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解析

2009-07-24李海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阿Q祥林嫂

摘 要: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小人物的人生悲剧既源自社会,是社会剥夺了他们做为普通人生存的尊严;又源自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让他们欲追求尊严而不得,反而自取其辱;更源自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群,国民劣根性中的人性冷漠与凉薄让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最终走向悲剧。

关键词:鲁迅小说 阿Q 孔乙己 祥林嫂 悲剧命运

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三个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正是这三个文学形象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这三个文学形象基本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阿Q代表了广大的农民阶层,孔乙己代表了知识分子,祥林嫂代表了旧中国广大的农村妇女。这三个小人物自始至终都在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但他们的尊严却自始至终被践踏,他们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普通民众在旧中国生存的艰难与困苦,看到国民的劣根性,感悟到卑微人物的艰难与无奈,体会到人性的冷漠与凉薄。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大都逃不开沉重而悲惨的人生。他们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非常渴望社会给予他们生存的尊严,但他们生存的那个等级森严、弱肉强食的旧社会,不能给予弱者一丁点尊严,只把他们当作这个社会中可有可无的草芥。他们的悲剧是旧中国的悲剧,旧中国容不得这些小人物的艰难生存,剥夺了他们生活的尊严,生存的权力。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连姓名、籍贯都很渺茫。他没有住处,没有家,没有妻子儿女,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这样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身份卑微的流浪汉,没有任何尊严可言。虽然我们承认无论多卑微的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和尊严,但那时的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现实对阿Q来说,是残酷的,未庄中属于他的只有暂时栖息地和暂时的零工。他也想谋求正常幸福的生活,想赢得女人的尊重和关心,获得属于一个普通男人的尊严,结果却被暴打一顿。看到未庄的有钱人害怕革命,有钱有权人对他也分外尊敬了,以至于叫他“老Q”,于是乎他感觉到自己顶天立地了,便也想革命,结果又被轰了出去,不准革命。辛亥革命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不彻底性,没有让当时的农村发生变化,也没有让阿Q走出生活的困境,反而将其送上刑场。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虽然比阿Q身份高些,有姓氏,但却没有名字,被姑且称为孔乙己,屡试不中,最终连个秀才也没考中。但他固守知识分子迂腐的清高,恪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原则,好吃懒做,不能低下头、俯下身来谋求生存的技能,只能靠帮富人家抄书来换口饭吃,解决口腹之需。然而抄书所得甚少,偶尔也会做令人不齿的偷窃。可怜迂腐的他在咸亨酒店扮演一个被嘲弄、被侮辱的角色,没有人看得起他,在生活的困顿中,在众人的笑声中,他凄惨地被举人家打断腿后就不知所踪了。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总是低眉顺眼,逆来顺受。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后来,她的婆婆把她抢回家,又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当她已经被人们忘记,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几乎拥有了一个正常女人所拥有的一切时,不幸又降临到这个不幸的人身上: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房子也被大伯收走。坚强的祥林嫂变得“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围人的冷眼中,精神渐渐崩溃。当她用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是个干净的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大声的呵止,这使她精神彻底崩溃,终于死去了。就这样,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大网中,祥林嫂上演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些小人物的悲剧不单单是时代的悲剧,旧中国的悲剧,也是这些小人物自身的悲剧,是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将自己的尊严丧失殆尽,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悲剧。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阿Q,不但痛心的他物质生活的困顿,更痛心的是他精神上的无奈,自身地位卑微,却妄自尊大。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既然不能比美,那就和人家比丑;既然现在穷困潦倒,就幻想“祖上和未来子孙阔绰得多”;既然打不过强者,就欺侮弱者。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就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鲁迅正是从阿Q实际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尊这两个方面来刻画他的悲剧性格,描写他的悲哀与不幸。

而祥林嫂,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她对生活要求很低,只要拥有生存和劳动的权力,拥有一个普通女人的生命尊严即可,但这一点小小的要求鲁镇也无法满足她。第一次来到鲁镇时,新寡的她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做为女人的尊严。她老老实实做工,本本分分做人,在鲁四老爷家,那么劳累的活计非但没有让她消瘦,反倒白胖了,精神舒展了,脸上有了笑容,因为暂时坐稳了奴隶而满足和自喜,算是拥有了一个奴隶的尊严。但这些并不能换来大家对她的尊重,因为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女人的尊严来自于男性,来自于贞节尊严,所以当她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再次丧夫和丧子的她连奴隶也做不得了。她在思想上还恪守着封建礼教的信条,誓死维护自己的贞节尊严。在她心中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她那么虔诚地相信柳妈所说,顺从地拿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去捐门槛赎罪。愚昧迷信使她最终在别人的祝福中、自己的恐惧中离世。

