源于人们确定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复印店》的情节设计,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了欣赏者对谁才是真正“自我”的追问与探寻。在西方哲学中,认识自己,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到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在影片中,那个自己撕裂“自己”的“自我”,那些摇摇晃晃、似要被风吹起的纸张一般的影像,那些频频出现在画面上的裂纹,都强烈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意思:自我迷失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自我的分裂。如果说自我迷失乃人生常态,那么自我的分裂就是生存病态。《复印店》在短短的十二分钟内,对于人的存在的探讨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深度。

逃离

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追求和对于自我存在的确认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当生活不能提供给人自由和自我真实存在感时,人必然会有所行动。无数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做出了值得尊敬的表达。在《复印店》中,人的行动便是逃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面临无法战胜的困难时,往往会经历抗拒、失败、逃离的过程。从格子背心男人拔掉复印机插头来看,他试图拒绝和抗拒,但并未成功。当到处都是“自我”时,他选择拆掉复印机后逃离。

想要逃离却不可得,人生的悖论与痛苦恰在于此。他爬上高高的烟囱,结果别的烟囱上也是无数个“自我”,低头一看,地面是密密麻麻的“自我”。惊惧之下,无处可逃的他摔向地面。迎接他的是无数张一模一样的脸孔。这令人恐惧的自我复制与分裂的怪诞图景,成为了当今芸芸众生生活现实的极端写照。

人无法回避只能面对自我,人无法逃离只能接受令人害怕的现实景象;如果不能面对、不能接受,那么只能采取最极端的做法,结束自我的生命。越是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着清醒的人,愈加品尝着人生的忧伤与苦痛。这是人生的大悲哀,也是诸多影视作品探讨的主题。

好的短片往往能在小小的时空中迸发出深邃的思想,显露出深厚的人生经验积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出创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与观察,好的短片常在不动声色间触及人类最敏感的心弦……《复印店》虽然只有不到十二分钟的长度,但是它带来的震撼与思考却不止十二分钟。

(陈太根 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 312075)

猜你喜欢

复制逃离自我
一种协同工作环境中(分布式)的容错和安全数据存储方法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成长中的“自我”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