在孔乙己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旧知识分子的陋病:迂腐清高、虚荣自尊、好吃懒做。身处社会制度变革时期,他还固守科举制度那一套,认为知识分子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而是妄图通过一些迂腐的言行得到人们的敬重,结果却适得其反,换来的是大家的讥讽和嘲笑。他的衣着是那件标志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明明已经落魄,却死要面子活受罪,用长衫来显示他的与众不同,正是他的迂腐清高,使他被短衣帮排斥。他的好吃懒做、虚荣自尊使其在抄书不能维持口腹之需时,便去做一些令人不齿之事,而他却要为自己辩解,使得所有人瞧不起他,最后在大家的鄙薄声和掌柜的十九文钱的惦记中走远了。

这三个小人物性格里都有着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有尊严地生存,但由于自身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使他们不能冲破自己思想的局限和束缚,最终是自己将自己的尊严一点点脱掉,自己为自己掘墓。

从他们的悲剧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旧时代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看到了弱势群体在旧社会生存的艰难和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周围的人也即中国国民的人性的冷漠与凉薄。未庄、鲁镇、咸亨酒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对于这三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这里的人们没有用他们的热情和大度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而是尽显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极尽可能地去嘲笑他们,去否定他们。未庄的人对于阿Q,只是在于叫他舂米便舂米,叫他割麦便割麦,尽可能地为大家所用,对他的哀痛喜乐没有人去留意,没有人关心。对于他的缺陷——癞头疮,大家会抓住一切机会去取笑他。对于他的恋爱,在吴妈看来是奇耻大辱,在赵家看来是挑衅赵家的权威,竟敢调戏赵家的佣人,只落得一顿暴打和当掉所有的财物。总之,他是闲人嘲弄的对象,是有钱人剥削的穷人。就连他的游街示威,同属一个阶层的吴妈也好像没有看到他,只盯着车子看,全没有吃惊的感觉。他的被枪毙,也只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时间的谈资和遗憾,因为他没有唱戏文。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在所有人对他的否定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咸亨酒店的掌柜只记得孔乙己喝酒赊欠的钱,冷漠得心中只有金钱。短衣帮们更是没有把孔乙己放在眼里,他们看不起孔乙己,对他只是鄙夷和嗤笑。长衫人物更是不认可孔乙己,无视他的价值,让他做抄书一类的工作,给他的薪水又少,当他有偷窃行为之时,用棍棒在他身上留下痕迹,直至打到用手来走路。没有一个人能从内心来理解、尊重、体恤他那一点可怜的知识分子的尊严。连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孔乙己的感觉也从好玩、好奇到了哄笑、无趣、散开,让孔乙己尊严片刻的释放也没有了机会。所有的人都排斥、否定他,没有一个人能设身处地地替孔乙己着想,而是在嘲笑别人中获得自己内心的自慰。 而可怜的祥林嫂在鲁镇的遭遇就更凄惨了,第一次到鲁镇时路四老爷看祥林嫂有利用价值,一个人可以抵几个人,虽然说着“可恶,但是……”,还是允许祥林嫂做奴隶的。第二次来到鲁镇,她的抗婚和阿毛的故事成了鲁镇一段时间内的新闻和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津津有味地问着,开始还唏嘘地感叹着、悲悯着,他们并不是真心悲悯,而是在用祥林嫂的不幸来换取自己的幸福感。所以当祥林嫂一再诉说不幸的时候,大家便厌烦了,不再允许她继续下去。柳妈更是从祥林嫂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自豪,于是积极为弱者想办法,让她拿出所有积蓄去捐门槛来赎罪。最后四婶那冷酷断然的“你放着吧”,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从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她们对祥林嫂的安慰,只看到孤零零的祥林嫂一日不如一日,最后在鲁镇人们的祝福中离开了悲凉的人间。

在阿Q、孔乙己、祥林嫂周围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和自私,没有对自己的同类,对个体生命以应有的尊重,而是用充分咀嚼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来获取自己的幸福感。强者对弱者的态度是不屑一顾,把弱者的不幸看成是咎由自取,理所应当;弱者对弱者也没有现出同类相怜应有的同情,而是用自私和冷漠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鲁迅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话,展现了三个小人物极力维护自己生命尊严,最终却毫无尊严地死去的悲剧一生。同时刻画出了他们周围的人的自私冷漠,刻画出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弱点,再现了那个吃人的旧时代,也表现出了这种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的人性的悲哀。鲁迅凭着对人生的敏锐感悟和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使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沉思造成这些小人物悲剧的原因,除了时代原因,今天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国民的劣根性,反思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性的弱点、自私和冷漠。在感慨分析他们不幸命运的时候,我们将能看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看到我们自己,感觉到他们与我们同在。

(李海珍 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一中学250031)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阿Q祥林嫂
阿Q和老A
“阿Q断子绝孙”考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阿Q森林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